文/李含梅(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2年7月,我回到家乡浙江永康,一座有着中国科技五金城之称的小城,前往市融媒体中心做一个月的实习记者。我跟随记者前辈的步伐,在一个个采访镜头下,感受家乡近十年来发生的巨变。
“ 永康欧飞”品牌电动自行车
当我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趴在奶奶怀里听她用永康古话吟唱永康歌谣。歌谣里大部分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已被我遗忘,唯有一句老话依然留存在我的脑海中:“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离康不是好地方。”这是世人对永康五金工匠的赞誉。永康五金文化源远流长,我小时候很喜欢听奶奶讲“黄帝铸鼎”的故事,传说在永康城南的石城山上,黄帝在此铸鼎炼铜,写下永康五金文化的第一笔。春秋锻剑,汉造弩机,唐制铜铳,小小的永康城中绵延着古老的五金文化。听老一辈的人讲,20世纪70年代,永康的五金工匠挑起扁担,敲铜打铁行走四方,走出了永康的“行担文化”。所谓“行担”,一头是材料和工具,一头挑着米和梅干菜。永康人为讨生活,每天挑着七八十斤的担子,行走在崇山峻岭、乡村小道之中。
改革开放后,走南闯北的“行担人”纷纷回乡经商办厂。此后,永康的五金企业开始像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
1992年,中国科技五金城在永康创建。1996年,永康举办首届中国五金博览会,提出“让永康五金走向世界,让世界五金汇聚永康”的口号。电动工具、休闲运动器械、保温杯、防盗门等一个个产业先后被引入,一波波的浪潮经济不断沉淀积累,逐渐形成了永康五金产业雄厚的底蕴,一步步铸就了产业集群优势,现代五金、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迅猛发展,完成了从“传统五金”向“现代五金”的华丽转变。如今,永康生产着全国七成的门产品、七成的保温杯、五成以上的电动工具,形成了全国最大的五金生产基地和专业市场。
永康五金是从打铁、做铜、钉秤等传统五金工艺开始发展起来的。实习期间,我有幸采访了一位永康传统五金打铁匠,听着他的讲述,我仿佛看见了在那热烘烘的作坊里,从敲打到煅烧,一件件精美耐用的小五金在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中诞生。如今,打铁的声音渐渐消失了,原来的打铁匠成功完成了转型,或开了五金产品代销点,或自创五金企业。
近年来,五金产品也在不断进行转型升级,每一件产品的诞生过程都令人非常震撼。我在大规模的金工车间(即从事金属加工工作的车间)里,亲眼看到10多台先进的机器人排成一列,机械手保持流畅、稳定的节拍不断伸缩,每个加工环节紧凑、有序。生产线所有设备运行点位、故障、产量、能耗以及合格率等,都可通过云平台进行实时上传与监控,并能在手机端实时查看工厂生产状况,数控化率达90%,有效满足了企业快速换产、快速换模、柔性生产的需求。永康许多企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都减少了用工人数,产能大幅增加,能耗和成本降低,实力显著提升。采访中,我了解到永康的五金企业正在分梯次开展“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的改造提升。
地方民谣《永康啰》中唱到“一根扁担宽亦长,风风雨雨走四方,爬高山,过大岭,天作被来地当床”,这或许是对以往走南闯北的永康五金工匠最为传神的描述。如今,这种精神也是永康五金实现转型的重要助推力。永康五金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充分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2021年,为永康出口企业量身定制的全国首趟中欧班列五金专列地方号,载着永康生产制造的各类五金货物从浙江金华南站启程,驶向中亚。
我很庆幸自己有机会回到家乡实习,在实践中亲身感受这座小城的华丽转变。从“中国五金之都”向“世界五金之都”迈进,打开永康五金的门,我看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