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邵爱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清朝统治者自入关起就实行了抚汉政策,并努力学习汉文化。书法作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受到了清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顺治皇帝偏好欧体,康熙皇帝则以擅长董其昌书法的沈荃为师,上行下效,一时间,董其昌书风风靡朝野。至康熙末年,董其昌书风的纤弱流弊逐渐暴露,为士人所不满。至乾隆朝初期,为挽救时弊,皇帝力推赵孟頫书法,内廷官员也纷纷投帝王之所好,于是香光告退,子昂代起,赵书又大为世贵。赵孟頫书风的兴起,表面上看与董书的日久渐厌有关,但细究其因发现,不仅如此,还有清廷统治、书法发展以及文化需求的考量。
赵孟頫作为南宋遗逸,出仕元朝的贰臣形象为乾隆帝所赞扬。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等,浙江吴兴人,出身于宋朝皇室,系宋太祖第四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即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赵孟頫天资聪颖,“未弱冠时出语已惊乡里儒先,稍长大,而四方万里重购以求其文”①,他“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②。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十八岁的赵孟頫隐姓埋名,蛰居故里,寄意翰愚文章。1286年,元世祖为缓和民族矛盾和笼络汉族知识分子,派御史程钜夫和道教传人杜道坚到江南“搜访遗逸”,赵孟頫就是程与杜向元朝统治者荐举的二十余汉族杰出的知识分子中的第一位。他理政治文的卓识很快得到了元世祖的赏识。次年,赵孟頫被任命为奉训大夫、兵部郎中,总领天下驿置。1290年,拜集贤直学士、奉议大夫。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1294年忽必烈去世,赵孟頫被成宗召回京城修《世祖实录》,书成借病乞归,获准返乡吴兴。大德三年(1299年),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至大三年(1310年),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召赵孟頫进京,拜他为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次年五月,太子即位,是为仁宗。将赵孟頫升为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和中奉大夫。延祐三年(1316年),其又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至此,赵孟頫的政治地位达到了顶峰。延祐六年(1319年),赵孟頫得请南归。仁宗遣使赐衣币,请书《孝经》。至治二年(1322年)六月,赵孟頫在家乡无病而卒,年六十九,英宗赠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国公,谥文敏。赵孟頫贵为皇胄,出仕元朝,其书法遭受了诸多论者的非难。但到了清中期,乾隆帝却对赵孟頫书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书格至孟頫一变,说者谓其有意取妍、微伤婉弱,然右军《褉帖》正以姿致胜,故未可皮毛论也。”③这种大力赞扬,不仅因为赵孟頫书法本身造诣很高,还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乾隆帝要在和平安定的清中期树立标杆,树立一个贰臣的标杆,彰显清政府对汉人的包容,由此缓和、消除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力争思想上的大统一局面。后来的《钦定国史贰臣表传》,即《贰臣传》,也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并编纂的。《贰臣传》分甲乙两编,附录于《清史列传》卷78、79两卷中,共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120余人。可见,在乾隆朝的盛世里,帝王对于政权的巩固依然没有丝毫松懈,崇奖忠贞,树立典型。赵孟頫书风备受推崇与其归降元朝的贰臣身份有非常直接的关联。
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云:“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有云:“自唐以前,集书法之大成者,王右军也;自唐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赵集贤(孟頫)也。盖其于篆隶真草无不臻妙。”⑤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亦言:“元之有赵吴兴,亦犹晋之右军,唐之鲁公,皆所谓主盟坛者。”⑥胡汲仲说:“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⑦赵孟頫大楷师法智永,小楷学习黄庭坚,书碑记师李北海,手札尺牍专学二王,皆咄咄逼真,可谓晋、唐书法的集大成者。不仅赢得了同时代书家的认可,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后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可见一斑。然而又因其出仕元朝,在书史上成了一个有争议的人。推崇者,如胡汲仲誉其书为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邢侗赞扬其为右军之后唯一的善书者,唐宋人皆不及。就连董其昌也认为赵孟頫书法超过唐世,而直接晋人。贬之者,如傅山讥其为圆滑无骨:“余弱冠学晋唐人楷法,皆不能肖,及获赵松雪墨迹,爱其圆转流丽,稍临之,遂能乱真,已而自愧于心,如学正人君子,苦难近其觚棱,降而与狎邪匪人游……”⑧莫云卿也说赵孟頫矩获有余,而骨气未备。其实褒贬的分歧,在于角度的不同,傅山因感于时局,痛恨赵孟頫以宋皇室后裔身份而降附敌国,官高位显,因恨其为人之“圆滑”而攻其书之“圆转”。乾隆帝与何良俊都认为赵孟頫书法是“直接羲献”的,称赵孟頫书法“神完诣绝”“足规二王”“子昂法书天下第一”。乾隆帝推崇赵孟頫的书法,不仅是因为其仕元的贰臣身份,与他在书法上取得的超高成就也有密切的关联,在董其昌书风纤弱之际受到乾隆帝推崇也在情理之中。
赵孟頫少时即入书门,先跟随宋高宗学黄山谷、米南宫之体,后上溯智永、褚遂良、钟繇、王羲之等正脉书家;其临古迹,不厌其精,每临必数十百本,“兰亭”“千文”“洛神”之类,都是他临学的对象。宋廉《题赵子昂临大令四帖》时言赵孟頫临羲献帖数百过;赵访在《东山存稿》中记载赵孟頫于兰亭序,千字文临习中尽五百纸;元代卢熊在《式古堂书画汇考》中说赵孟頫根抵钟王而出入晋唐。可见赵孟頫在对魏晋书法的继承上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始终以王羲之法度为宗。他这种尊王的书学观念与乾隆帝是一致的,也是乾隆帝所推崇的。乾隆帝将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视为千古妙迹,认为该作用笔最有古法,犹如平沙画锥铁,并将其收入大内养心殿,于闲暇时临仿不止百过。乾隆帝跋王羲之草书《七月都下二帖真迹》认为其行笔流逸,中含古澹。由此可以推断,在乾隆帝看来王羲之书法代表着古意,学王羲之即学古,师法王羲之才是书之正道,这种书宗王羲之的书学观念也是乾隆帝的师古观念。此外,从大臣对皇帝的恭跋中也可见乾隆帝对王羲之书法情有独钟。蒋溥、汪由敦、嵇璜在跋《钦定三希堂法帖》时曾云:“皇上性契义爻,学贯仓史,每于万机之暇,深探八法之微,宝翰所垂,云章霞采,凤翥龙腾,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⑨虽然大臣的恭和之言多是对皇帝的浮夸恭维,并不具有客观性,但是从其恭跋的语言中还是可以看出乾隆帝对王羲之书法的痴迷。根据《石渠宝笈》,乾隆对王羲之法帖的临习居然高达146件,而对赵孟頫书法的临习上不及宋朝的苏轼、米芾,下不及明朝的董其昌。临习苏轼法帖86件,米芾法帖93件,就连明代的董其昌也有73件,临习赵孟頫法帖却仅为33件。从时间轴上看,赵孟頫所处的元代相较于苏轼、米芾所在的北宋,距离乾隆朝更近,流传法帖理应更多,然而从临摹数量上看,乾隆的临习数量并不多。这就说明乾隆帝书宗王羲之,并非师法赵孟頫,他推崇赵孟頫书风,是因为赵孟頫有着书宗王羲之的学古观念,这种观念代表着正统,推崇赵孟頫书风,也就意味着在推崇正统书风。因此,在乾隆一朝受帝王推崇的应该是在宗王思想下形成的华美端秀、规整圆润的赵孟頫书风。
乾隆帝推崇赵孟頫书风还与其华美端秀、规整圆润的风格特征有关。赵孟頫书法线条均匀圆润,结体沉厚端凝,字与字之间都安排得非常妥帖,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将赵书与古人书作了一个对比,他认为:“吴兴书,笔专用平顺,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吴兴书,则如市人入隘巷,鱼贯徐行,而争先竞后之色人人见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其所以盛行数百年,徒以使经生胥吏故耳。然竟不能废者,以其笔虽平顺,而来去出入处皆有曲折停蓄。其后学吴兴者,虽极似而曲折停蓄不存,惟求匀净,是以一时虽为经生胥吏所宗尚,不旋踵而烟销火灭也。”⑩赵孟頫华美端秀、规整圆润的书风,不仅“调整”了董其昌书风纤弱流俗的时弊,在帝王的有意推崇下,还成为一种规范性的官样书风。于是乾隆之代,竞讲子昂。赵孟頫书法风靡于内廷的同时,对科举考试也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论及赵孟頫书法在乾隆时期的影响时有言:“盖以书取士,启于乾隆之世。当斯时也,盛用吴兴。”⑪可见在乾隆朝时期,赵孟頫书法以华美端秀、规整圆润的艺术特征被当作官家样书,这种官家样书又恰恰符合清朝统治者所崇尚的雍容华贵的皇家气质,因此,亦可看作赵孟頫书风盛行的原因之一。
总之,清中期崇赵书风的盛行与乾隆帝的推崇有直接关系,这种推崇来源于清廷统治的需要、书法发展的需要以及清廷统治者文化的需要。赵孟頫身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的举动,使其背负了贰臣的形象,这也使其成了乾隆帝彰显抚汉政策的最佳人选。赵孟頫力追王羲之笔意,求晋人气韵,以王羲之为上的书学观念恰恰符合乾隆帝崇晋宗王的学书追求。其书法华美端秀、规整圆润的风格特征是前无古人的,是秀润之美的典型,既弥补了董其昌书风纤弱之弊,同时还符合雍容华贵、温润敦厚的皇家气质。由此可见,清中期赵孟頫书风盛行的原因不仅来源于乾隆帝个人的喜爱。
注释
①赵孟頫:《松雪斋文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年3 月,第336 页。
②赵孟頫:《松雪斋文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年3 月,第354 页。
③季付昆:《中国书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年12 月,第508 页。
④张丑:《清河书画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8 月,第506 页。
⑤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12 月,第182 页。
⑥马宗霍:《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1984 年5 月,第150 页。
⑦陆友仁:《研北杂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年8 月,第35 页。
⑧葛路:《李可染书画品评》,《美术》,1994 年8 期,第6 页。
⑨李冰林:《乾隆书法的经典情结》,《艺术探索》,2014 年6 期,第107 页。
⑩包世臣:《艺舟双楫》,中国书店,1983 年3 月,第106 页。
⑪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 年1 月,第127-12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