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电力系统财务风险的防范及控制研究

2023-02-17 04:06柳依晴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惠州惠阳供电局
现代经济信息 2023年35期
关键词:电价电力企业财务

柳依晴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惠州惠阳供电局

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对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随着我国电力体制的逐步市场化和新能源的广泛应用,电力企业的运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财务风险。在此背景下,电力企业如何辨识、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焦点。

一、电力系统的技术进步与市场化转型

(一)技术进步

1.智慧电网的发展。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集成各类用户侧资源,使得电力系统能够实时、准确地反映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增强了电网的韧性和自我修复能力。

2.分布式发电技术的推广。通过小型化、模块化的发电设备,如太阳能光伏、微型风力发电机等,可以在用户侧或离散的地方进行发电,大大减少了传输损失,提高了电力系统的灵活性。

3.电力系统的数字化。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电力系统可以实时地监测、分析和预测电网的运行状态,从而进行更加精准的调度和控制。

(二)市场化转型

1.价格市场化。逐步放开电价,让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电价,使得价格更能反映真实的成本和价值,同时激发了电力市场的竞争活力。

2.交易平台的建设与完善。通过建立电力交易中心,电力产生者和消费者可以直接进行交易,简化了交易流程,降低了交易成本。

3.电力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逐渐放宽电力市场的准入条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增强市场的竞争性。

4.跨区域电力交易的促进。打破地域限制,允许跨区域的电力交易,从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的稳定供应。

(三)电力市场的竞争激化

1.新入驻企业增多。由于新能源的推广和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较多的企业进入电力市场,尤其是分布式发电和储能领域,导致市场竞争加剧。

2.交易模式的创新。为了吸引用户和提高市场份额,电力公司不断创新交易模式,如绿色电力证书交易、需求响应市场等,使得市场运作更加复杂。

3.技术与服务的竞争。在电力市场,不仅是电价的竞争,更多的是技术和服务的竞争。

4.跨行业合作与竞争。随着电动汽车、智慧城市、数字化转型等趋势的发展,电力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也日益加强。这为电力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二、电力系统财务风险的分类与识别

(一)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电力企业在市场经营中可能面临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价格波动、用户用电需求不稳定两方面。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这些风险因素可能导致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发生波动。

1.价格波动

电价是电力市场中最关键的变量,其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营收和利润。在电力市场化进程中,以下为政府定价所出现的电价波动情况:

一是电力产业情况。我国政府在考虑电价时,会对电力产业的总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包括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企业的利润水平、产能过剩或短缺等因素。这有助于确保电力企业获得合理的利润,以支持持续的投资和运营。

二是社会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电力需求也在持续增加。政府在制定电价时,会考虑到这些需求变化,以确保供需平衡。

三是社会公益。考虑到社会公众的利益,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政府可能会对电价进行调控,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四是经济与环境目标。政府的电价政策还受到其经济增长目标或环境的影响。例如,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政府可能会通过电价政策来限制高污染、高碳排放的电力生产。

五是成本因素。电力生产的成本,尤其是燃料成本(如煤炭和天然气)是电价调整的关键因素。政府会定期监测这些成本的变化,并相应地调整电价。

2.用户用电需求不稳定

电力需求的不稳定性是另一个关键的市场风险因子,以下因素可能导致需求的不稳定:

一是经济周期。在经济增长快速时,工业和居民用电需求增加,而在经济衰退时,需求可能下降。

二是替代能源。例如,天然气、生物质能等可以作为电力的替代,当它们的价格下降或技术进步时,可能会减少对电力的需求。

三是其他政策和规定。除电价外,政府的其他政策,如对新能源的补贴、税收优惠、环保标准等,都可能间接影响电价。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也是是电力企业在市场经营中存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新型电力技术投资、大型电力工程项目投资两方面。

1.新技术投资

新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投资风险主要关注能源的稳定供应和可持续性。以下是电力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

一是技术不成熟。例如,新型的储能技术或核能技术可能尚处于试验阶段,尚未经过大规模的实践验证。技术的不稳定可能导致电力供应中断或效率降低。

二是市场接受度低。新型清洁能源,如海洋能、地热能虽然环保,但在初期可能由于成本高或技术复杂而遭遇市场阻力。

三是知识产权问题。在电力行业,新技术的推广可能会涉及到国际专利或技术许可的问题,增加了投资的不确定性。

2.大型电力工程项目投资

大型电力工程项目投资,如超高压输电线路、大型核电站、跨国电网建设等类别,存在风险特点如下:

一是成本超出预算。随着全球原材料价格的变化,特别是与电力行业相关的原材料。如铜、钢材等,可能会导致成本大幅上升。此外,应对新的环保法规也可能增加成本。

二是项目延期。电力项目通常需要多个政府部门的审批,包括土地征用、环境评估和安全审查等。任何环节的延误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进度受到影响。

三是技术和设备问题。电力行业的大型项目通常依赖于前沿的技术和设备,如新型变电站技术、核反应堆设计。

(三)运营风险

一般企业存在常规的运营风险,电力行业也同时设计,不仅于此,还面临这个行业独有的行业运营风险,运行风险如下:

1.电价调整

电力市场的价格机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供需平衡、政府监管政策、燃料成本、环境法规等。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可能导致价格调整的不确定性加大,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预期。

2.销售量变化

电力消费受到宏观经济走势、医药卫健、疾病疫情、气候变化、新技术的推广、能源替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和政策的鼓励,传统火电的市场份额可能受到挑战。

3.合同违约

在与大型工业企业或其他关键客户的长期电力购销合同中,合同双方都承担着违约的风险。如果客户因为财务困境或其他原因违约,可能导致电力企业面临巨大的应收账款损失。

4.技术与设备故障

电力行业高度依赖于大型设备和复杂技术。设备的突发性故障或技术更新滞后都可能导致生产中断、减产或其他严重后果。

5.法规与政策风险

电力行业是一个受到严格监管的行业。政府的环保法规、碳排放政策、再生能源促进政策等都可能对电力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盈利空间产生影响。

三、防范与控制电力系统财务风险的实践措施

(一)财务风险评估技术

1.财务数据分析

财务数据是评估企业财务风险的基础,通过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企业可以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具体如下:

一是总资产回报率 (ROA)。其属于关键指标,用于衡量企业使用其资产产生利润的效率。如,较低的ROA 值数则表明企业需要提高其经营效率。

二是负债比率。衡量企业的杠杆水平。较高的负债比率可能意味着企业承担了较大的偿债风险。

三是流动比率。评估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除此之外,还需要观察速动比率(不包括存货的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这可以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出不考虑存货(可能较难快速变现)的偿债能力评估。

四是利息保障倍数(Times Interest Earned)=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这个指标评估公司支付其利息费用的能力,较低的数值可能表示公司在面对高利息费用时会遇到财务困难。

五是净利润率。净利润/总收入。该指标可反映公司收入与转化利润的需求。

六是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长期资产与短期资产的比例、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的比例等,可了解企业的资产结构,从而评估其财务稳定性和风险承受能力。

例如,某电力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如下:

总资产回报率(ROA)=净利润/总资产=5%

负债比率=总负债/总资产=60%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5

基于数据显示,ROA 为5%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不足,而负债比率为60%可能意味着较大的财务风险。流动比率为1.5虽然显示短期内偿债能力较强,但需要结合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和净利润率等其他财务指标综合评估其财务健康状况。

2.风险模型应用

风险模型是一种用于评估企业财务风险的数学工具。通过模型,企业可以预测未来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程度。以AltmanZ-Score 为例,它是评估企业破产风险的经典模型:Z=1.2X1+1.4X2+3.3X3+0.6X4+1.0X5。其中,X1=净营业资本/总资产;X2=保留收益/总资产;X3=营业利润前利息和税/总资产;X4=市值/债务总额;X5=营业收入 / 总资产。根据Z 值,企业可以判断自己的破产风险等级。在实际应用中,电力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和市场环境,选择或开发合适的风险模型,并定期进行模型的验证和更新,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1.风险分散策略

风险分散是一种将投资或业务活动分布在不同领域或地域的策略,从而避免因某一领域或地域的不利变化导致的大规模损失。

一是业务多元化。电力企业可以考虑进入与电力业务相关但风险特性不同的领域,如新能源、能源存储、能源互联网等,从而降低单一业务所带来的风险。

二是金融工具。通过使用不同的金融工具如期货、期权、互换等,电力企业可以对冲某些市场风险,例如燃料价格波动风险。

2.保险策略

保险是一种将潜在损失转移给第三方的风险管理工具。电力企业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减少特定风险带来的财务损失。

一是资产保险。电力企业的核心资产,如发电厂、输电线路、变电站等,对于电力供应至关重要。然而,这些资产可能会受到自然灾害(如火灾、风暴、地震)、事故(设备故障、事故爆炸)等意外事件的影响。通过购买财产险和机器损坏险,企业可以在资产损失时获得补偿,有助于迅速恢复运营。

二是业务中断保险。电力企业的持续运营对供电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然而,某些情况下,如设备故障、自然灾害、供应链中断等,可能导致业务中断,进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业务中断保险可以帮助企业应对这种情况,提供赔偿以覆盖损失的运营收入、额外成本中断期间的利润损失。

三是责任保险。电力企业在运营中可能涉及到与第三方相关的风险,如环境责任、公共责任和雇主责任。责任保险(如环境责任险和公共责任险)可以为企业提供法律保护,覆盖潜在的法律诉讼和索赔成本。这对于应对因环境污染、人身伤害等问题而产生的法律风险至关重要。

四是供应链保险。电力企业的供应链可能涉及多个环节,包括燃料供应、设备供应。供应链保险可以帮助企业应对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确保生产和供应的持续性。

(三)电力市场风险对冲工具的应用

随着电力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竞争的加剧,电力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也日益增加。为了稳定经营和保护盈利,电力企业需要利用各种风险对冲工具。以下是两种主要的对冲工具及其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

1.期货市场的利用

期货市场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对冲价格风险的平台。通过买卖期货合约,企业可以锁定未来的价格,从而避免市场价格的不利波动。如,对于火力发电企业,煤炭、天然气等燃料的价格波动是主要的成本风险。企业可以在期货市场上购买相应的燃料期货合约,从而锁定未来的燃料成本。

2.电力价格稳定机制

电力价格稳定机制是一种由政府或行业协会制定的,旨在稳定电力市场价格的机制。这种机制通常是在电力市场刚开始竞争或市场波动过大时引入的。

电力企业可以与大客户签订长期供电合同,合同中规定未来的电价或电价调整机制。这种合同可以为企业和客户提供价格稳定性。

(四)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

1.财务指标监控

财务指标是衡量企业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的重要工具。通过定期监控和分析这些指标,企业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

一是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这两个指标可以帮助企业评估其短期偿债能力。当这两个比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历史平均水平时,企业可能面临流动性风险。

二是负债率和权益乘数。这些指标可以帮助企业评估其长期偿债能力和财务结构。过高的负债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是净利润率和毛利润率。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持续下降的利润率可能是市场竞争、成本上升或其他问题的预警信号。

四是现金流量指标。正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企业持续运营的关键。如果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负,这可能是企业面临现金流短缺的预警。

为了有效地使用这些财务指标,企业需要定期进行报告,并将其与历史数据、行业数据进行对比,在建立预警线的基础上,还需找出可能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2]。

2.外部环境变化监测

一是宏观经济监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城市化的持续进程,电力需求持续增长。电力需求紧密关联着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因此,企业应密切监测国家的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增加值等宏观经济指标。在经济增速放缓时,企业可能会面临工业和商业用电需求下降的风险。为应对这种情况,企业可以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包括拓展新兴市场、提高能源效率等。

二是政策法规监测。我国政府在电力体制改革、绿色能源及污染控制方面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非化石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CO2排放削减目标等。这需要企业及时关注政策的动态,评估其对企业的影响,并提前做出策略调整。

三是行业动态监测。我国电力市场在不断地演变,伴随新技术的引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如海外并购、电力市场化改革和跨地域电力交易的逐渐增多等。了解行业动态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制定相应的市场进入策略,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3]。

四是技术趋势监测。随着我国在新能源和智能电网领域的投入加大,如“十四五”规划对新能源的大力扶持,新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正在加速。电力企业需要跟踪这些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国内外的应用状况。

五是市场竞争监测。了解竞争对手的战略和市场份额对企业至关重要。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和竞争对手分析来保持竞争力,调整产品和服务定位,以满足市场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电力系统财务风险问题,电力企业应逐步完善企业现行的风险评估技术、管理策略和预警机制,提高自身应对财务风险的技术水平,应对大数据信息化高速发展时代带来的各种挑战,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希望这项研究能对于行业内的财务风险管理有所启示,为未来电力企业的运营稳定和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电价电力企业财务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水利财务
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的收支平衡分析
关于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应用
关于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之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