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莹芳
纵观近年来各地中考作文题,半命题作文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这主要基于半命题作文的两大特点:一是题目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即对写作对象、内容、范畴等进行了相关的限定;二是在拟题中空出一部分内容,给予了考生自由发挥和选择的余地。
一、半命题作文的主要形式
1.有材料
材料具有强大的指引作用,有的引用诗词、歌词、名人名言、历史资料,有的摘录报刊上的新闻报道及评论,有的提供故事,有的设置情境。这些材料文字精练而富有内涵,能够激发考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2.无材料
没有材料引导,俗称裸题,相对比较自由,考生只要把握题目中的信息,就犹如缰绳在握,便可策马扬鞭,纵横文海。当然,这种文题也容易造成思想泛散,在考场上要迅速明确思路,锁定方向。
二、半命题作文的规律探究
笔者对近两年各地中考半命题作文进行了梳理,发现命题内容在注重考查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基础上,不仅突出了情境化、生活化、時代化,还注重引导考生对生命与思维的认识,充分发挥作文的育人导向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现以“生”为线,串起近两年来中考半命题作文这条“珍珠项链”,系统地呈现这类作文的命题特点:
1.生命
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宗旨,关注生命主体、生命成长、生命差异,倡导考生“以我手写我心”,抒写独特的生命体验。
如2021年北京市卷“做一粒 的种子”,2021年湖北十堰卷“最的 时刻”,2022年贵州黔东南卷“我虽然只是 ”,2022年新疆卷“ 的快乐”……
2.生活
践行“语文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引领考生调动生活的真体验,发现生活的真色彩,积极面对生活,深刻思考现实,抒写真善美。
如2021年海南卷“袁爷爷教会我 ”,2021年山西卷“像 一样生活”,2022年陕西卷“ 挺管用”,2022年湖南张家界卷“ ,让我乐在其中”……
3.生态
生态即生活的状态与周边的关联,引导考生观察、体悟所处的生存环境,处理好人与自然、他人、社会、时代的关系,善于学习,增强自信,与人和谐,与时俱进。
如2021年云南卷“莫辜负 ”,2021年辽宁鞍山卷“我不是一个人在 ”,2022年黑龙江绥化卷“我和我的 ”,2022年湖北荆门卷“ 对我说不”……
4.生气
生气就是活力,中学生正当青春年华,中考作文命题积极引导考生将自己的成长与时代楷模、祖国命运、他人幸福、历史更迭以及对现实的思考和未来的展望结合起来,鼓励勇于担当,努力奋斗,追逐梦想。
如2021年四川乐山卷“把 写进青春里”,2021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卷“ 的魅力”,2022年浙江丽水卷“以 为舟”,2022年广西贺州卷“ 的力量”……
5.人生
中学生正处于思想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中考作文命题顺应考生该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增加了思维的容量,鼓励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关注志趣,反思问题,探索意义,憧憬未来。
如2022年湖南岳阳卷“送你 ”,2022年湖北十堰卷“别了, ”,2022年四川雅安卷“ ,是一种幸福”,2022年云南卷“脚下的路,远方的 ”……
三、半命題作文的未来走向
中考作文命题秉承“守正创新、稳中求变”的原则,2023年半命题作文将会在承袭近两年命题特点的基础上注入新活力,联系2022年4月发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预测2023年的半命题作文有如下走向:
跟紧时代步伐,设置真实情境,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让写作更贴近生活实际需要;了解当今社会环境的复杂与不确定性,鼓励富有思辨性地进行分析、表达;作文材料中会融入多学科元素,活跃考生思维,倡导更富有创意的表达。
四、半命题作文的备考策略
1.热爱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要多思善感,花木鸟兽、春雨秋霜总关情,琴棋书画、喜怒哀乐皆生趣。追求独特而有深度的生活感受,从平凡处、细微点发现生活中的人与物写进作文,都是生动感人或富有哲思的。
如2021年黑龙江龙东地区卷:成长的路上,有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书香的熏陶;也会有鲜花的芬芳,泪水的痛苦,选择的迷惘……总有一些人和事精彩着你的生活。请以“成长,因
而精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热爱生活,心怀感恩,自然珍视身边的有情人、有情物、有情事,都是助力成长的精彩篇章,都会铭记在心、流诸笔端。
2.坚持阅读
读书可以开阔视野,丰富内涵,陶冶高尚情操,提高认知水平,提升思想境界,升华思维品质。同时,也可以利用各种资源,适当进行多媒介阅读,丰富体验、激活思维。
如2021年北京卷“做一粒 的种子”,可以“做一粒诗意的种子”为题,如梭罗、陶渊明;可以“做一粒奉献的种子”为题,如王进喜、袁隆平。个体人生体验毕竟有限,可引用文学作品、历史人物、时代楷模为素材阐发思考,境界开阔,立意深刻。
3.关注时事
一方面,中考作文命题有以时事热点作为命题材料,如2022年四川达州卷“我的 故事”,材料中的“热血青年”就提到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冠军苏翊鸣,数学天才韦东奕,“神十三”宇航员王亚平,了解人物事迹、精神,才能更准确快速把握材料主旨。
另一方面,社会在向前发展,写作素材和观察视角、分析框架等能力也要与时俱进,作文才能鲜活有力。如2022年湖北恩施卷关于“乡愁”的半命题作文“ 与我隔屏相守”,“乡愁”从古至今绵延不息,与“网络”相遇,讲述的是数字时代的情感。考生只有平时关注相关信息,才能在考场上得心应手。
4.勤于积累
所谓“厚积薄发”,积累写作素材,一是直接经验:观察大自然、现实生活、社会众生、时代发展,用文字记录所见所感所思,写日记或随笔。二是间接材料:从纸质、多媒介阅读中所获的佳句美文、巧思妙笔等,积累更丰富、灵动的素材,培养融会贯通的能力。
2022年湖北襄阳卷“行走中的 ”,有考生的标题是“行走中的风景”,写了从事螃蟹养殖业的六叔的故事,赞美了乡村振兴的时代凯歌,其中的月夜刺鼠、水中叉鱼、茅屋晚餐等场景,描写真切细腻、趣味盎然,似见鲁迅《故乡》中闰土月夜看瓜刺猹和欧阳修《岳阳楼记》中洞庭湖渔歌互答、浮光跃金的佳境,显然是平常积累了许多素材,考场上才能运用得行云流水。
总之,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妨这样理解:“天成”就是平时的积累,“偶得”是指考场的发挥,二者融汇,方成佳作。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昌财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