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宇
秦淮河水像云锦一般,在时光的隧道里流淌不息。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人,都不自觉地浸润了南京的文化气息。这种被动的加持,源自这座城市深厚的文脉。不经意间,听见的故事、看到的景致,只需要片刻的淘漉,就成为记忆中的金砖。而徐凤梅的“金砖”,是蚕茧做的。
寻获一生追求
生在南京城,几乎每个孩子从小便知道云锦。徐凤梅记得,童年的她在无意间看到云锦之后便被深深吸引。这些绚丽的锦纹点缀了徐凤梅童年的梦,她总期待有一天能够穿上图案精美的锦衣。随着年岁增长,徐凤梅越来越了解云锦。“特别是南京云锦,被誉为东方瑰宝,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徐凤梅说,这并不是专家们的谬赞,如今只有云锦还保持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这种靠人的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依然没有办法通过机器替代。
在徐凤梅越来越喜欢云锦的时候,历史也推了她一把。“上山下乡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我也去了农村插队。”徐凤梅并没有离家太远,来到了南京高淳。高淳有两百多年的蚕桑养殖历史,蚕桑养殖是当地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乾隆年间,高淳知县钦琏上任后发现高淳为江南水乡,却不善蚕事,于是他教百姓种植桑树,将幼嫩的桑枝扦插田中,有了桑树,养蚕业得以在高淳生存发展。”徐凤梅介绍道,她插队第一天就开始了养蚕生涯。白天去桑园采桑,进蚕室除沙、给桑;晚上还要料理好蚕室才能休息。年纪不大的徐凤梅,忙碌一天下来也颇感辛苦。“因为了解了桑蚕文化,这种身体的疲惫,很难消解我精神上的愉悦。”越干越有劲头的徐凤梅,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蚕能手”。1972年,徐凤梅成了南京高淳推荐的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进入苏州蚕桑专科学校,主修蚕桑专业。
沉浸在蚕桑文化中
系统地学习蚕桑专业,让徐凤梅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桑蚕养殖历史和绸缎织造工艺。江苏作为丝绸大省,历来有“锦绣江苏”的美誉。丝绸是最具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的产业之一,蚕桑丝织技艺、南京云锦、苏州宋锦、苏州缂丝、苏州刺绣等多项江苏丝绸技艺被列为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江苏的独特优势。带着这种自豪感,徐凤梅在毕业后选择了留校任教,她期望能让更多孩子感受到她彼时内心的想法。
1986年,凭借十年教学生涯中积淀的文化素养,徐凤梅从苏州回到南京,走进了江苏省丝绸总公司,从事蚕桑丝绸科教、管理、技术推广工作。身在江苏最大的丝绸对外贸易平台,徐凤梅始终觉得,对外销售丝绸也是丝绸文化的再起航。“南京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的传承地,在海上丝綢之路有着重要的文化标志意义。明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时期,南京龙江关是郑和七下西洋的策源地和起航点。”对丝绸文化和延伸历史的不断追溯,让徐凤梅身上的闪光点越来越突出。随着企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徐凤梅接受了新的任务——组建南京苏豪丝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她的心里,这只是一小步,而未来,变成了一颗埋在心底的种子。
邂逅美丽的江南故事
2017年年初,经过九年筹备、两年建设,首家丝绸主题博物馆——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在南京正式开馆。
依傍明城墙,毗邻秦淮河,遥望凤凰台,诗意的景致背后是徐凤梅付出的无数心血。“门口几株不同类型的桑树,都是我亲手栽种的。”因为热爱,所以博物馆每个细节都是她亲自设计,“将一个旧厂房建设成为充满文化气息的博物馆,真的非常辛苦。”博物馆的运营同样并非一帆风顺,徐凤梅所建的主题博物馆并不是以藏品为主,而是展示具有江南丝绸文化特点的丝绸文物、品种纹样、文史资料以及珍贵的非遗代表作和齐全的丝织品,以这种表现手法再现江南丝绸文化的历史脉络。
而徐凤梅传承丝绸文化的精神脉络,又延续到她的女儿耿奇身上。“从小母亲就带着我走进蚕桑园,告诉我传说中嫘祖始养蚕的故事。”就像彼时在高淳插队的徐凤梅,因为对蚕丝的好奇,渐渐地形成了对这项事业的热爱。从南京大学毕业以后,耿奇便加入母亲的团队,成为博物馆的一员。
“博物馆的馆藏大多来自丝绸学校、丝绸从业者,以及文化学者、丝绸同仁们的热情捐赠。开馆之时,在省文物局的指导下,这座博物馆的所有馆藏已经履行了公证捐赠手续,全部藏品捐献登记为国家资产。”耿奇说,母亲的初衷在于希望博物馆能够成为一个舞台,它不属于任何机构或个人,它最大的价值将在为全社会服务中实现。
“我们更希望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能成为一个精神堡垒,在这里了解国家一带一路中丝绸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未来,让博物馆成为年轻人接触传统文化的课堂,从丝绸文化的魅力中获得以中国优秀文化为荣的自信。”徐凤梅解释道。
2022年,中国丝绸协会颁发“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徐凤梅作为在茧丝绸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专家荣膺奖项。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她说:“我想和很多帮助过我的人一起分享这个奖。这是对我们为之付出过的青春的肯定,是对我们选择了丝绸行业作为终身职业的肯定。灿烂的中国丝绸文化值得我们坚守,我们也坚信茧丝绸行业会永远年轻!”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
编辑 许宵雪 18507354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