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宵雪
来到常州市天宁区雕庄街道菱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汤亚平正在教妇女们做手工艺品。她梳着高高的马尾辫,声音清脆,笑声爽朗,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干起活来十分利索。自从1989年到基层工作后,她的身上有了越来越多的称呼,她是社区阿姨眼中的“老板娘”,是独居老人的“小棉袄”,也是留守儿童们的“常州妈妈”。她就像一个“小太阳”,在基层工作三十年不断发光发热,温暖着居民的心。
社区阿姨眼中的“老板娘”
每天早上八点半之前,准有一帮阿姨们围在社区巧手绘工作室门口,等着汤亚平开门上班。汤亚平总是开玩笑说,社区的阿姨们每天来“上班打卡”比她更早、更准时。
汤亚平在雕庄街道中海社区工作时,发现社区外来人口多,不少新市民买房入住。刚搬来社区不久的小慧(化名)一家为了照顾孩子,便把婆婆从老家接过来,丈夫外出上班、孩子上学后,婆婆和小慧两人都赋闲在家,像小慧家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一次机缘巧合,汤亚平了解到一家外贸企业缺小时工,出口的宠物梳、瓶盖等产品的制作工序也相对简单。汤亚平眼睛一亮——“正好咱社区的姐妹们都有一双巧手。”汤亚平和工厂老板一拍即合,她在居民群里呼吁妇女们参与,手把手亲自教学,一段时间后,参与“巧手绘”项目的妇女越来越多,规模从刚开始的二十多人增长到两三百人。
“加工一箱调味罐盖子25元,一盒宠物梳8元,我每天做6个小时,有将近50元的收入。虽然收入不算多,但能贴补家用我就很满足了。”巧手绘工作室的“积极分子”刘阿姨说道。项目至今已是第六年,每年大约能给工作室的姐妹们带来大约10万元收益,做得多的每个月收入上千元,少的也有几百元。不少宝妈和行动不便的婆婆还会把活领回家做。
创办巧手绘工作室的初衷是帮助妇女就业增收,如今也成为汤亚平开展社区基层治理的“小妙招”。对此,汤亚平津津乐道:“婆媳一起做工,矛盾少了,家庭也和睦了。宝妈们能为家庭出一份力,自我价值感提升了,人也自信了。阿姨们在工作室聊聊天、做做活,精神状态也更好了。”加入巧手绘工作室后,许多成员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随迁老人石阿姨经常把捡回来的垃圾堆在楼道里,居民对她很有意见,汤亚平见状便鼓励石阿姨加入工作室,一段时间后,邻里们见到石阿姨都说她整个人清爽干净多了。石阿姨还主动清理楼道卫生,与邻里相处也更融洽。她拉着汤亚平的手说:“老板娘,我答应你,再也不捡垃圾了,还是这里好。”
看着工作室为妇女们脸上增添了笑容,鼓起了腰包,汤亚平很欣慰,调任菱溪社区后,她在新社区为巧手绘工作室开设了分站,工作室又壮大一些。汤亚平谦虚地说:“新加入的成员不认识我,看我常在这里忙活,便误以为我是工作室的老板娘,渐渐大家都习惯这么称呼我。但我只是幫助大家牵线搭桥、链接资源,通过这个工作室,妇女们能用自己的力量实现价值,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独居老人的“小棉袄”
除了妇女群体,独居老人也是汤亚平在社区工作中的重点关注对象。陶婆婆是中村村的一位独居老人,经常在家中晕倒,到村卫生所输营养液。原来,老人的儿子患了癌症,她便省吃俭用,把钱用于儿子的治疗,每天只吃些青菜、萝卜干,汤亚平心疼极了。当时,中村村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有二十五名,汤亚平犯了愁,怎样解决这些独居老人的生活问题呢?
农村社区中,邻里之间有着互相送餐的风俗,谁家包了馄饨、做了团子都会送一碗给邻居。赋闲在家的巧媳妇们总爱研究新菜式。汤书记便给巧媳妇们“派发”任务——每人对接三到五个老人负责送餐,熟悉了之后,她们还会陪老人聊聊天,帮着打扫卫生,有老人生病也会第一时间通知汤亚平。
过年时,巧媳妇们端上拿手好菜,陪伴独居、低保和残疾老人们乐融融地吃年夜饭,每年都是满满当当的四桌人。年夜饭一聚就是五年,后来,由于拆迁安置和疫情影响,大家不能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汤亚平便一家一家地上门走访慰问,给老人们送去爱心菜。
除了“巧媳妇”睦邻助餐项目外,“重返花样年华”也是菱溪社区的一个特色老龄项目。社区中的老人大多是随迁安置和外来落户,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汤亚平把阿姨们聚在一起,组织他们做瑜伽、走旗袍秀、敲非洲鼓,用时尚的活动帮老人适应新生活。汤亚平特别自豪:“每次我在群里发布活动通知,阿姨们总是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连社区活动室都需要预约排班才能安排得过来。”老人们感受到汤亚平的真心关爱,都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孙女。
在人员复杂的社区中,做好融合工作并不简单。为此,汤亚平开展了多个妇女和老年项目,促进她们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的融合。老人们积极参与社区项目,也带动家庭、子女配合社区工作、参与社区治理。2022年,菱溪社区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汤亚平说:“人心顺、事事顺。我所做的工作看似是点滴小事,累积起来便成为良好的群众基础,给社区治理添砖加瓦。”
留守儿童们的“常州妈妈”
2014年,汤亚平在一次妇联工作会议中结识了泗阳县民间助学协会“春晖小家”的爱心妈妈张矾,她了解到“春晖小家”的孩子们虽然家庭贫困,但大多成绩优秀、吃苦耐劳。汤亚平立即发动组织了一支常州妇女儿童团赴泗阳走访,看着贫困孩子简陋的学习环境和满墙的奖状,常州的孩子们深受教育和触动。从那以后,每年赴泗阳的妇女儿童团大巴车上都装满了物资,都是常州爱心妈妈们精心置办的牛奶、文具、被褥等学习和生活用品,返程时则装满了泗阳当地的农产品。由于泗阳当地的农产品滞销,汤亚平倡导常州爱心家庭、爱心企业捐助物资,帮助泗阳农户卖芦蒿、鸡鸭蛋,再投放到泗阳贫困家庭,让他们实现自我“造血”。
2018年,汤亚平邀请“春晖小家”的留守儿童们来常州做客,和几位爱心妈妈们一起给孩子们做了一顿常州菜。她发起“餐桌上的微公益”活动,常州的爱心妈妈们认领微心愿,常州泗阳两地孩子则结对帮扶。多年来,汤亚平坚定地维系着两地之间的爱心通道。她发动了五十余家爱心企业、近百位常州“爱心妈妈”,为泗阳贫困地区筹集物资近千件、善款近10万元。汤亚平相信,扶贫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要在精神上带来改变,也不一定是单方面的给予,更是双方在平等的付出和接纳中获得“双赢”。
每天下班后,汤亚平会将当天完成的工作打上钩,再将次日的工作计划一条条列出。然而,每天三五条工作内容到下班时却常常变成了十多条。也正因如此,“社区工作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充满了挑战。”不论带着多少疲惫下班,看着星星点点的万家灯火,汤亚平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作为社区的‘大管家’,能安抚好一方人心,安顿好一方百姓,我也算是‘功德圆满’了。”汤亚平笑着说。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