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慧 尤丽娟
1960年10月26日,陈云在河南洛阳参观龙门石窟
1960年10月18日至27日,陈云到河南进行调研。通过调研,他不仅对河南农业、工业、水利建设等方面发生的困难比原先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对一些相关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和方法,而且以对河南问题的研究与实践解决为例,取得了解决难点问题的经验,再用以解决其他地区的问题,从而促进了国家层面的农业、工业、水利建设等问题的解决。
1960年9月12日,为寻找解决粮食问题的办法、考察灾情,陈云离开北戴河,先后到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关于选择去河北、山东、河南等地调研的原因,他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是这样说的:“我的目的是想到冀、鲁、豫、苏北、皖北这五个地区去一下,了解一下这个地区的灾情,如何度灾,估计一下今后两三年的可能情况,估计一下这些区域中在什么条件下农业生产可以根本好转。同时顺便考察一下钢铁企业中矿山与焦煤系统如何由手工转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10月18日,陈云抵达郑州,开始在河南进行考察。当日下午和19日,他分别听取了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和书记处书记杨蔚屏关于河南情况和问题的汇报。20日,他又听取了河南省副省长赵文甫关于人拉犁、粮食调运等问题及河南省国民经济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在听取汇报过程中,他与河南省负责人就粮食短缺的困难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解决河南农业和粮食问题的初步意见。他指出:“农村今后两三年还会相当困难”,“过去几年,全国粮食征购数常在860亿斤左右,而今年北戴河会议确定征购1100亿斤,原因是城市人口增加,办公共食堂,办水利,留种子,出口等用粮增加,多用了600多亿斤”。城市人口增加的原因,“一是1958年农业丰收,大家认为粮食问题不大了,城市可以大批增人了;二是对城市工业发展究竟应增加多少劳动力没有经验,只注意工资、购买力和物资供应之间的平衡,却忽略了粮食销售增加带来的问题”。而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再加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这个区域在中国具有典型性,它们有一些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历史上农民造反在这些地区,中国共产党要取得革命胜利,也需要先夺取这些地区;第二,该区域内灾荒多、粮食产量低,人口多,耕地面积比湖北、广东要多一些,农作物生长周期比新疆、黑龙江要长一些;第三,水源条件相对较好,有很多人工开凿的水井。陈云强调:“只要这个地区农业生产大翻身,我国农业就可大为改观。”
提出解决办法,最主要的还是先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而陈云对调研一向十分重视。陈云针对河南的实际情况,列出了10个需要进一步调研的具体问题:(1)人拉犁的情况有没有?有多少?在哪里?(2)需要有多少粮食留在农村才是适当的,才能保持必需的生活水平?历年调入城市的粮食是多少?有什么变化?(3)上一个年度水利工程是不是上得多了?多了多少?(4)城市人口增加了多少?都是增加到哪些方面去了?(5)群众生活情况,把解放前后、合作化前后、公社化前后比较一下。河南群众吃什么饭?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6)“一平二调”的情况有没有?有多少?(7)城市50万人下农村,能否持久?下去的都是哪些人?(8)工业能支援农业的有哪些方面?农业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支援?(9)经济作物(棉花、烟叶等)总的趋势如何?吃粮标准降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是不是会下降?(10)分专区统计历年粮食调出调入情况和原因。这些问题涉及农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见陈云调研之细、之专、之精。
10月19日,陈云参考已经考察过的河北、山东两省的情况,再结合河南的实际,经过讨论和反复思考,提出了两三年内解决农业困难,促使农业增产的四条办法,并明确了他的“工业支援农业”的思想:第一,贯彻好中央制定的有关农村三级所有制的政策;第二,农业劳动力要固定下来,长期不变,能够从城镇回来的人要回来;第三,工业要支援农业,凡是对增产5000万斤至1亿斤粮食有用的措施都要采取;第四,大种瓜菜,今后几年要坚持粮菜混吃、“瓜菜代”的办法。无论灾区还是丰产区,灾年还是丰收年,都要这样做。他指出,中国粮食增产的道路应该是这样一个公式:化肥—粮食—饲养—积粪(有机肥料)—粮食。可见,陈云经过实地调研,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实际和各省如河南的历史、地理条件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符合当时国情的解决粮食问题、促进粮食增产的办法。
1960年6月,陈云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上海举行的扩大会议
除沿着问题—调研—提出对策的思路得出解决农业问题的办法之外,10月21日,陈云在同河南省负责人谈话的过程中,进一步从政策执行角度,对如何落实政策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现在没有退路,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咬紧牙关苦两三年,二是用各种措施增产粮食”,“调动五亿农民的积极性是粮食过关的根本,政策是第一位的,其他如工业支援农业、多吃薯类和瓜菜等等都是措施”。为更好地落实政策,他指出,“关键在于上级领导机关”,“产量要落实,不首先从省委落实,下边是落不实的,他不敢落”,“可否考虑定一个章程,明确公社、大队、小队、个人的权限,保证多少年不变”。他还强调:“执行政策和保护干部积极性是一致的。可以做到既执行了政策,又保护了干部的积极性,二者可以兼得。”
10月22日,陈云收到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稿。在给周恩来的回信中,陈云结合考察的体会,谈到当时最大的问题是粮食问题,认为这是农村一切工作的核心问题。他说:“吃饭问题是农民当前最迫切的普遍问题,必须把安排生活、吃饭作为中心,才能纠正‘一平二调’等等错误缺点。”他还重申了在河南调研后形成的“工业支援农业”的思想,建议为了1961年农业增产,将计划出口的8000吨橡胶先留下,用来制造农村用的手推胶轮车,这样,1961年春天就能派上用场,对春耕和农业有帮助。周恩来收到信后,采纳了他的这一建议。后来,《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几经修改,于同年11月3日下发各地。
“一五”计划实施期间,在苏联帮助中国建成的156个重点项目中,河南占了9个,其中位于洛阳的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洛阳矿山机器厂(又名洛阳矿山机械厂)、洛阳轴承厂、河南柴油机厂(以下简称“河柴”)等四大机械制造企业属于重中之重的工程项目。这些企业是关系国家重要经济命脉的大型骨干企业,不仅为河南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也为河南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1960年8月20日,正值这四大厂家生产和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苏联单方面中断合同,将齐尔斯等10名援建洛阳的苏联专家召回国,撕毁了签订的合同,中断了130项技术资料供应和10591台设备供给。苏联专家撤走,使正在建设中的洛阳四大机械制造工业项目面临着严重危机。
陈云十分关注这些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状况和苏联专家撤走后所受到的影响。10月25日,陈云到达洛阳当天就参观了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在参观时,他对于拖拉机发动机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机嘴生产问题,提出要集中力量突破难关,攻克堡垒。他对拖拉机生产十分重视,因为这与发展农业息息相关。他曾说,“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农业机械化,虽然马上办不到,但是现在要开始搞”。然后,他又来到洛阳矿山机器厂,与工人群众亲切交谈,关心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希望洛矿厂加快建设与发展,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27日他参观了洛阳轴承厂,听取了企业领导对工厂工作情况、工人具体生产情况的汇报,还仔细观看了车间的各种轴承模具。
1984年12月24日,陈云在北京会见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阿尔希波夫
最后,陈云来到河南当时最大的军工生产厂家——河南柴油机厂(生产坦克发动机)进行参观。与洛阳的其他企业相比,河柴面临更加严重的困难。当时,恰逢引进的苏联轻型柴油机进入全面试生产阶段,第二期扩建工程即将开工,厂里的产品研制正要进入关键时刻,苏联方面却突然单方面撕毁协定,河柴承受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和巨大压力。陈云到河柴前就详细询问了河柴的情况,并在洛阳宾馆与河柴主要领导人提前进行了交谈。10月27日,他到达河柴后,在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赵文甫、中共洛阳市委第一书记吕英和河柴负责人马景汉、李增华、孙建业、唐明晃及海军驻厂代表室总代表刘元兴等陪同下,对河柴的主要加工设备、产品零部件加工、检测装置、冶金实验室柴油机总装和试验站等进行了详细视察,又询问了河柴的建厂情况、产品结构、性能、用途、演变和生产、设备、材料、人员,以及苏联专家走后对生产的影响情况,对第一种产品出来后第二种产品如何进行试制等,作了重要指示。陈云指出,第一种产品可以找沈阳的苏家屯工厂帮忙,第二种产品也可以找其他工厂和相关科研部门、专家等研究解决,都是可以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借助外力加以解决的。他说:“第一种产品目前难解决的三种材料——锡、磷、青铜,苏家屯工厂可以搞,你们可以派人去该厂说明材料要求的化学成分,和他们研究解决,我想是可以解决的。你们要求无缝钢管内径2.5毫米,外径7.5毫米。上海有个管子厂,他们搞过内径3毫米以上的,我想搞你们的这一种材料是没有问题的,无非是中间套一根芯子,拉时壁厚要均匀,这个可以办到。解决材料的做法,可不可以采取到生产厂专门讨论的办法?我认为可以解决。不要打报告,厂转局、局转部、部再转部,转来转去不知要多长时间,两个厂直接谈,直接解决就快了。”“第二种产品来了后,要解决工艺、工夹具,由工厂和有关科学部门、有关学者开专门会议,研究解决。这样看起来很麻烦(保密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你们这种机器也不是最新的,现在的战争主要是从天上来的),不吸收他们,单你们自己力量太窄。这样速度快,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他还要求,“重点应把第一种产品正式生产出来,同时摸索第二种产品”,“第一种产品生产好了,第二种产品就可说75%的完成了。所有的精密东西都是从粗,而且是土的搞出来的,不要以为高不可攀。首先第一,同时第二”。
对于苏联撤走专家一事,陈云当时曾经和负责此事的苏联援华总负责人阿尔希波夫进行过恳谈,希望苏方不要做出这样有损两国人民友谊的事情。阿尔希波夫也完全赞成,回国后想努力劝说赫鲁晓夫中止撤离专家行动,但是赫鲁晓夫仍然一意孤行。这些详情,河南乃至全国的156家企业建设者是不清楚的,仍然以为中苏关系只是出了些小问题,河南的同志因此向陈云提出了请苏联专家回来的恳切请求。经过详细考察,针对河柴的严峻情况,陈云强调,对于苏联专家不要再抱有任何想法,要靠自己,相信自己,只要靠自己,就一定会成功。他说:“他(苏联专家)来,我们也不干。这样搞下去我们更扎实点,而且可以搞出来”,“你们不要再想专家,要靠自己”。因为,“我们现在机械工业的水平已经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即1940年的苏联水平”。他勉励河柴的工人们说,“河柴属军工,军工厂有个传统,第一是埋头苦干,第二是不惜工本。第一种是好的,这也是客观存在决定了它的”,“第一个传统要保存下来”。“现在全国条件和过去不同,军工是工业生产的成果。没有现代工业,就没有现代军事工业基础。这是不是说,先把民用工业搞起来以后,才能搞军工?当然不是。我们工业不发达,先搞军工,突破尖端,反过来发展民用。”在这里,他再次重申了“工业援助农业”的思想。陈云要求河柴作为军工企业要发扬埋头苦干、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光荣传统,避免和消除“不惜工本”的浪费现象。为鼓励大家,他在视察结束后,为河南柴油机厂挥毫写下了“努力奋斗”4个大字。1988年5月10日,河柴在建厂30周年之际,将“努力奋斗”确定为企业精神。
陈云有一套系统的农业发展理论。他认为,根本解决农业问题的办法有三点:一靠水,二靠化肥,三靠拖拉机。水很重要,一取天然之水,二取地下之水,三取外来之水。其中,水利对农业增产的作用特别大。河南的水不够,需要研究水的来源问题。因此,陈云对水利建设十分重视。新中国成立后,陈云领导的中央财经委员会在投资重点上向水利建设倾斜。在河南考察期间,陈云特地冒雨参观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淮河、海河等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和人民的生产生活。1952年,我国向苏联政府聘请专家综合组来华帮助解决黄河规划的问题,由组长柯洛略夫和其他6位专家组成的苏联专家组在1954年1月到达北京。2月,苏联专家与中国专家及有关各部门负责人组成黄河勘查团,对从兰州上游的刘家峡直到黄河入海口进行了重点的实地查勘,6月底回到北京。同年4月,以水利部和燃料工业部为主成立了黄河规划委员会,在苏联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在10月完成了关于黄河规划设计文件的编制工作。黄河综合利用规划包括远景计划和第一期计划两部分。其中,第一期计划规定,首先在陕县下游的三门峡和兰州上游的刘家峡修建综合性工程。三门峡处在伊河、南洛河、沁河的上游,修成后还不能保证在这3条支流同时发生洪水的时候不造成下游的水灾。三门峡工程对于防止黄河下游洪水灾害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第一期工程中,将在这些支流上选择一处或几处适当地点修建防洪水库。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家财力有限,不能在黄河上开工修建三门峡水库那样的大型水利工程。于是,陈云赞成与支持在根治黄河的大型工程施工之前,先搞修堤、修分洪工程等,以尽量减少黄河发大水可能造成的损失。
1960年10月24日,陈云视察河南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此前,黄河水利委员会首先提出修建石头庄溢洪堰工程的初步意见。1951年春,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向水利部党组书记兼副部长李葆华进行了汇报,李葆华向陈云进行了请示。陈云最后同意了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意见。4月11日,陈云向周恩来致信,报告了黄河防洪工程的意见。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召集水利部、黄委会、铁道部、华北事务部及平原省人民政府反复研究,于4月30日作出《关于预防黄河异常洪水的决定》,并指出:“在中游水库未建成前,同意平原省及华北事务部提议在下游各地分期建设滞洪分洪工程,借以减低洪峰,保障安全。”就这样,石头庄溢洪堰工程于5月4日进行筹备,6月初开工,8月20日完成建设。陈云在批准该工程项目后,明确表达了对治理黄河决策的支持:就这样定了。在当时国民经济正处于十分困难的时期,国家拿出高额资金来修建黄河分洪工程,体现了中共中央及陈云对治理黄河的决心。在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黄河三门峡工程成为苏联援建的156个重大工程项目之一。1955年7月30日,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决定兴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陈云十分重视三门峡水库建设,经过多年的反复调研,对三门峡工程的理解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并认为,应该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他和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其他几位负责人一致认为:“治理这些水系要花很多钱,要用很多材料,一个一个地单独批准开工,势必造成应该治与暂时不可能治和摊子已经摆开而财力物力继续上不去的矛盾。”从这个考虑出发,他们提出:在尚未确定全国水利工程全盘规划和进度前,三门峡工程摊子不能铺得太大,1957年投资5000万元先行开工。请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三门峡水库及与其相关联的各项工程建设相互衔接的进度和投资、用材、用人的方案”。
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1960年9月14日,三门峡水库开始蓄水运行。10月24日,陈云视察三门峡水库大坝建设工地。他在听取三门峡市和黄河三门峡工程负责人汇报时指出:一定要严把质量关,把工程建设好,保证万无一失他还询问水利工程淹没土地后群众的生活问题解决得怎么样了,一再叮嘱市委领导一定要解决好群众的安置工作,多为群众办实事,多为群众解决具体困难。他还说,三门峡大坝是涉及子孙万代的大事,一定保证万无一失。否则出了问题,大家都要坐班房,也对不住子孙后代。
由于对黄河河情摸得不透,三门峡水库蓄水运行后,泥沙淤积问题越来越严重。后来,经过两次改建,基本解决了库区的泥沙淤积问题,保持了一定的长期有效库容,为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库和治理黄河开辟了新路。但是,对三门峡工程一度造成的严重的淤泥问题,陈云曾多次引咎自责。1979年3月21日,陈云在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时,还为此事进行过自我批评:“不要把我说得这么好,也有很多反面教训。一百五十六项中,三门峡工程是我经手的,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是一次失败的教训。”
1960年左右的农业“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致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不仅使河南经济发展遭到严重挫折,还使整个中国都陷入了长达三年的困难时期。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以陈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注重实地调查,及时总结经验,坚定克服经济困难决心,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采取恰当措施,缓和了市场的紧张状态,初步扭转了全国性经济困难局面。到196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全面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