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云鹤 陈友华
内容提要 “内卷”成为网络媒体年度热词,引发网络与社会广泛热议。内卷本身是稳态社会的常见现象,但它能在当下迅速流行传播开来,实则反映出现代社会个体在激烈竞争压力下普遍产生的社会流动焦虑。内卷的概念在现代互联网语境下逐渐泛化。本文分别对“内卷”与“外卷”,“内卷”与“外展”,“内卷”与“躺平”三对概念进行关联性辨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内卷现象流行的根源及可能带来的双面性社会后果。在内卷化愈发激烈的情况下,“破卷”需要社会与个人共同努力:在宏观层面,应深化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引导大众消除职业偏见,促进差异化竞争;在微观层面,个体应适度降低个人欲望,批判性审视网络语言。
经济与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往往衍生出与之相应的社会文化现象,社会文化通常体现为各式各样的符号。卡西尔认为人作为“符号的动物”,可以利用符号创造文化,(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第21页。那么文化符号的流变反之也能够充分体现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过程。2020年,“内卷”以颇具形象性和趣味性的互联网文化形态出现,在媒体发酵下迅速产生巨大影响力和传播力,随即成为年度十大热词,至今热度不减。与之前作为学术概念相比,“内卷”的话语涵义已经被拓展,现被用来泛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又被视作努力的“通货膨胀”。关于内卷的讨论,始于高校学生非自愿的内部竞争,后从教育界扩展到社会各行各业:被绩点支配的大学生在卷,被量化科研指标支配的高校教师在卷,陷入“鸡娃大战”的虎妈狼爸在卷,基层公务员、大厂员工以及直播带货的平台商家也在卷,等等。人人皆可卷,万物皆可卷。实际上,在竞争初期,适度内卷会激发创新活力并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但一旦内卷过度,人们便会陷入非理性竞争与焦虑中无法自拔。阿诺德·汤因比认为,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全过程中,“挑战”和“应战”始终周期交替着,且“挑战”应是适度的,以免造成文明的衰落与解体。(2)[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刘北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4~98页。因此,当内卷“卷不动”时,人们就出现了诸如“躺平”“佛系”“摆烂”等行为,以“遇到困难睡大觉”“做一个快乐的废物”“社会险恶,先躺为敬”等手段进行戏谑自嘲与自我解压。
在我国,随着改革进入深水期,经济增速放缓,资源总量的快速增长变得异常艰难,向上流动的机会随之减少,内卷在此时迅速流行并引发关注,实际上反映出人们对优质稀缺资源的竞争愈发激烈,并由此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流动焦虑。因此,对内卷议题的理论梳理与思考,将有助于我们深刻洞悉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与现代社会文化心理,并更好地探索“破卷”之道。
1.内卷与外卷
“内卷”(involution)作为一个学术概念首先由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所提出,他用它来描述一类文化模式:当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使自己转变到新的形态,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3)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随后,格尔茨将其引用到农业生产领域,他认为“农业内卷化”是指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增长的劳动力不断进入农业生产过程,由此形成劳动密集型耕作方式。(4)C.Geertz,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 p.82.黄宗智首次将“内卷化”概念引入中国农村研究之中,他将“内卷化”译为“过密化”,并认为“农业密集化是由人口增长推动的,但在既有技术的水平下,人口压力迟早会导致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5)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第6页。这番“过密化”的阐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争论。(6)周大鸣、郭永平:《谱系追溯与方法反思——以“内卷化”为考察对象》,《世界民族》2014年第2期。在此之后,“内卷化”的概念逐渐被应用于其他领域,其含义也逐渐在发生改变。
“内卷”具有“由边缘向内卷曲、复杂、纷繁”等含义,它在社会学语境中原指这样一种社会现象:特定社会组织复杂性程度增加,并没有带来科技上的真正进步,只是在空耗社会资源。(7)徐英瑾:《数字拜物教:“内卷化”的本质》,《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3期。现在这一概念经过互联网的传播已经有泛化的趋势,指在现有资源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参与竞争的人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资源,最终获取资源的人没有增多,但每个人付出的努力都增加了,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内卷”很难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为形式的复杂或表面的精细都不等同于先进,更多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与整体效率的降低。
与“内卷”相对应的是“外卷”,二者竞争资源的方向不同,“内卷”侧重于人们向内争夺现有资源,“外卷”是指通过向外开拓新资源的方式参与竞争,“外卷”的结果是发生质变、资源总量增多,最终获取资源的人也在增多。与“内卷”相比,“外卷”是更可能带来创新的一种积极竞争。黄宗智认为与内卷化真正对立的是“创新”(innovation),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创新不仅要依赖国家的投入和引导,还需要激发人民的创新能力,因此,国家与社会更应积极改革现行的教育制度,尤其是高等教育制度,以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8)黄宗智:《再论内卷化,兼论去内卷化》,《开放时代》2021年第1期。
2.内卷与外展
“内卷”与“外展”是另一对相关联的概念,两者在竞争力度方面存在差异,“内卷”指竞争过度的状态,“外展”则指竞争不足的状态。实际上“内卷”与“外展”是两个并存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众多职业中,既有精英荟萃、过度竞争的“内卷型”行业(如金融),也有人员稀少、竞争不足的“外展型”行业(如养老护理业),“招工难”和“挤破头”同时存在。“内卷化”严重的国家往往“外展化”程度也较严重,只因从事“外展型”行业的大多是社会中下阶层,因而很少被关注与议论,而过度竞争的行业则因聚集了大量精英而备受社会关注,事实上竞争不足的“外展型”行业更应引起社会重视。
3.内卷与躺平
“躺平”是继“内卷”之后的新晋网络流行热词,指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巨大的现实压力面前难以抗争,于是不再渴求成功、主动降低欲望的一种心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人们最开始一边苦于焦虑,一边默默接受着社会对成功的统一标准,在费尽心力不断向上层攀爬的过程中陷入内卷,但后来人们逐渐发现经济发展放缓后阶层跃升的机会大大减少,内卷“卷不动”的一部分群体就会无可奈何地选择躺平。(9)陈友华、曹云鹤:《躺平:兴起、形成机制与社会后果》,《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9期。另外,“卷来卷去”的结局很可能是退回原点,所以另一部分人也不再愿意参与过度内卷,而是主动抛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欲望或幻想,回归平常心和正常的生活节奏。“躺平”是应对“内卷”的一种方式与心态,“内卷”与”躺平“两者共同反映出转型期人们的社会心态变迁状况。令小雄和李春丽认为在“内卷化”症候助推下的“躺平”舆论构境中,“内卷”大多是被动的,“躺平”大多是主动的,“内卷”是动态的,而“躺平”是静态的。(10)令小雄、李春丽:《“躺平主义”的文化构境、叙事症候及应对策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本文以“内卷”和“躺平”为对比词,检索百度搜索指数在2020年1月6日至2022年6月4日间的热词趋势,时间以周为单位进行统计(见图1)。研究结果发现,总体而言,人们对内卷和躺平的搜索几乎始终保持同频共振的变化趋势,证明两者常作为一对关联词汇被大家同时关注。内卷比躺平的搜索总量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因而受到的关注度更高,而躺平的变化幅度更剧烈,在2021年5月31日两者都达到搜索指数最高峰值,“躺平”的最高值(69162次)高于“内卷”(54694次)。究其原因,躺平更多情况下是一种青年亚文化,年轻人通常只是通过网络发声、戏谑自嘲来排解生活压力,并没有真正躺平。但内卷却是“全民内卷”,大部分人都置身其中并对此产生共鸣,所以由此引发的讨论更加热烈、涉及范围更广。通过技术化的传播,内卷与躺平在短时间内被形塑成一种流行文化。(11)董子铭:《情绪释放与技术催生:新媒介环境下的“丧”文化解读》,《新闻界》2017年第11期。
图1 内卷与躺平“百度搜索指数”
1.内卷:形成机制
此次互联网“内卷”热潮涌向了不同阶层、多种行业的人群,不仅引起社会心态的波动和震荡,加重了被称为“现代社会病”的全民焦虑感,(12)袁文华:《“佛系青年”社会心态的现实表征与培育路径》,《当代青年研究》2019年第2期。更在短时间内掀起自媒体公众号大规模声讨谴责的巨浪,那么,“内卷”属于正常现象吗?它的存在是否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是正常现象,为何它又会在短时间内引发大家的恐慌与焦虑?
首先看一下“内卷”是如何形成的。在传统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业本身无法养活更多的人,位于金字塔中上层的精英必须缩减并控制人数以确保自身阶层生活水平,因此大部分人都处在底层位置,跨越阶层的机会非常少。唯一可能发生较大规模阶层流动是在政权更替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阶层变动异常剧烈,社会底层翻身的机会增多,同时原本身处中高社会阶层的人也随时可能发生向下流动,甚至坠落到社会底层。从表面来看,这一时期阶层变化幅度巨大,但深究其理却发现,王朝更替时发生剧烈变化的只有一小部分阶层,即原来的统治集团被新统治集团直接取代,而绝大部分人不仅不能实现阶层向上流动,还可能成为权力争夺的牺牲品,大多数人并不愿意生活在充满危险的政权更替时期。因此,传统社会中阶层多处在固化状态,社会流动、特别是向上流动很少。(13)陈友华、施旖旎:《再议“阶层固化”:基于历史视角与国际比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而进入工业与后工业社会,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导致了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从农民变成工人、科技人员、公务员等。社会总体职业岗位数量大幅增加,社会底层规模迅速减少,而职业结构也趋向高层化和白领化。社会急剧转型期产生的大量流动机会,给更多人带来阶层跃升的希望,最终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社会无法永远都处于急剧变迁与转型阶段,时代也不可能永远提供充足的向上流动机会,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速就会放缓甚至陷入停滞,其内部结构也会趋向稳定。此时资源数量大幅度增长就变得异常艰难,社会提供的上升通道逐渐变窄,人们垂直流动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这样的结果是人们不得不对有限的优质资源展开激烈的争夺,最终陷入一场场“内卷化”竞争之中。此外,人类的欲望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迅速膨胀,甚至超过物质增长速度,而到了转型刹车时期,由于奥格本(14)[美]威廉·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王晓毅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80页。所提出的“文化堕距”(15)文化堕距(cultural lag):1923年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首次提出。其指在社会发生变迁时,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的变迁速度不一致,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导致各部分之间的错位和不平衡,并由此造成社会问题。的存在,居于高位的欲望并没有随经济发展放缓而降低,更多人习惯于向上流动,一时难以适应阶层结构相对稳固的常态,因此出现种种抱怨和焦虑情绪,而学界和媒体的批评之声也助长了这些负面情绪的蔓延。但实际上,社会结构相对稳固,也即社会阶层流动较少的社会才是一个常态社会,“内卷”也正是稳态社会的一种正常现象。
2.内卷:流行根源
既然内卷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为何会在短时间内引发媒介舆论的强烈关注?人们又为何会如此焦虑?这说明内卷背后还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时代特质。
(1)资源有限与分配不均
引起内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资源有限,人们为了争夺优质资源不惜付出全部代价,资源有限一方面由资源增长停滞与人类需求欲望超越资源增长速度之间的矛盾引起,另一方面则因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从资源数量方面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社会财富爆炸性增长,资源总量急剧膨胀,人民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面临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创新不足、行业发展空间受限等一系列现实困境,资源数量增长趋缓。与此同时,民众欲望迅速膨胀,那些曾经在经济快速增长期被过度拔高的欲望如今越来越难以满足。在“蛋糕”很难做大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为满足不断攀升的欲望而引发的资源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如教育、医疗、住房等“优质准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严重短缺,直接导致“择校难”“看病贵”“房价高”等社会问题只增不减。(16)童星:《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民生建设发展》,《社会保障评论》2018年第1期。
在优质资源增长有限的情况下,资源分配不均进一步加重了内卷化程度。人们竞相追逐最优质的资源,殊不知,优质资源是一个相对概念,无论如何“做大蛋糕”,优质资源占比只能是一小部分,因此人们将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不断面临选择与被筛选。就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言,一方面是由高等教育迅速扩招所致,教育扩张在增加受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带来学历的大量“注水”与贬值,由于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学生即使付出大量精力接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也照样可能“毕业即失业”。(17)谭杰、吴强:《新时代下尼特族群体特征的新趋势——基于广东四个县区实证调查的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21年第6期。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因此深刻感受到内卷的辛酸与无奈。但另一方面,教育内卷又不仅仅是扩招所致,相对于我国14亿人口而言,每年八九百万高校毕业生并不算多。但问题在于,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其实不是由整个社会所提供的,而主要是由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省会城市所提供的。由于优质社会资源被高度集中在以上有限城市中,高校毕业生不得不争相挤入一二线城市。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其实是结构性问题。进一步而言,随着社会转型与深化改革,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凸显期,贫富分化、利益失衡等加剧了人们的被剥夺感和焦虑感。城乡二元与区域多元型社会结构,导致无论区域之间还是区域内部都形成明显的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且有不断扩大之势。(18)王志凯、史晋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状况及原因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与此同时,目前社会初次分配存在资本所得较高、税赋较重、劳动所得过低的问题。(19)孙晓娜:《我国初次分配领域的分配不公现象举隅》,《人文杂志》2010年第6期。优质资源稀缺与过度集中,导致人们越来越容易焦虑,更多人不愿向命运低头,只能继续在焦虑中打拼,最终陷入内卷困境无法自拔。
(2)职业歧视与教育分流
内卷并非中国社会所独有,在欧美国家也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但由于我国职业歧视问题更严重,所以内卷化程度更深、也更激烈。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万盘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观念早已浸透人心,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在一个相对合理的社会结构中,既需要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也需要服务人员、蓝领工人,但由于职业地位差异太大,大部分人都愿意从事高端、光鲜的职业。通常情况下,稀缺的社会资源主要包含三类:经济资源、政治权力与社会声誉。在不同的社会中,这些资源的分配原则却大相径庭。一种是“弥散型分配”,拥有经济资源的人不一定拥有权力,而拥有权力的人也不一定拥有声望。在这种分配方式下,职业之间很少存在不可逾越的地位鸿沟,所以人们不需要历尽千辛万苦争夺数量有限的高端岗位。还有一种是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集中型分配”,人们的收入、地位和声望三者合一,手握“总体性资本”的人或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之间拉开了巨大的社会地位差距。(20)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63页。为了追求“总体性资本”,“千军万马”只能在同一赛道比拼,因此内卷化越来越严重。
除职业歧视外,中国教育分流过程中的淘汰机制也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内卷化程度。在我国,教育分流结果与日后的社会阶层直接相关,过早分流进职业教育,意味着再难有更多转轨和上升通道,最终只能从事一些所谓的“低端职业”。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不是因为这些职业本身的缺陷,而是由于职业教育缺乏竞争优势和吸引力,学生难以接受优质的职业教育,进而影响到日后就业。在职业歧视的背景下,蓝领工人也很难获得与白领阶层平等的薪酬待遇与社会地位。而晚分流的好处本来是“给更多人一个机会”,但也正是在这种理想主义信念下,更多高考考生变成“陪跑者”“陪绑人”,他们的失败其实早已注定。(21)郑也夫:《德国教育与早分流之利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德国是教育分流和职业教育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之一,德国民众之所以更乐于接受分流制,并非他们“不卷”,而是因为德国分流制既存在畅通的转轨通道,也有优质出色的职业教育,民众将职业教育视作就业的安全网。这种良性分流可以缓解激烈的单赛道竞争,使人们各取所需、各司其职,在多样化的赛道上比拼,实现互利共赢。
(3)文化基因与认知偏差
内卷的背后还有一股不同寻常的推力,这股推力是千百年来烙在国人基因里的信念——追求成功与卓越。自儒家思想开始,社会便倡导“不成功便成仁”的价值观,我们的教育灌输给大家争取优秀与卓越的理想信念,“人人争做第一名”,但实际上,优秀与卓越是相对的,没有平庸与普通何来卓越?对成功的渴望促使家长对子女教育更加重视,这是东亚社会的传统,也是教育内卷化的文化根源。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天价学区房,几乎每一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而且子女有出息最好是通过教育获得才具备合法性,所以人人都为一纸文凭耗尽精力。但是每个人都追求卓越这一理想,超越了绝大多数人的实际能力,人们不仅先天秉赋不同,后天掌握的资源也有所差异,因此并非人人都能成为冠军。同时,家长对子女的期待越高,就越容易形成认知偏差:一是在脱离实际智力的情况下,从小为子女树立过高目标,而这一目标一般会随着子女的成长逐渐降低;二是当子女无法满足高期望时,家长会将其归因于运气和努力程度而非智商,由此导致子女自我认知出现偏差。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即便意识到会在内卷的漩涡中粉身碎骨,也要不遗余力地奋力一搏。
(4)媒体助推与科技进步
自媒体壮大与网络科技发达成为内卷文化迅速流行的助推剂。首先,人们常用的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类媒体为网民构建“共享现实感”搭建了广阔平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针对客观世界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即各种主观经验,这些主观经验在没有经过社会证实之前,就像萤火虫发出的光芒,是短暂、随机、稍纵即逝的,一旦主观经验被他人认可,经过一个连续的动力过程与他人共享,受到社会证实,经验就不再是主观的了,而是获得了客观现实的地位,这一过程被称为“共享现实(shared reality)”。(22)陶塑、许燕:《共享现实理论:社会认知研究的新视角》,《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3期。内卷在短期内迅速扩散正是基于这种“共享现实感”,其涉及的群体非常广泛,各行各业的人都可能陷入内卷之中,一旦最初由一小部分人开始讨论,就会马上引发其他群体的共鸣,随后人们通过制作一系列网络语言段子、表情包和短视频等共同建构起内卷文化的主体内容,这种创作过程本身也增强了传播者的共同感受。进一步,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处于内卷中心的各个小群体构建“群体认同感”提供了便利,“内卷”一方面获得了不同阶层人们的共鸣,另一方面在内卷文化内部,又因阶层、职业、年龄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只要能使用互联网的群体,就能通过网络向同类人传达自身情绪并唤起情感共鸣,最终形成的一个个“内卷”小集体并由此获取“我在群体中”的认同感。
为便于理解,本文将内卷的形成机制与流行根源制作成示意图(见图2):
图2 内卷的形成机制与流行根源
内卷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具有一体两面的特征,虽然不乏负面影响,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内卷的过程可能出现无谓的竞争,但结果不全是恶性的。在内卷竞争的初级阶段,它对鼓励个人或集体参与竞争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内卷也是人们在为社会向外发展、开放发展,避免内耗式竞争敲响警钟。
1.积极后果:鼓励参与竞争
首先,内卷不一定总会造成恶性结果,内卷是竞争的一种形式,因此对参与内卷的人来说,也会收获一部分良性结果,但不得不承认产生这一结果的过程却是不经济、低效率、过度内耗的。在内卷初期,竞争能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人们在同辈或同行压力下不断逼迫自己提升学习效率和工作能力,同时这种竞争是不得不参与的,因为只要有人开始“卷”,其他人也会不甘落后纷纷跟着“卷”,这种“内卷式”竞争诱发了人们的内生性动力,在工作生活中全力以赴。内卷的积极影响还体现在现代市场竞争当中,适度内卷不仅能提升产品质量,还能减少价格垄断、形成良性竞争市场,最终推动全社会经济增长。
其次,我们总会过多关注内卷的危害,殊不知,在社会从剧烈变迁走向稳定发展的转型期,在各个阶层都难逃焦虑的时代,及时对内卷的存在形成客观认知,反而可能是一种消除浮躁、回归平常心的有效途径。随着更年轻一代逐渐意识到经济发展停滞后阶层流动的机会大大减少,内卷在更多情况下变成了“内耗”,他们开始主动抛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欲望和幻想,而这种做法反而更有利于回归正常生活节奏,获得更加平和的心态。另外,“卷”意味着改变,意味着通过努力还有成功的机会。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禁止人们跨越阶层边界进行流动的正式制度与规则大大减少,(23)陈友华、施旖旎:《再议“阶层固化”:基于历史视角与国际比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所以在相对宽松的现代社会环境中,内卷代表人们还有选择改变的权利和跨越阶层的机会。在媒体的过度批判和宣传下,人们错以为内卷是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求上进的罪魁祸首,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只是嘴上戏谑、通过吐槽来排解压力,并没有真的被内卷击垮继而彻底躺平。
2.消极后果:锦标赛陷阱
内卷反映出金字塔结构中各层次之间与各层级内部的竞争愈演愈烈,在内卷初期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潜能,但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内卷进一步变成内耗。有人使用“剧场效应”来阐述过度内卷的后果:在一个很大的电影院里,观众都坐着看电影,且看得非常清楚,此时前排有人站起来观影,挡住了后排的视线,后排也只能无奈地站起来,因为身高差异,有的人甚至要站在椅子上才能看清屏幕,于是旁边的人看到也会效仿。最终每个人看到的电影与之前坐着看到的效果没有差异,但每个人都因为站着看完一场电影变得疲惫不堪,因而变成一场无意义的竞争。陷入内卷之后,人人为了免责而应付工作,为了大量无意义的“面子工程”而相互踩踏,慢慢地消磨掉锐气和聪明才智;对社会或机构而言,当大量的人都陷入内部争夺,难以向外拓展时,将会导致整体效率降低与资源浪费。
最典型的领域便是教育内卷化。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的城市家庭从孩子呱呱落地便开始踏入一场漫长的教育排位竞争中,由或明或暗升学指标框定的教育排位赛体制,让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内卷化,多数人只是在相互踩踏”。(24)陈友华、苗国:《升学锦标赛、教育内卷化与学区分层》,《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家长们不惜一切代价追逐天价学区房,只为获得一张优质基础教育学校的入场券,孩子们每天追赶铺天盖地的课外补习班,但到头来还是与大多数同龄人保持相似水平,而且这种排位赛式的教育在使学生不断简单重复文化课知识以便应对升学考试的同时,导致众多学生丧失了探索和创新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这种情绪的不良后果多在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充分显现,如草草应付学业、专业素养严重下滑等。与此同时,青少年身心健康深受其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高达24.6%,即平均每4个青少年中,就可能有1个青少年患有抑郁症。(25)傅小兰、张侃、陈雪峰:《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43页。
实际上,在排位赛式的竞争中,大家努力与否其结果都一样。我们都知道,奥运会每个竞技项目的金牌只有一枚,人人都想获得,于是拼命努力,但运动员努力程度如何并不会影响最后只有一人获得金牌的结果,而大部分人耗费大量精力投入的都将是沉没成本。但就像运动员“为荣誉而战”的精神信仰一样,参加排位赛的人谁也不愿排在末位,坚信自己总有一天可以站到最高领奖台,但被淘汰的大多数人最终难免落入“锦标赛陷阱”。与之相似,家长都希望小孩成为“牛蛙”、挤进名校,但名校的录取名额也是一定的,人员随时变化,但机会总量就那么多,每个家庭都为此付出了很高成本,相互挤压与踩踏,从零和博弈变为负和游戏。而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政府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项公共资源均等化调配政策。如北京近期推行的“多校划片”和“教师轮岗”新政,确实在短期内实现了学区房降温的预期,但长期来看,只要优质教育资源短期内无法迅速扩张,与家庭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高涨的矛盾持续存在,学区房便很难消失,而不断变化的政策只会使得家庭教育选择的不确定风险大大提升,进而加重利益相关群体的焦虑,最后不得不被迫卷入一场场新的教育排位赛、掉入一次次“锦标赛陷阱”中。
“内卷”一词迅速流行并引发热议的背后,反映出社会从剧烈变迁向相对稳定过渡时,个体在资源竞争愈发激烈的巨大压力下普遍产生的社会流动焦虑。在当前互联网语境下,内卷的概念被泛化,主要指在资源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参与竞争的人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资源,最终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内卷强调向内争夺,外卷则强调向外拓展;内卷强调竞争过度,外展则强调竞争不足。躺平是人们应对内卷的一种方式与心态,内卷更多是被动的,躺平则偏向主动。
内卷实际是稳态社会的一种常见现象,它的存在符合客观规律,但它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大规模热议(其中主要是批评与指责),确实有多方面现实因素。其一,是资源增长减缓甚至停滞与人类需求欲望超越资源增长速度之间的矛盾以及制度障碍下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其二,我国社会自古以来存在的职业歧视问题加重了社会内卷化程度,人人都要争夺优质资源以期获得“总体性资本”。其三,人们容易在过度追求成功的文化氛围中产生自我定位与自我认知偏差。最后,媒体助推与科技进步为“内卷”文化的迅速流行提供了强力技术支持。内卷的流行对社会而言,不只有陷入“锦标赛陷阱”的消极后果,还有增添社会活力、鼓励参与竞争的积极效应。
如何缓解内卷?实际上,内卷恰恰是社会具有活力的一种表现,人人都参与竞争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但竞争太过残酷和激烈就需要引起警惕,说明人们的欲望已经超出了个人的心智和能力。在当前内卷化程度愈发激烈的社会背景下,缓解内卷焦虑需要社会与个人共同努力。
从宏观层面来看,首先,应继续深化经济结构性改革以实现增长模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率。经济增长来源于劳动力增长、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高速增长后,人口红利已逐渐消失,劳动供给增长放缓甚至出现收缩,与此同时,曾经较高的储蓄率也出现下滑趋势,从而降低了投资率。因此,总量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变得异常艰难,而要实现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就要进行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提升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劳动生产率。因此,应加快调整户籍制度与土地政策,以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和地区间进行更有效的配置,这种结构调整将大幅度地提升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26)陆铭:《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页。其次,社会要引导大众消除职业偏见,积极营造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促进职业地位去差别化,职业虽有高低但不分贵贱。最后,应积极促进差异化竞争,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塑造其竞争优势和吸引力,开拓教育的转轨通道,通过设立多个赛道,引导人们在不同的赛道里参与竞争,最终获得互利共赢。
从微观层面来看,在当前不容乐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下,宏观层面的制度变革很难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那么作为个体应放平心态,客观看待网络内卷化言论,抑制个人欲望过度膨胀,避免时刻沉浸在“欲求不满”的焦虑痛苦之中,对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心智水平形成客观认知,减少因认知偏差而带来的内卷化焦虑。而心态放平的同时,也要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其实内卷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社会筛选机制,它会遵从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对人们完成层层筛选,所以在深知这一点的情况下,尽管人们会奋力谴责内卷带来的痛苦和焦虑,但却从不会主动退出,一旦退出就意味着自愿放弃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卷”不一定获得机遇,但“躺”一定得不到机会。因此,个体应在“卷”与“躺”之间,在压力感和舒适感之间随时调整,最终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