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韵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030)
纵观怀斯的著名作品,几乎都以熟褐、土黄等颜色作为基调,这种色调能营造出沉郁、神秘的氛围,也会很容易让农业国的年长者们联想到家乡贫瘠的黄土地。怀斯对身边事物的细心捕捉与细腻描绘,除表达了丰富内心世界外,也常引起观者们深思。引起观者的强烈共鸣是怀斯绘画的魅力之处。怀斯绘画风格的具体转变及导致其绘画风格转变的经历,情感流转等,是深入探寻其绘画魅力的部分。因艺术家的个人经历深刻影响其绘画创作风格,首先从怀斯的生平经历切入分析。
怀斯1917年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名为查兹福德(Chazford)。每年夏天,怀斯会到缅因州库辛村与家人共度假期。他一生几乎只往返于上述两地,因此,其绘画创作也基本取材于此。漫长时间的累积加深怀斯对两地人与事物的了解,这为后期开创“怀乡写实主义”做下了的铺垫。
高深的艺术造诣离不开艺术家本人的天赋与努力。而怀斯年少时的艺术成就,很大部分原因来自其生长环境尤其是父亲对他的培养。怀斯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三个姐姐及姐夫们都是画家。他家里常有名人做客,如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和玛丽·皮克福德(Mary Pickford)①。浓厚的艺术氛围赋予怀斯艺术天赋。
父亲纽威尔·康弗斯·怀斯(Newell Convers Wyeth,后简称:N.C.怀斯)在怀斯出生时就已成为著名插画家,创作了如《鲁滨孙漂流记》《金银岛》等探险童话的插图。在父亲的指导下,怀斯很快掌握了水彩画的基本技法。后又师从姐夫彼得·赫德(Peter Hurd)学习蛋彩画。他还自学艺术史理论,钦佩多位文艺复兴和美国绘画大师,比如温斯洛·荷马(Winslow Homer)。②
1937年,刚满20岁的怀斯举办了个人画展,展出的绘画作品短时间内被订购一空。初出茅庐的年轻艺术家一炮而红,被称赞为“神造的宠儿”的背后则是怀斯不懈的努力。
1940年,23岁的怀斯与在缅因州认识的贝茜(Betsy Wyeth)结婚。在他的艺术生涯中,贝茜多次成为他的模特。年少时认识的奥尔森(Olson)一家、库尔纳(Karl)一家,也成为怀斯人生中刻画了几十年的模特。
1945年10月,父亲因车祸去世,这直接导致怀斯在接下来的艺术创作时情绪低迷,画面整体呈现悲凄的氛围。此时,他创作出了后续家喻户晓的作品《克里斯蒂娜的世界》。1950年开始,时间的治愈使画面中强烈的孤独与悲凄感散去。怀斯后又开始集中使用蛋彩与干笔水彩的媒介,并开始了肖像画创作。
尽管怀斯的写实主义画风在此时风靡的抽象艺术中似乎形成一股逆流,但他依旧采用写实风格,旨在表达内心情感,用怀旧的色调与严谨的造型,引起观者怀乡的共鸣。怀斯赢得了众多追捧者。1986年,美国收藏家伦纳德·安德鲁斯(Leonard Andrews)集中购买了怀斯近250件作品。这些作品之后又在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进行展出。多次世界级的巡回展览让怀斯在全球范围内的名气大增,其作品也被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收藏。
怀斯分别在46岁、71岁、90岁时获得了由美国政府授予的“自由勋章”“国会金质奖章”“国家艺术奖章”。这些奖章基本是美国艺术家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由此可见怀斯受欢迎的程度之深。
怀斯从小时起就被慢性静脉洞病缠身,身体状况不适合待在普通的学校环境中。于是,在仅上过两周课后,怀斯便被父亲接回了家,再也没返回校园。他回忆起那段时光:“父亲几乎把我关在监狱里,只是让我在自己的世界里独处,他不想让任何人来打扰我”③怀斯缺少与同龄人的沟通,“禁闭”般的生活在怀斯的心中埋下孤独的种子。父亲将怀斯带到自己的工作室,教授了他使用水彩媒介,自然而然,绘画成了怀斯孤独的发泄口。
怀斯起先用水彩媒介来描绘家门口的树木与树叶的细节。由于承受着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打击,怀斯逐渐有些自卑,枝繁叶茂的树叶在他的笔下显得缺少生机,如1943年的《秋天之美》。画面中,人们感受到画面中潜滋暗长的孤独感。
父亲在怀斯的个人成长以及艺术素养提升方面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他也注意到怀斯内心的波动。此时父亲已在艺术圈内小有成就,优渥的家庭环境给予怀斯无忧的创作空间。父亲在教授怀斯水彩画的同时,也开始着重培养怀斯一种内在的信心:用心观察与感受身边的事物。父亲认为:一幅伟大的画就是丰富和拓宽一个人的视野的画。④只有认真观察,才能把握住事物的细节。因为了解,建立信心,从而催生出无限的热爱,当然也能填满内心的孤独。父亲还鼓励怀斯多向那些取材于田园生活的艺术家,如米勒(Miller)学习。父亲认为只有走进大自然,认真观察,才能从中体味到它的淳朴与美。怀斯对父亲的谆谆教导谨记在心,也将父亲的嘱托付诸日常的绘画训练中。[1]
怀斯20岁时,已创作了《深蓝的日子》《春光明媚》《查兹佛德风光》等水彩作品。父亲与姐夫协助他在美国纽约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孤独的画面风格,受到了被世界大战摧残人们的普遍接受。这次展出的水彩风景画全部被订购。怀斯的一炮而红,出乎意料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在抽象画风行的时代,写实主义的一股清流,哪能不引起注意?多名艺术评论家对怀斯的作品大加赞赏,但怀斯却对这些评价不以为然,他在思考如何在后续的创作中进行改进。
怀斯在一战爆发后出生,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惶惶。1939年,22岁的怀斯刚在艺术界崭露头角,二战却又爆发。人们再度陷入恐慌,此时艺术家的创作中普遍带有悲凄意味。
摧毁怀斯内心世界的事件在1945年10月发生了:父亲N.C.怀斯和他3岁的侄子纽威·康瓦斯·怀斯(Newell Convers Wyeth)被火车撞倒身亡。在此之前,怀斯用水彩作品展示的是自己对于大自然的观察,至多夹杂着孤独之感。但受到精神创伤之后,怀斯将画风逐渐由孤独转为悲凄。绘画真正成为他排解内心痛苦的唯一方法。此时他创作了重要作品:《1946年的冬天》与《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怀斯采用了新的构图方式:宽大的陆地与狭小的天空。此种构图利于悲凄之感的烘托。这种构图方式借鉴于美国电影导演金·维多(King Vidor)拍摄的电影《战地之花》。故事设定在战争爆发后,男主人公吉姆在狂奔至恋人梅丽桑德所处的村庄时,发现已是一片废墟。该电影同样采用宽陆地与狭天空的构图,让人压抑。怀斯曾回忆说,他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是8岁,之后他又反复观赏了近百次。
《1946年的冬天》中,神色慌张的少年,似乎是刚听到突如其来的噩耗,在被夸张放大的原野上飞驰。少年的身体与拉长的身影分割了画面。视线再回归画面上半部分,勾勒原野轮廓的弧线,似乎从天际蔓延而来,没有尽头。凄清的冬日斜阳下,怀斯仿佛化身为画中的少年。身后无法逃脱的暗黄原野,则是怀斯父亲的遗像。这幅作品创作于1946年,此时怀斯的父亲刚离世一年。[2]
1948年,怀斯又用类似的构图方式创作了《克里斯蒂娜的世界》。据说那天,怀斯站在缅因州小屋内的窗前,看到了粉色连衣裙的跛足少女克里斯蒂娜·奥尔森(Christina Olson)正努力爬行。因为腿疾,她无法站立。怀斯在克里斯蒂娜的身影中看到了自己,于是决心创作。画面极力展现野草与风,使人物更单薄,氛围更悲凄。
经历过重创的怀斯,将绘画的过程当作与离世父亲对话的方式。缺失了父亲的指引,他更加专注于艺术创作。怀斯定下了自己画面的主题色:土黄、暗棕色。他也开始使用更为严谨的蛋彩媒介。相较水彩媒介而言,蛋彩颜料的流动性较差,但适合表达出更为细腻、复杂的思想情感。创作了诸如:《海风》《自画像》《远雷》等作品。
从1945年开始,除去纯粹描绘景物外,怀斯的作品中往往只有单一的主体物。哪怕是肖像画,也基本不会让模特的目光和观者产生交集。无法交汇的眼神代表着拒绝沟通,进而加深悲凄感。
怀斯常刻画令人压抑的物件,如:动物尸体,破损的墙纸等,也逐渐把精力放在描绘秋冬季的事物上。怀斯认为,秋季与冬季是最能看透事物本质的,因世间万物的终极结果都是要步入死亡。他创作了诸如:《秋天》《烧烤栗子》等作品。
怀斯的艺术创作在1951~1971年间迎来了巅峰期。此时,怀斯对媒介的运用已然熟练,在画面的处理上也精益求精。怀斯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时间已慢慢冲淡回忆。怀斯从对画面营造的孤独、悲凄氛围,逐渐过渡到对画面严谨性的探索,画面追求的是严肃的风格。在这一阶段的作品中,画面中再少有直挺的线条,取而代之的是温软的线条。当然起初的几年,构图还是延续了之前使用的窄天空,夸大的地面,但天与地的分界变得柔和起来。
在画面内容上,单一主体物的选取方式被沿用下来。例如:1949年,《幽灵》中一位白衣男子;1976年,《对着海吠的猎犬》中一只望向画面外的犬;1982年,《漂流》中一位躺在木舟中酣然入梦的老人。
怀斯在熟练掌握媒介的同时,逐渐摸索出一种干笔水彩技法。怀斯使用这种技法创作出了如:《远方》《海滩靴》等作品。这种技法比传统的水彩画更加写实,物体造型更为严谨。
在《远方》中,男孩无措地坐在地上,荒草将男孩团团围住。在具体创作时,怀斯先用水彩颜料勾勒出男孩的外轮廓和地平线,颜料逐渐叠加,形成色彩斑斓的轻薄涂层。模糊的晕影宛如《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背景。怀斯再用拧干的画笔刻画出更深层次的细节,例如草叶。相比于传统的水彩画来说,这种手法使物体更为立体,造型更为严谨。而对于整幅画面呈现出的氛围感,有增大烘托的效果。
在《海滩靴》中,主体物是一双被骄阳炙烤的靴子。远处紧闭的窗,和不见踪迹的靴子主人,配着海滩上同样因炙烤而发干的贝类。严谨的造型与细腻的刻画,让观者会想起自己曾度过的闷热夏季,从而引起共鸣。怀斯的作品确实给观者提供了遐想的范式,通过怀斯构筑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回忆中自身的无助。
19世纪80年代,怀斯已步入花甲之年,对艺术执着追求使他始终保持着年轻的气息,稳步行走于绘画之路。此时,怀斯整体调亮了画面的整体色调,不再只使用以往大片的土黄、暗棕色。也不像过去般集中精力在易引起孤独、悲凄的景物上,他开始专注表现生命、时间的平静之美。他创作了著名肖像画,如《情人》《孔雀草》等。
1981年,怀斯创作了《情人》。模特赫尔加·泰斯托夫(Helga Testorf)倚靠在木门背板上。画面没有夕阳本该有的凄清,画中的少女赫尔加显得可人。大片的棕褐色已被剔除画面,构图也不再令人压抑。延用的干笔水彩技法,本次则是用于刻画模特本身。斜阳均匀地流淌在赫尔加身上,时间平静地流淌。她金色的发梢和柔滑的肌肤将生命的律动表露无遗,和谐的画面体现出平静之美。暮年时的怀斯以赫尔加为模特创作了多幅肖像画。80年代,收藏家安德鲁斯购入的那批画作,其中包含了上述作品。
怀斯将水彩、蛋彩、干笔水彩等技法融会贯通,从而拓宽了他的艺术创作空间。1982年,怀斯创作出《漂流》。乳白色木舟无声地停靠在岸边,舟中安静地躺着一位老人。海浪拍打在舟上,老人没有睁开双眼。时间流逝,阳光洒在老人身上,宛若披上金绸。老人或因疲惫而沉入梦乡,或已然离世,但他的身体与周围海洋、风、阳光等自然元素紧密相连,一片和谐中也透出平静之美。[3]
纵观80年代后怀斯的作品,观者能品读到的是一位对生命渴望与不舍的追逐者。他在每一片含有生命气息的树林中漫步,在每一寸有和煦阳光照耀的地面上仰卧,他不惜一切代价要将自己的影子在这片生养他的大地中镌刻。当然,晚年时代的怀斯似乎对能引起孤独、悲凄之感的事物还抱有特殊情感,就像是人们偶然翻找出自己童年时爱不释手的玩具。
像是1985年,怀斯创作的《乌鸦林》。怀斯重拾过去狭窄天空与宽大郊野的构图。这次郊野上也布置了自然界的干瘪的贝壳、窸窣的羽毛,海胆的外壳等。只是,在这幅作品中,观者再难以体会出孤独、悲凄之感。因那郊野的远处已布满了奶白色的花,花丛反射出的光照亮了整片郊野。除去了发暗的主题色,从怀斯对自然界中物体的写实描写,让观者感受到的是平静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度的,暮年时的怀斯似乎很想要挽留住身边新鲜可人的阳光。但还是无法挣脱出普通人的宿命,最终他选择归顺,像是《漂流》中的老人一般,静静地仰卧。不过,怀斯是带着无限的荣誉离开的。像是总统多次授予的勋章与奖章。他的作品也以其独特的美感和哲学深度赢得了大量艺术爱好者的关注。美国缅因州的法恩斯沃斯艺术博物馆也因收藏了怀斯家族数量最丰富的画作而饱受美国民众的喜爱。
怀斯从未谋划通过艺术创作一举成名,他只是坚持用绘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怀斯的作品,因构图、色调、画面内容、流露的情感勾起了众人的怀乡之情。无论是失去童年生活的孤独;还是经历父亲离世的悲凄;抑或是对事物的严肃探索;又或是细品平静之美。这些加上怀斯对于世界深刻而复杂的思考,对情感的推敲,终融合出了一幅幅引人深思,感人肺腑的艺术作品。怀斯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精湛的绘画技巧和多样的创作风格,更在于他引发了观者对生命、自然和人性的回忆与反思,从而让观者学会“珍惜”,这也是怀斯作品魅力存在之处。
注释:
①Kimmelman,Michael (January 16,2009)."Andrew Wyeth,Painter,Dies at 91".The New York Times.Retrieved August 21,2010.
②同上,p.38.
③Lawson,D(2004).Posterity: Letters of Great Americans to Their Children.Broadway Books.pp.96-97.
④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