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道勤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椿树镇农综站, 安徽六安 237000
我国仔猪养殖水平近年来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主要表现为:①养殖观念变化极大。以往养殖人员常常受到传统观念限制,对仔猪的饲养管理不够重视,认为只要母乳为仔猪提供了所必需的营养,就可以对仔猪进行粗放式的饲养管理。然而,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养殖人员意识到,在整个养猪生产周期中营养供给是否科学、生产管理是否合理以及仔猪适时断奶对于养殖的重要性;②断奶日龄提前。就目前我国整体的仔猪断奶日龄来看,多介于28 ~35 日龄区间,在比较发达的地区,甚至会在小于21 日龄时为仔猪断奶。而在地区欠发达情况下,经常出现40 ~50 日时才断奶的情况。但总体而言,断奶日龄正呈现提前的趋势;③饲料原料丰富化。养殖人员目前正在原料供应商、技术部门的双重推动下,开始采用更多不同种类的仔猪饲料,比如益生素、酸制剂、乳清粉、大豆分离蛋白等。
然而,通过对我国仔猪生产情况进行评价,还发现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①生产模式与饲养管理水平差距过大。由于我国国土辽阔,这导致南方、北方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养殖环境差异。通常情况下,在气温低的北方需要做好防寒措施,而常处于梅雨季节的南方需要关注舍内是否潮湿、阴暗。另外,我国现阶段的养殖规模也存在很大差异,有地区是个体养殖,即一家一户进行养殖,还有地区是集约化养殖,通常数量可达到上万头。部分养殖场比较现代化,设备齐全,一些地区为农户养殖,全靠手工操作;②养殖环境相对较差。营养状态、品种以及环境这三方面的因素是影响仔猪生长好坏的关键,不可以忽视任何一项相关因素。有调查显示,全国有超过2/3 的仔猪养殖环境并未达标,存在湿度、温度、卫生状况或通风情况不理想的问题,易引起仔猪腹泻;③未能够充分地应用和推广科研成果。目前在我国各区域内,至少有50%以上的养殖场、饲料企业并未掌握或充分认识到养猪生产的新技术,包括早期隔离断奶技术、猪的理想蛋白模式等;④饲料加工技术欠缺。很多企业对于饲料的配方比较关注,但却不关注加工技术对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调查发现,我国有超过60%的中小企业制粒技术并未达到规定水平;⑤不合理的饲料搭配。比如,很多家饲料厂在进行饲料质量检测时,往往仅会对饲料中粗蛋白质的含量进行测定,但却不会主动去获取饲料中其他的营养成分相关数据。养殖户在不了解饲料原料特性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香味剂、酸化剂、油脂等的盲目应用。存在不合理的配伍饲料原料,及不平衡的营养水平情况,比如氨基酸、能量的比例不科学等;⑥缺乏完善的治病、防病制度。一些养殖企业缺医少药,无法及时治疗仔猪疾病。
由于在仔猪出生后的前几周,其机体免疫、代谢以及消化等系统均可出现较大的改变,因此合理为其配制饲粮,确保满足其消化生理实际情况,更有利于避免引发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征,选择优质的饲料原料也是一项基本条件。
2.1.1 蛋白质原料
大豆饼(粕)等植物性蛋白质原料中具有很多的抗营养因子。因此,在进行饲粮配制时,建议首选动物性蛋白质原料,比如血球蛋白、鱼粉等,以保证仔猪能够吸收和利用这些蛋白质。
2.1.2 谷物原料
小麦麸、次粉以及玉米等均为主要的仔猪谷物饲料。虽然玉米在消化方面明显高于其他的谷物原料,但其中的色氨酸、赖氨酸以及蛋白质的含量均不高。谷物中主要包含碳水化合物成分,由于幼龄仔猪不论是结肠或盲肠,其中所包含的微生物均能够发酵未被消化的残余饲料,但如果碳水化合物过多,则不容易被有效消化,从而可引发仔猪脱水、腹泻,使其缺乏营养。由此可见,在进行仔猪日粮配制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地分配碳水化合物,确保其适量。影响玉米品质的主要因素包括贮存期和含水量。在设计配方时,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两点,扣除玉米的含水量,使饲料配方符合营养标准;避免长时期的贮存玉米,防止出现霉菌污染,导致仔猪霉菌中毒。
2.1.3 油脂与脂肪
由于断奶仔猪早期并不具备较大的采食量,因此应给予其高能量优质日粮,最好在其中适量地添加一些油脂或脂肪。椰子油在所有的油脂中具有最高的消化率,其次为豆油、玉米,再次为牛油、猪油。大豆磷脂以卵磷脂为主要成分,可全部或者部分替代油脂,具有一定的仔猪饲料应用前景。
2.1.4 膨化大豆
膨化大豆具有较高的消化率,较好的适口性,而且抗营养因子、抗原物质的含量均较低,在早期的断奶仔猪中比较适用。经过膨化后,大豆中的化学组成可出现改变,通常情况下,粗纤维含量、水分分别可以减少30%~50%以及40%~60%,淀粉糊化度可以达到40%~50%。由于膨化后的大豆结构发生改变,同时会对其中的抗原物质产生破坏,因此不仅可以提升其对于消化酶的敏感性,进而使能量利用率提高,还能够使仔猪发生腹泻的概率减少,使其生长率提高。
2.1.5 抑菌剂
将高剂量的锌添加到断奶仔猪早期的日粮中,可以使其腹泻发生率降低,将其日增重提高,进而使饲料的转化效率明显改善。另外,在仔猪的日粮中添加高铜(硫酸铜250 mg/kg)也可以起到较好的应用效果。
2.1.6 酶制剂
断奶前后的仔猪在营养源以及所需的消化酶谱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断奶后胃蛋白酶以及淀粉酶的活性均明显降低,加上断奶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对抑制消化酶的活性增长,因此,给予仔猪适量的外源酶制剂可以解决内源酶不足的问题。
2.1.7 酸化剂
仔猪在断奶后的前14 天,通过添加酸化剂能够改善其胃酸水平,加速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并对病原菌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从而保证饲粮新鲜。
2.1.8 益生素
大多数的益生素均为胃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可以有效抑制胃肠道有机酸等物质,进而使病原菌的致病力明显减弱。在应用益生素时,需要注意动物年龄、动物应激程度以及使用时间等情况。一般情况下,在饲养环境不佳、幼龄仔猪中应用,均可起到较好效果。
在为仔猪设计饲料配方前,需要先对各种饲料原料中的磷、钙、水分以及粗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进行准确地分析,这样才可以使饲料尽可能发挥预期的营养水平。
2.2.1 能量
影响仔猪增重的最重要营养素即能量水平。如果日粮的消化浓度不高,则很难使仔猪摄取到各种营养成分,无法满足其实际的营养需求,对其生长不利。
2.2.2 蛋白质
如果想要断奶仔猪的日增重最大化,必须确保复合型饲粮、全植物蛋白质饲粮的粗蛋白质分别达到19.9%和18.9%。但是需要注意,如果在粗蛋白质不足的情况下,需要适量配合氨基酸,确保两者的平衡,进而满足仔猪每日所必需的氨基酸。
2.2.3 理想蛋白模式
理想的仔猪蛋白模式饲粮必须要考虑苏氨酸、赖氨酸等配制情况,若有必要,还应该对异亮氨酸、色氨酸进行考量。
合理配比营养成分有利于提高饲料品质,而加工工艺则会对各营养成分的有效利用率产生影响。
2.3.1 粉碎粒度
粉碎饲料原料后的表面积增加,更易提升营养物质消化率。但若颗粒过小、粉碎太细,也可能使饲喂和生产中的粉尘增加,而且又可能引发仔猪胃溃疡。一般建议控制仔猪饲料颗粒度在700 µm 左右。
2.3.2 膨化
经过膨化的饲料原料可发生一定改变,尤其会增加淀粉的糊化度,有利于提升消化利用率。
2.4.1 科学投料
通常情况下,母猪在怀孕初、中期,日粮建议控制在1.8 ~2.2 kg,产前30 天日粮可控制在3 ~3.5 kg。在其生产的前7 日,每日应将日粮减少0.5 kg,临产当日不可以投喂精料,产后72 h可每日增加5 kg 的日粮,避免母猪过瘦或者过肥。
2.4.2 做好疫病的预防和控制
①免疫注射:在母猪生产前15 ~20、40 ~42天,需要分别给予一次抗大肠杆菌腹泻菌苗接种;产前15 天、1 个月,需要分别进行一次红痢菌苗接种;②灭菌消毒:在母猪进入产房前后均应该彻底地对各栏舍进行冲洗、清扫、消毒,并对其乳房、腹部等进行清洗。
2.4.3 尽快给仔猪充足初乳
初生的体质弱小仔猪应该在人工辅助状态下尽可能吸吮前面的乳头,使其获得充足的母源抗体,避免死亡,确保生长更加强壮。
2.4.4 综合干预
①加强保温:1 ~3、8 ~30、31 ~45 日龄的仔猪分别适宜在30 ~32、22 ~25、20 ~22 ℃的温度下生长。若温度不达标,一定要做好保暖;②合理用药:尽量应用微生态制剂,比如乳酶生、干酵母等,不建议长期或大量地应用抗生素。仔猪达到3 日龄后,可给予右旋糖酐铁等药物注射,避免其发生营养性贫血或是下痢。
虽然目前我国仔猪生产中还存在一系列的技术问题,但只要饲养者加强关注,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就能够提升仔猪生产质量,减少对养猪生产水平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