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苕
一些地区古时把冬至看得很重要,祭祖、探亲访友、街头戏耍等活动都安排在这个节日里。相比之下,春节倒显得冷清一些了。也有“闹热冬至冷淡年”的说法。
清代顾禄《清嘉录》载:“郡人最重冬至节。先日,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筐担盒,充斥道路……家无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诸凡仪文,加于常节,固有‘冬至大如年’之谚。”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谚曰:‘干冬湿年,坐了种田。’又云:‘闹热冬至冷淡年。’盖吴人尚冬,欲晴故也。”魏运亨《冬至大如年,传承三千载》道:“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岁时节日,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其节日习俗传承已近3000 年,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冬至,亦有“亚岁”的称谓,就是说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西湖游览志余》也有“肥冬瘦年”的记载,可见此俗流行甚广。冬至的“至”,在古汉语里是“极”的意思,就是说冬天已达到了顶峰。从这一天起,进入数九寒天。此时,太阳基本直射南回归线。过了这一天之后,阳光直射点北移,处于北半球的我国,白天的时间就逐渐延长了。用民众的话说,就是“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据《唐杂录》记载,冬至饭之后,皇宫中的宫女们还专门进行针技比赛,以比试较常日增一线之功。诗人杜甫在他的《小至》诗中用“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的诗句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息的景象。我国古时有冬至测日的习俗,冬至鸡鸣时分,太史就注意观察日晷。正午时分,宰相上朝行贺礼,官吏和百姓也都互相祝贺,称为“一阳贺冬”。透过这些习俗,不难发现我国古人对阳气的重视程度,或许这是人们对冬至节气重视的真正原因。
在一些地区,冬至有给老人送鞋的习俗,是妇女尊长的一种象征。冬至这一天,妇女要给长者献上自己亲手做的鞋,谓之“履长”。曹植有《冬至献袜履颂》专说此事,诗中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名句。尽管冬至给长者送一双鞋是一种形式,但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敬老风气,而且映射出鞋在冬季里对老人的重要性。足部的脂肪层较薄,保温能力和血液循环较差,是比较不耐冻的。老年人血液循环比年轻时变缓,足部保温就更显得重要了。冬天足部保暖最基本的条件是鞋袜,以鞋而论,老年人最好穿柔软布底布帮棉鞋,而不要穿质硬易滑的塑料鞋;青少年虽然好动不怕冷,也要穿薄棉鞋或皮棉鞋,而不宜穿导热快的胶底鞋、球鞋;在野外作业或生活在严寒地区的人,要穿带毛皮的高筒皮靴。
我国民俗书中还有不少冬至作“消寒图”的记载,其中以《燕京杂记》述说最详,在明清时期的北京风气最盛。冬至之前人们先画好81 瓣素梅,自冬至起每日着色染1 瓣,染完而刚好九九结束。此风先兴于士大夫阶层,后来也传到民间,皇帝中也有喜欢做此事的。还有组织“消寒社”的,“联以九人,定以九日”,相次做东,围炉饮酒,“取九九消寒之意”。这实际上是冬寒无事的消遣行为,消寒实质上是“消闲”罢了。选梅花作“消寒图”,一与梅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关:其花傲雪,象征中华民族果敢顽强的性格;其花型独特,象征中国人民精诚团结的精神;其花韵悠远,象征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因此受到人们的特别喜爱。二与梅花所主的季节有关:严冬百花凋零,梅花独放。赏梅是一种享受,画梅、描梅是一种乐趣。近年来不少北方城市采取温度控制的方法,让梅花在元旦、春节前后开放,以为节日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