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间载深情 聚焦品读意更浓

2023-02-16 06:25:21叶菁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动心豆腐脑万花筒

叶菁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吴冠中先生对父亲深切的怀念就藏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之中。但学生离那个年代太远,难以感同身受,读完之后,并没有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何才能让文本的细节在学生的心里荡起涟漪?如何引领学生通过场景描写感悟深沉的父子情?教学时不妨以小舟为线,以场景为点,以想象共情,引导学生读拳拳父爱,品父子情深。下面以文中两个有代表性的场景为例,说说具体的做法。

聚焦“动心”心更动

学习“住客栈”的场景时,学生通过读文,找到了有关父亲的动作描写,如“叫、掀”等,也关注到了一处细节:“动心”。那么,如何带领学生把“动心”一词读透、读深,掀起情感的波澜呢?请看以下教学处理。

●读懂“动心”,体会不易

师:咱们现在看来,加钱换房间是极为普通的。你怎么就从“动心”一词中体会到父亲的爱呢?请你联系他们所处的特殊环境来想一想。

生:因为他们家很穷,父亲平时节省到极点。

师:什么叫节省到极点?

生:一分冤枉钱都不肯花。

师:联系全文思考,父亲究竟怎么节省?

(学生即刻将目光投向全文,找出了很多细节,如:借船上学,住最便宜的小客栈,自己在船上做饭睡觉……)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吴冠中的母亲身体不好,常年卧病在床。父亲只是一位教员,工资微薄,却要养活6个孩子)

师:家境如此贫寒,处境如此艰难。怪不得父亲会节省到极点,一分冤枉钱都不肯花。此时的“动心”对父亲今后的生活意味着什么?

生:生活更加艰难,父亲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联系文中处处着墨的家境,学生很自然地读懂了,虽然贫困的家境限制了父亲能给孩子提供的物质条件,但他给孩子的爱却是满满的、无私的。

● 想象“动心”,以情动情

读懂了“动心”背后的不易,再引导学生想象“动心”时父亲的表情和内心活动,一个深爱孩子的父亲形象便自然浮现在眼前了。学生明白,生活中有那么多的苦、那么多的难,为了孩子,父亲都能忍受。他的爱不是挂在嘴边,而是藏在心里,藏在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细节里。而这一切,小小年纪的吴冠中完全能够明了,他也深知父亲的不易,所以他宁愿被臭虫咬,也不愿意加钱换房间。

最后,学生完成填空,升华情感。

父亲对自己(              ),对儿子(              )。

学生只有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才能与之共情。他们在对比中又一次被深沉的父爱所感动。此刻,这“动心”一词便如烙印一样深刻在他们的心底,回味悠长。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紧扣场景中的细节描写,抓住“动心”一词,引领学生深嚼细品,结合特殊环境下的人物表现,在对比中读懂了无私付出的父爱,也读出了细腻真挚的父子情。

深入“委屈”品挚情

再看“逛庙会”的场景,细细审视文字的精妙,就会发现“委屈”一词。如果教师能引领学生在“委屈”一词上大做文章,多维度品读,一定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父子情深。

● 父亲的角度之“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

为什么父亲会觉得我太“委屈”了呢?结合当时的特殊环境——“庙会”,就能读懂父亲眼中的“委屈”。文中有一段对庙会热闹场景的描写,之所以浓墨重彩地描写,是为了凸显后面“我”和父亲坐在角落里吃凉粽子的冷清。后来父亲给“我”买热豆腐脑、做万花筒,正是觉得愧对于“我”,委屈了“我”。

课堂上,教师不妨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庙会的热闹。

(1)图片法:出示众多关于庙会的图片。

色香味俱全的小吃、有趣的传统玩具、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

(2)访谈法:要是你来到这儿,最想干什么?

学生转换身份,代入角色之后,自然而然能体会到年幼的作者当时的渴盼:“想吃那串晶瑩剔透的糖葫芦”“想玩那架色彩鲜艳的大风车”“想把小摊上的小吃都尝个遍”……如此,一个家境贫寒、只能眼馋别人玩乐的孩子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学生的眼前。

(3)引读法:各种各样的节目真是太有意思了……各种各样的美食真是太诱人了……

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他们能进一步感受到两年一度的庙会是如此隆重有趣、盛大热闹,而“我”却既不能吃,又不能玩,两手空空,并且拮据的父子俩还只能躲在偏僻的角落吃凉粽子,怪不得父亲会觉得“我”太“委屈”了。至此,学生当然能感悟出虽然热豆腐脑、万花筒很普通,但它们展现了一个父亲在尽己所能地呵护自己的儿子,照顾自己的儿子。这就是父爱的诠释,这就是父爱的表达!

● “我”的角度之“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

为什么文中在“委屈”前面加上了“觉得”二字呢?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观书,须静着心,宽着意思,沈潜反覆,将久自会晓得去。”教师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一颗反复品读文字的心,多琢磨,多咀嚼,细心玩味。“觉得”二字大有深意,此时不妨引导学生往前跨一步,他们会豁然开朗。

师:“我”真的觉得委屈吗?

(沉默片刻,学生回答“不委屈”,旋即找到多处佐证)

生:“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从“不忍心”中读出作者的懂事,他内心并不觉得委屈。

生:吃豆腐脑时,“我叫他也吃”。在这里,我看到作者对父亲的心疼。

生:作者认为万花筒是“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里面藏着作者对父亲的感激。

师:父亲做的万花筒怎么在作者眼里是最珍贵的玩具呢?

生:因为那代表着父亲对“我”无私的爱。

生:因为“我”知道,尽管家里很穷,但父亲还是在想方设法地让儿子不觉得委屈。

师:父爱无言啊!尽管生活艰难,但那碗热热的豆腐脑和那千变万化的万花筒背后的爱一直在“我”的心头萦绕。

●想象“我”和父亲眼里的“委屈”

多维度解读了“委屈”后,学生就能从父亲和儿子身上读出不同的滋味。接下来,教师请学生以不同的身份想象一下此时此刻“委屈”背后的千言万语,让“委屈”中凝聚的父子深情镌刻到每个学生的心里。

PPT出示句子。

孩子,你真的太委屈了,                                    。

父親,我真的不委屈,                                        。

学生分别从父亲和“我”的角度体会“委屈”中的层层滋味,品出了“委屈”中的温度,不由自主地与文中的父子共情——父亲对“我”的深爱与“我”对父爱的理解此刻交融在一起,情暖心头,由此感悟父子情深,感悟不起眼的细节描写中蕴含着魅力。

课文的其他场景中也有像这样凝聚情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例如“凑学费”场景中的“凑”,又如“缝补棉被”场景中的“缝”,慢慢读之,细细品之,都能嚼出一片挚情,尝到万千滋味。

真正让心灵产生触动的不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妙语连珠,也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演讲,而是引导学生触碰到文字的灵魂后与文本的温情对语,是真正读懂文字之后的一种豁然开朗。课堂上,读思相融,文情相融,教学相融,语文味流淌其间。

许多教育大家都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其实“简简单单”并非易事,这简中有丰厚,这简中有深意。教师只有自己心澄如镜,记文于心,才能帮助学生思悟得法,高效学文。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

猜你喜欢
动心豆腐脑万花筒
有一种甜
科教新报(2022年5期)2022-02-28 09:06:45
最大万花筒
环球时报(2022-02-16)2022-02-16 04:15:39
自制缤纷万花筒
学生天地(2020年26期)2020-06-01 02:17:42
不要让别人吃亏
一碗豆腐脑
再也不会遇见第二个她了
青少年日记(2018年4期)2018-11-29 10:52:29
相见欢
孟冰 “动情”“动心”“动气”是写戏的三大境界
家传豆腐脑助留美学子致富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2:07
万花筒
文苑(2015年5期)2015-09-05 0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