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规律,展想象,感悟知音文化

2023-02-16 05:26:00郑茜设计谢秋兰评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3年2期

郑茜设计 谢秋兰评析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中的一则,选自《吕氏春秋·本味》。课文共四句话,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写出了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曲随心变,转换自如,琴艺高超。“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表明他知其“音”,更知其“志”,懂其“心”。第二部分讲述了伯牙失去知音后“破琴绝弦”“不复鼓琴”。全文通过遇知音的欣喜与失知音的悲痛,体现了音乐之美,以及知音之间惺惺相惜的深厚感情。

文章用墨极简,但画面感很强,从伯牙鼓琴、锺子期赞叹、伯牙破琴绝弦等多个角度写出音乐的魅力,同时还给读者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

教材中的插图呈现了伯牙鼓琴的画面,体现了故事中人物的神情、状态,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在课文下方,编排了八个注释,提示学生可以继续用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课后第一题要求背诵全文,第二题则提示学生借助“资料袋”中的资料,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结合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

3.能说出对“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感受音乐的魅力,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能背诵全文,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悟知音之间知志、知心的感情,感受音乐的魅力。

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悟知音间的感情,感受音乐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顾方法

1.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借助视频,感受文化。

教师讲述:2008年8月8日晚8:00,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一首悠扬的古琴演奏曲拉开了序幕,伴随着琴声,画面中出现了高山、流水。

2.设置悬念,激发期待:看了奥运会开幕式的开篇作品,你有什么想法?对于把古琴、高山、流水作为开幕式序曲的核心元素,你又有哪些看法?

3.板书课题《伯牙鼓琴》,提醒学生书写“鼓”“琴”二字时注意易错的笔画。

4.借助注释,理解课题的意思。

5.复习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预设:反复朗读、借助注释理解意思、借助插图读懂内容、查阅背景资料等。

二、朗读课文,了解故事

教师讲述: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古时候读书,首先要把文章读通顺。我们现在学习古文,也要把文章读通顺。

1.读正确。

(1)學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易读错之处。

指导方法:根据意思读准字音。

少选:一会儿,表示时间少。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前一个“为”表示认为,后一个“为”表示行为的对象。

2.读出韵味。

出示句子:“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指名读,追问:为什么这么读?

理解句子的意思,明白句子如何停顿:“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教师示范朗读。关注语气词“哉、乎”,读时适当延长、停顿。

(3)指名读句子,注意读出韵味。

(4)完成作业并校对。

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

①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②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③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再读全文,了解故事大概内容。

(1)介绍故事主人公。(板书:锺子期)

(2)思考: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指名说。

4.自主质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质疑是深入学习的好方法。根据课文内容,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预设:伯牙和锺子期为什么是知音?伯牙有必要破琴绝弦吗?

三、想象画面,感悟知音

教师讲述:陆九渊在《读书》中曾说过,“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细细品味文章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或许你就能找到答案。

◇解决第一个疑问:伯牙和锺子期为什么是知音?

1.预设一:关注“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想象画面一:“志在太山”“志在流水”。

①思考:你是怎么知道伯牙想表现的是高山、流水的?理解“志”的意思:心志、情志、心里所念。

②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伯牙可能会弹奏怎样的音乐。

聆听音乐片段,小结:伯牙的音乐或轻快,或高亢,或低沉。只要心之所念,手必得之。

(2)想象画面二:“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①思考:听完伯牙的音乐,锺子期是怎么说的?边读边想,听着子期的赞叹,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②交流,板画太山、流水。

引导:这是老师眼中的太山、流水。你认为的太山、流水是怎么样的?请画一画。

③指导朗读: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想象画面三:听了子期的赞叹,伯牙又会怎么想、怎么说?

①交流想象的画面。

②想一想:伯牙再次抚琴,改变自己的想法。他会在琴声中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

③指名两人对读。感受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不管琴声怎么变化,子期都能听得懂。(板书:知音)

2.预设二:关注“方鼓琴”“少选之间”。

(1)理解“方”的意思。(板书:方鼓琴、少选之间)

(2)小结:“方”就是迅速知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秒懂”,真乃“知音”啊!

3.补充资料,理解知音。

(1)以琴言志:仅仅是因为听懂自己音乐的子期死了,伯牙才下定决心不复鼓琴吗?读读下面的材料,你又发现了什么?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泰山以其雄伟壮丽的丰姿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文人墨客借助泰山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传达高尚的品德。“流水”一指黄河。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诗人常借助黄河表现自己博大的胸怀、非凡的气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2)志向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讲,那就是——(心有灵犀、心意相通)只有这样知志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作——(知音)

四、结合“资料袋”,深化理解

◇解决第二个疑问:伯牙有必要破琴绝弦吗?

1.创设情境,想象画面。

过渡:同学们,伯牙和子期多么想永远像高山和流水那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再相会。一年之后,伯牙满怀欣喜,乘一叶扁舟而来。然而,等待他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墓碑。(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板书:死)如果你就在现场,你可能会看到什么?

预设:伯牙呆住了;伯牙不相信这是事实;伯牙不言不语,惊呆了,少顷,悲恸欲绝……

2.朗读感悟,结合“资料袋”解决疑问。

出示句子: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朗读,追问:锺子期死后,伯牙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2)请联系课后“资料袋”,说说看法。

学生交流。预设关键词语:孤独与决绝、失去知音、悲恸欲绝。

教师总结: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是音乐让两人心意相投,是音乐让两人知志知心。《伯牙鼓琴》在民间广为流传,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3.背诵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2)借助板书的提示,背诵全文。

4.拓展阅读,感受交友之道。

(1)教师引读诗句,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师:子期走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伯牙也消逝了。但是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唤起了更多人对朋友、对知己的向往。于是,当孟浩然历经了苦难,寄情于山水之间时,他在心里默默地说——(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师:那个被称为诗仙的太白在饱尝人生悲苦之后说——(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师:在王安石一心变法却得不到支持时,他感叹——(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师:原来高山流水遇知音,在人们寂寞孤寂时已经化作最温暖的慰藉。而这一切都来自这古老的故事——(《伯牙鼓琴》)

(2)推荐阅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个故事中伯牙凭吊锺子期的一曲短歌。感兴趣的话可以读一读,试着理解。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板书设计】

【教学评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统编教材增加了很多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其中,文言文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那么,文言文该怎么教?郑茜老师的《伯牙鼓琴》一课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一、了解基础,顺学情,设活动,彰显生本

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借助注释、查字典、看插图、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文言文学习既有一定的自信心,又充满好奇。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时期,自主探索欲浓,价值观可塑性强。因此,教师以生為本,顺应学情,设计了情境导入、自主初读、自主质疑、合作探索、链接助推等多个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自主达成学习目标,同时,附以古人读书之法,循循诱之。这样的活动文化氛围浓,学生参与度高,彰显了以生为本的学习理念。

二、深谙学理,设情境,巧质疑,促发真学

“意义和情感构成的学习情境让学习真正发生。”本堂课中,教师在导入部分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高山流水”的场景,在具体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中国元素、中国文化的探究兴趣。在整体感知故事内容之后,又设置了学生自主质疑的环节。当“伯牙和锺子期为什么是知音?”“伯牙有必要破琴绝弦吗?”这些真问题成为课堂需要解决的主问题时,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意义,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被激发了。新的学习情境形成,学习也就随之真正发生。

三、熟知学法,借文字,展想象,体会艺术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课文的画面感强,又有很多留白。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借助文字展开想象,便成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郑茜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听音乐并展开想象,理解“志”的意思,帮助学生感悟伯牙琴艺之高超;接着结合锺子期的赞叹“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通过师生各绘山河,展现不同画面,让学生体会知“音”知“志”之妙;然后引领学生补白想象伯牙回应的画面,进一步感受音乐之美,感受知音之乐;最后用古琴曲《伯牙悼子期》与教学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链接课后“资料袋”,想象画面,感受“破琴绝弦”“不复鼓琴”的知音之情,再次体味音乐的魅力,感受知音之间的深情。每一次想象配合多种形式的朗读,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艺术的魅力深入人心。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梳理教材要素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准确了解学情;要遵循学习规律,运用质疑等多种方法,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要通过播放音乐、个性化绘图、补白想象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结合人物、事件等多角度展开想象,在情境中理解文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和家园小学

2.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