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

2023-02-15 01:22张强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采齐鲁泰山

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稍有了解的同学,可能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表达同样主题的诗篇很多,为什么有的能千古传颂,有的则隐入了历史的烟尘?比如提到春江月夜,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又比如中秋望月,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会立刻浮现在我们脑海中。再看南北朝时期,曾形成极度追求华丽形式的齐梁诗风,与之遥相呼应的,则是极度尚理重质的北朝诗风,但二者均没有在后世产生太大的影响。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些都与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否有机统一有很大关联。而最早关注到这一问题的,就是孔子,他提出了“文质彬彬”的观点。

│经典重温│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今释今读│

这段文字出自《论语·雍也》,大意是说,一个人朴素的内质如果胜过文采,便会只显得质朴;而文采如果过多,胜过朴素的内质,又会显得虚华无实。只有外在的文采与朴素的内质配合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很明显,“文质彬彬”本为孔子提出的评判君子的标准。其中,“文”是指一个人的外在形貌,如言语、服饰、行为等;“质”则是指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如仁、义等;“彬彬”,意指二者均衡协调。据此,要成为君子,必须达到外在形貌(形式)与内在道德品质(内容)的平衡统一,即质盛而文茂。

在孔子看来,君子的养成始终離不开礼乐教化。他曾提出君子养成的基本策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里面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诗到礼。诗诉诸人情,能感发人的志意。志意并非单纯的情感宣泄,而是要导向礼。礼是礼法规范,道德是其内核。由诗到礼,就是通过诗的形式,导向对礼的内容掌握。第二阶段是由礼至乐。礼法固然重在道德规范,但作为最高艺术类型的乐,却赋予道德以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孔子评价《韶》,就极力赞扬它“尽善尽美”。可见,君子的养成与乐的内在逻辑,其实是一致的。

既然如此,“文质彬彬”虽是谈论君子的标准,但其中也自然蕴含着艺术作品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的基本要求。

│诗词例析│

望  岳

[唐]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杜甫早年作品。全诗以“望”为主题,却又跳脱只是远望的传统程式,在“望”的视觉形式上大做文章。首联还在山外远望,颔联便已突进山脚仰望,颈联旋即攀升至山中平望,尾联则干脆直接登顶俯望。视点转换迅猛立体,所望之景自然非比寻常:远望时,泰山横亘齐鲁平原,绵延无际;仰望时,泰山遮天蔽日,南北山体竟明暗两分;平望时,泰山生机无限,引发作者以之自比;俯瞰时,泰山则居高临下,尽显五岳之尊的霸气。

全诗形式上的大开大合并非诗人标新立异,而是联结着特殊的意涵。

无论是横亘齐鲁,还是昏晓两分,均是泰山“神秀”的具体表现,说到底,又全都是自然造化之功。自然造化,实为古人眼中至高的宇宙大道。泰山也由此变身为宇宙大道之象征。

进而,杜甫自比泰山,表露出对掌握宇宙大道的渴望。宇宙秩序本为现实秩序之范型,杜甫又深受儒家成圣观念影响,这种渴望,最终演化为他追求成圣的人生理想。而当此人生理想真正落实之时,自然又会达成舍我其谁的巅峰体验。

如此一来,形式的大开大合就不仅是泰山奇景之写照,更是杜甫豪迈人生理想之演绎。当二者表里合一时,文质彬彬的经典范本也就横空出世了。

主持人

张强,文学博士,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化诗学及美学。

猜你喜欢
文采齐鲁泰山
齐鲁声音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第二十二回 盘丝岭遇蜘蛛侠 苦学古文文采佳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齐鲁声音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