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玮
1973年,60年代的世界首富保罗·盖蒂,有个孙子叫约翰,被绑票了。绑匪要1700万美元,盖蒂冷漠地拒绝,说自己有14个孙子,如果自己付了这笔钱,另外13个孙子都会成为绑匪的目标。绑匪囚了约翰小半年,还割了只耳朵寄过去,盖蒂不为所动。最后绑匪认输了,“没见过这种铁公鸡!”最后300万美元了事。小约翰后来精神不是很好,寿命也不算长,但大概对保罗·盖蒂而言,没输给绑匪比较重要吧。
公元194年,曹操麾下首席大将夏侯惇被绑票。夏侯惇的部下韩浩拒绝被绑匪要挟,下跪对夏侯惇流泪,说法令要紧,这是发了狠:准备不管夏侯惇的死活,直接突袭绑匪了。绑匪们大惊,赶紧放了夏侯惇再求饶,晚了:韩浩辣手无情,把这几个绑匪都干掉了。曹操事后赞美韩浩此举,“可为万世法”,说以后凡有绑票,不用顾及人质安危,攻绑匪就是了。
从此曹魏就没怎么出过绑匪事件了。
哪位会说:这是绑匪绑得不够高级。绑盖蒂的孙子,没绑盖蒂;绑夏侯惇,没绑曹操。
那就绑几个厉害的。
明英宗朱祁镇曾经在“土木堡之变”,被瓦剌绑票。皇帝都被绑了,怎么办?当日孙太后就令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监国;群臣建议直接称帝,以安人心,于是朱祁钰成了景泰帝,老实不客气地尊英宗为太上皇。
——朱祁镇:眼睛一眨,从皇帝变太上皇了?
这个思路怎么说呢?之后明朝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说了这么个故事:我们都熟悉的那位春秋时仁义模范的宋襄公,也曾经被绑过票:当时的楚成王,就是说过“我蛮夷也”的那位,直接把宋襄公给捉了。之后这段剧情,冯梦龙编来,有点朱祁钰与朱祁镇的意思:
宋国大将公孙固建议宋襄公的弟弟子鱼:摄政吧!子鱼和公孙固一商量,就公开说:宋襄公不一定回得来了,我们推戴子鱼当宋国国君吧!
楚将军斗勃打来时,以为人质在手,得意忘形,劝宋国投降;公孙固回答:我们立了新君啦,旧国君随你杀!
斗勃尴尬了,于是问:我把宋襄公送回来,你们怎么办?公孙固回答:反正宋襄公已经受辱了,回来也当不成国君了,随你们便!
大概明朝立朱祁钰、宋国立子鱼、韩浩无视夏侯惇被绑票、盖蒂不肯花1700万美元赎人,逻辑是类似的吧。
三国时,关羽曾想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但刘备认为会危及汉献帝,投鼠忌器,罷了。
当然咯,以上都是豪富名人、帝王将相,有所恃也有所忌。绑匪对付他们,是打赌他们在意某物;那想不被绑架,想不被动,最好的法子就是表示不在乎:孙子不要了,夏侯惇不要了,朱祁镇不要了,宋襄公不要了——不要了,于是也不会被牵系了。
所以自由自在的前提,是不在乎。
当然咯,大人物拥有的东西多,舍不得的也多,难免束手束脚;普通人拥有的东西少,如果还觉得被牵着不自由,可能便是在意的东西多了。有时甚至不是器物或实体,只是一点执念,就会故步自封。
《东坡志林》里,苏轼说过:他在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寻思走到亭子再休息;走得累了,有点不爽,忽然想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于是如鱼脱钩,忽得自由。
只要不在意“非要上亭子歇”这个执念,苏轼就快乐得多:比盖蒂放弃孙子、韩浩放弃夏侯惇,都要容易得多。
(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