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黄楚新
问题
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如何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牢牢掌握信息化时代下的舆论主导权?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是对党领导的新闻舆论工作发展方向的最新指引,也是在信息技术迭代、传播结构变革、传播组织变迁等时代趋势下对主流媒体发展实践的规划与全方位布局,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自觉认识并承担起新时代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健全对话、参与、联动的舆论引导沟通对话机制,彰显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加强思想引领作用,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牢牢掌握信息化时代下的舆论主导权。
伴随技术的突破,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幅提升,新闻传播业发生深刻变革,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速信息传播带来信息过载、受众注意力分散、传播媒介多元化等问题,使得舆论生态更为复杂。同时,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对公众的判断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面临更大挑战。新闻报道不仅要追求传播的广度和速度,更需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以维护媒体公信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首次提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由此,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成为评价新闻舆论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既是对主流媒体适应新时代需求的迫切呼唤,也是在信息化时代更好地引导公众思潮、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传播力是信息传递的基础能力,决定了新闻报道的传播范围和速度;引导力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强调和解读,影响着受众的思想和观点;影响力体现在新闻报道使社会产生实质性改变的能力;公信力关系着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真实性。这四个要素相互依存,共同塑造了新闻舆论工作的综合面貌。因此,在政策引领下,新闻舆论工作的升级和创新势在必行。
新闻舆论传播力是新闻媒体传递信息的基础能力,是新闻舆论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作为新闻生产力的具体外化,传播力对提升新闻舆论“四力”,掌握信息化时代下的舆论主导权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沈正赋:“论新闻舆论‘四力’发展的动力建构”,《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通过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灵活高效运用多层次、多样态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手段,以最快速度将新闻信息传递给更多受众,促进新闻信息的广泛传播,切实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
首先,更新思维理念,丰富传播渠道。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灵活即时,跨时空、跨地域的实时交互传播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应结合信息化时代背景和智能化、移动化的媒体变革趋势,不断更新传播理念,构建平台渠道多元化布局,从而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具体而言,在媒体传播渠道上,主流媒体应加强新媒体思维,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着力构建和发展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在不同媒体平台上灵活运用文字、图片、动画等多样化传播手段,更全面呈现新闻内容。再借助电视、广播、社交媒体、移动客户端等多元化平台,迅速将新闻信息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实现信息的多渠道全方位覆盖,从而更好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其次,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建构多维度传播网络。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了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的紧密联系。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组织架构逻辑是构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传播网络,以实现信息的全方位传递和互动。要深刻理解其内在逻辑,实现中央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媒体的联通互融。一方面,这既需要各级媒体联合建立强有力的协同机制,包括信息共享、资源互助和合作报道等方面的协同,通过建立统一的平台或协调机构以实现信息的互通有无。另一方面,又需根据各级媒体的专业化发展特点与独特优势,明确各层级媒体的职责、定位,搭建互补共赢的合作关系,以确保信息在不同层级间有序流通。
传播力强大可以确保信息能够广泛传播,但并不足以确保信息被受众理解和接受。而新闻舆论引导力强调新闻对受众思想观点产生影响的能力。在内在逻辑中,引导力意味着借助信息的选择和解读,在报道中体现更为明确的立场和导向,从而对社会主流价值观、舆论走向进行积极引导。
这首先要求主流媒体的新闻工作者高举旗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把握新闻舆论的价值导向,是主流媒体在数字时代中履行其社会责任的核心要义。媒体机构以及新闻工作从业者应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守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提供真实、客观、准确的新闻报道。尤其在当今信息爆炸、受众注意力分散的传播环境下,坚守正确舆论导向不仅是主流媒体的责任使命,更是净化网络空间、营造客观公正和谐的信息传播环境、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促进社会持续进步的必然之举。
其次,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应以冷静客观为原则,以及时反应为关键,以深度报道为保障,确保第一时间回应公众关切,提供准确可信信息,强调人文关怀,并提供更全面的解读视角,及时遏制谣言、假新闻等不实信息传播。这需要媒体善于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复杂舆情进行研判,在多元变化的舆论场中找准基调。密切关注相关舆情和舆论的起始点、聚焦点、引爆点、转折点,对可能引发公共舆论危机的引爆点进行提前预警,提前以恰当的方式疏导,避免舆情激化。
(陈力丹:“‘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学习十九大报告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论述”,《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3期)
此外,应重塑内容语态,以情感传播赢得共鸣。主流媒体需转变以往严肃的媒介形象,用受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方式进行报道,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通过深度融入情感元素,主流媒体与受众建立起更深厚的共鸣连接,加上自身权威性与公信力加持,有助于其在社交网络中建立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公众增强对主流声音的认同,实现新闻舆论引导力的全面提升。
新闻舆论影响力是指新闻报道产生的深远影响,包括对社会进程、公共政策和公众意见等的影响。新闻工作者不仅传递信息,更推动社会变革。通过引导受众观点,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活动能够对整体舆论产生持久性、积极性影响,促使社会产生实质性变化。(丁柏铨:“论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四力’提升”,《中国出版》2022年第20期)因此,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自觉地将影响力作为检验标准,并推动传播力、引导力和公信力建设,从而强化信息化时代下的舆论主导权。
坚持群众路线,将人民群众放在新闻活动的关键位置。通过开展在线调查、讨论版块、社交媒体互动等形式,主流媒体应精准把握民众思想活动的特点,深入了解民众意见和接受信息的习惯。在关乎民众利益的公共议题上与其进行积极互动,增强民众参与感。公共参与不仅助力媒体与受众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也使其更乐于接受主流观点,形成更具广泛共识的主流舆论。
遵循新闻规律,强化优质新闻内容生产。优质新闻内容是舆论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依托与支撑,也是关乎新闻舆论影响力的关键因素。权威、真实、全面的高质量报道,能够为增强主流媒体对新闻事件的解释力、赢得公众信任提供坚实基础。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媒介技术加持使得多形态、多样化的内容融合生产成为常态,尤其是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数据新闻、短视频、音乐MV等一批富有表现力、创造力、感染力、吸引力的优质内容不断涌现。例如人民网推出H5作品《“中国绿”,何以赢得世界赞誉》,以精美漫画、点击交互设计获得“10万+”的阅读量,有效增强了绿色发展理念传播效果。
强化技术支撑,着力提升新闻舆论影响力。运用大数据技术、自然语言处理(NLP)等智能技术识别文本关键词、主题和情感,从而便于了解用户喜好与需求,优化新闻内容创作。同时,借助自动化内容推送技术将相关新闻内容推送至稳定用户群体,以及可以转化为固定群体的用户。通过整合运用新媒体技术,媒体可以在为公众提供优质新闻产品和信息服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舆论引导,助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公信力是新闻媒体在公众中的信任度,关系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可信度。这意味着新闻媒体要加强对事实的核实,防范虚假信息的传播,提高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从而使其传播的新闻信息更具影响力,在新的舆论格局和环境中更好引导舆论。
坚持新闻舆论公开透明。信息爆炸时代,公众获知新闻信息的途径不再局限于传统主流媒体,社交媒体的泛化冲击传统媒体把关人机制,虚假信息、谣言、网络暴力等现象频发,无形中稀释了主流新闻媒体公信力。尤其是在涉及公共利益敏感话题的舆情事件中,主流媒体“冷处理”或“滞后发声”,公众情绪难以平息,虚假信息反而在技术造假、流量至上、群体机制等多因素叠加中进一步蔓延。坚持新闻信息的公开透明,杜绝假新闻和失实报道,提高报道深度,保证新闻事件的完整与公开透明,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有助于改善由于主流媒体传播者缺位、过于追求报道速度等媒体自身行为所导致的传统媒体话语权缺失、舆论引导弱化等问题,对于建构具有公信力的媒体品牌形象、重构新闻舆论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健全对话联动的舆论工作机制。当下智能技术深刻嵌入社会进程与媒体变革,媒体深度融合趋势加强。对于新闻舆论工作而言,新闻媒体机构应充分结合区域优势与媒体资源优势,进一步协调好主流媒体与网络新媒体之间的关系,平衡不同网络新媒体与受众需求的差异,逐步构建起沟通、对话、联动的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机制,促进网络内容生产和舆论环境营造协同共治体系。如建立健全风险防治效能的评价指标,从舆论危机治理的时效性、受众反映情况、事情发展结果等维度检验风险防治效能,进一步提升媒体公信力。(毛薇娜:“公信力塑造视角下网络新闻传播的问题与改进策略”,《新闻爱好者》2022年第11期)
加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政治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优秀新闻工作者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实的人才基础。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增强政治坚定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新闻舆论工作,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其次,新闻工作者要主动提升业务水平,不断修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从纷繁复杂的新闻素材中敏锐捕捉新闻线索,善于辨别事实本质,深入实践调查,去伪存真,还原事实。此外,还要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信息传播方式、舆论工作表达方式,以坚定的政治意识、精湛的业务能力为保障,确保新闻媒体始终在政治方向上正确、在敏感事件上清醒,进而更好地彰显媒体主流权威性和公信力。(曾伯秋:“新时代新闻舆论‘四力’提升策略”,《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