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薇薇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过程中,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经验做法是重要环节,是新时代媒体人的责任和使命,媒体应该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科学普及、信息传播、文化供给等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独特作用,将“新农村故事”展现在观众和读者面前,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本文着重研究媒体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功能,以及怎样更好地充分发挥其作用。
1.信息传播。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可以及时传递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和相关信息,帮助农民了解政策、参与实践,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2.知识普及。媒体可以通过新闻报道、专题片、纪录片等形式,向广大农民普及农业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环境保护知识等,增加农民科技知识储备量,进而实现现代化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3.文化传承。媒体可以通过报道、文艺作品等形式,传承和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激发农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4.社会监督。媒体监督是社会监督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媒体通过国家、法律赋予监督职责,通过舆论监督,可以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稳定。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传统媒体和新兴传媒科技的合理运用,使农村题材报道内容的主题、内涵进一步地充实与扩大。不过,新形势下农村题材新闻作品还是面临若干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1.新闻报道偏离实际。阅览一些乡村体裁的新闻报道,不难发现其中不同程度上存在上不接“天线”、下不接“地气”的情况,自下而上反馈的内容不足,大部分内容是自上而下的宣讲和成果性的报道,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实际推广效果并不乐观。
2.宣传效果有待加强。在关于农村题材的报道中,多数以平白直叙的方式讲述涉及“三农”工作的文件精神、法律法规、经济结构调整等,虽然推广的是党的政策、惠农措施,但新闻报道缺少了趣味性、可看性、参与性,无法真正帮助农民、助力乡村振兴。
3.媒体整合意识不强。网络时代,资讯传播方式多元化,受众能够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种渠道获得资讯,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发展趋势,而新闻媒体内部有着不同的传播载体,不同载体和终端在内容生产上依然存在一定的衔接不畅问题,导致乡村振兴报道不能够形成矩阵式传播态势。
媒体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做好“三农”新闻舆论工作,这就需要不断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深度报道和典型报道,不断创新媒体形式和内容,畅通媒体和农户的联系,切实实现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和任务。
1.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媒体应该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关注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报道计划和措施,增强立足“三农”工作大局策划选题的意识与能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文化日益受到关注。放眼全国,通过文化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数不胜数,可以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而媒体在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报道中,必须把握住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媒体找准文化振兴的切入点,跳出传统报道模式,摒弃单一的“三农”新闻思考方式,用更新的视野重新审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寻找新的切入点进行宣传,使宣传报道的内容呈现时代性与贴近性。
为更好地传承和提高农业文明,走农村文明繁荣之道,如今,不少地方出现了修建村史馆的风潮。村史馆内展示着当地文化、传统、风俗,记录着乡音、乡愁、乡貌,通过村史馆的建设,能够更好地让大家从中感受传统文化、奋斗精神,使村民产生情感共振,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建设美好家乡奋斗。做好村史馆的有关研究报道,对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盘活文物古迹、讲述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迁故事、助力乡村振兴,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抓住这一契机,对营口市自2020 年起陆续建成的20 余所村史馆进行了摸排梳理,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特别注重对村庄内部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双轮驱动的宣传方式,建立了“媒体矩阵”报道队伍,按照各专栏定位设置各村史馆报道题材,从报道内涵上充分反映出村庄经济发展与演变过程、乡村人文特色、村庄的脱贫攻坚战奋斗历史以及乡村振兴的未来计划等。尤其是针对各村史馆建设的报道,用百姓视野、群众语言发现红色文化,挖掘文化底蕴,助力红色基地建设,让村史馆变成留住乡愁、汇聚民心、促进振兴的“精神家园”,让村民不仅能够留住乡村岁月的记忆,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更能直观地见证乡村发展的过程,从而扎根沃土、振兴乡村。
随着各村史馆陆续建设完毕,营口新闻传播中心利用各类宣传途径推广各村“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式,立足红色旅游资源禀赋,助力其拓宽发展渠道,使红色资源转化为“金色效益”。近年来,各村史馆接待各类参观游客逐年增多,以此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推动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户增加收入,切实使农户“既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
村史馆只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切入点,更多文化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还需要记者的深入调研,持续挖掘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素材。记者需要紧跟农村发展建设步伐和农民需要,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水平,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到脚下沾泥土,心里装民生。
2.加强典型报道的深度与广度。媒体应该深入挖掘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典型人物、事件和问题,进行深度报道和分析,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和价值观念。
媒体要根据每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等,研究策划一系列专项报道活动。例如,组织编辑记者深挖“三农”改革创新典型,采写一批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三农”题材报道。
典型榜样是现实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发掘、塑造典型,可以起到良好的引领带动作用。新闻报道中,要做到以人为本,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在宣传报道时,要以普通农民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平民化观点、体验式研究,不但可以提高可读性,也使农民感受到报道的是周围人、身边事,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
与此同时,新闻报道还要将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机链接,大力推广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创建、农村旅游开发等领域的生动例子,以及自主创新带头脱贫致富、返乡创业助农增收中出现的先进典型。他们可能是致富带头人、新农人、帮扶干部、专家学者等,他们或促进一方百姓增收致富,或根植于基层单位躬身实践,或为农村治理建言献策。这些心系农村、成绩斐然的人物和振奋人心、激励士气的例子,能够在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途中汇聚动力,都是一线记者应该捕捉到的新闻线索。
新闻媒体必须时刻紧密关心基层声音、基层现状、基层创造,为农民利益鼓与呼,深入基层,全方位报道和展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拼搏进取、加快发展的精神风貌,传播正能量,凝聚起建设美丽富饶新农村的强大合力,让人们在倾听典型人物故事的过程中备受鼓舞,从而激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信心。
3.加强媒体创新的形式和内容。针对农村地区的特殊环境,媒体可以创新形式和内容,如采用短视频、直播、广播剧等形式,制作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产品,提高文化传承和社会监督的质量和效果。
近年来,文化旅游项目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掀起一股热潮,户外烧烤、乡村露营深受人们的喜爱,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制品大受欢迎,“乡村音乐节”“乡村故事会”等文艺互动项目也进一步刷新了民众对农村的认识,随着旅游产业的引入,在一定意义上扩大了农村发展空间,为乡村振兴寻找一个可实施、可复制的新途径。
2023年,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推出了“和美乡村秀起来”媒体直播栏目,利用记者基层联系点这一独特优势,加强与全市600 多个行政村的密切联系,并广泛挖掘各村独特的风土民情、自然风光、特色产品,与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深入沟通交流,并形成了365天常态化的直播模式。直播摒弃常规的人物访谈形式,以“记者带你游乡村”的方式播出,观众跟随出镜记者的步伐走在乡间小路、田间地头,游览美丽乡村、体验风土人情、感受乡村发展。同时,与村民一起生产劳动、唠家常、品尝特色美食、体味山川风趣,使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现实和记忆的交织,感受农村的巨大变化,从而引发深刻而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直播形式上,更多运用了农户的语言与表达方式,把新农村报道的深邃思想内容寓于通俗浅显、生动活泼的形式,以提高新闻宣传成效。依托独特地域造就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民俗文化,通过有目的的策划吸引更多游客,使文旅融合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
从多姿多彩、喜庆热闹的云上“村晚”,到因地制宜、面貌各异的乡村旅游路线,新媒体直播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将各个乡村的蓬勃气象一一呈现,从而吸引更多人才投入乡村振兴建设,带动更多农村走上特色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事业继续前进。
辛庄至郝庄堤线埋深3m以内均为中粉质壤土,棕黄色~灰黄色,局部夹深灰色淤泥质薄层;0.5~3.0m壤土可做为筑堤土料。
4.加强媒体与农民的密切合作。媒体可以与农民合作,开展信息采集、新闻报道、直播带货等活动,让农民更多地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农民对于新媒体的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为新时期宣传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便捷优势,创造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建立起农民参与新媒体的互动渠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只有产业兴旺,才能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进而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以营口市鲅鱼圈区芦屯镇小望海村为例,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小望海村红薯种植优势非常明显,已成为该村农民增收致富最重要的主导产业之一。近几年,该村巧用网络平台,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带货,进一步推动了“小望海地瓜”品牌提升,拓宽红薯销售市场。这期间,媒体的力量不容忽视。
近年来,营口新闻传媒中心利用媒体平台优势,先后在各网络平台开设销售专场,利用“营天下”APP,抖音账号“营口发布”“营口新闻”“滨城报道”等平台推荐乡村农特产品,并开设乡村振兴专栏,重点聚焦全市特色农产品和产业发展的成效与成果,助力打赢乡村振兴攻坚战。
营口新闻传媒中心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重点宣传计划,多次派出记者“3D 立体式”深入乡村,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同时,利用职业优势教授农民直播技巧,开展农特产品宣传。营口新闻传媒中心开设了多场对接各县(市)区的直播带货活动。
活动中,记者“摇身一变”成了网络主播,发挥自身优势和职业技能,为家乡特色农产品代言,增加了产品知名度、曝光率,提高了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记者深入乡村联系百姓,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成为村里与外埠沟通的联系员,通过不一样的视角为农村百姓纾困解难。
媒体搭台,农民唱戏。小望海村作为当地直播带货的先锋,积极探索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特色产业的“朋友圈”,进一步拉长深加工产业链,让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但实现了产业升级,推动了“农业+旅游业”健康发展,还推动了生态与文明振兴,书写了乡村振兴新篇章。
小望海村只是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推出了一大批兼具现实价值与传播效果的乡村振兴品牌栏目,不仅为深入推进融合发展、提升舆论引导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中涌现的榜样力量也为乡村振兴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媒体不能只有文化传播而没有文化服务功能,要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全面提升乡村振兴的服务能力,传递农村需要的知识信息,讲述好农村朋友的致富故事,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生产、生活综合服务,摸索出一条党媒助力乡村振兴之道。
对乡村振兴报道的探索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媒体应掌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转变宣传方式方法,了解农民所思所想、所求所需,提高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乡村振兴进行立体全面的展示。同时,建立健全常态化宣传报道机制,进一步加大先进经验和典型的宣传推广,让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融入村民的思想中、生活中、工作中,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媒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