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秉承“研发在北京、智造在德州”工作理念,在北京实体化打造5500 平方米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创新中心集人才引育、项目孵化、协同创新、宣传对接等功能于一体,走出了一条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有机衔接、跨域融合的新路子。目前,已入驻项目33 个,其中,清华、北大、中科院背景项目超过60%,吸引人才(团队)160 余人,推动12 个产业化项目落地德州。
一是建立协作创新模式。坚持全局视角谋划,市委、市政府主导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专题会议研究、专班协调推进、专项资金保障,凝聚整体建设合力。建立项目跟踪机制,健全完善人才项目筛选、招募、评审、入驻、退出等全链条服务管理流程,吸引“超视计智能显微镜”等33 个项目团队入驻孵化。统筹考虑项目孵化、人才对接、综合服务等功能配置,打造人才创新创业“微型综合体”。二是建立校地企合作模式。双向链接在京高校院所和德州园区企业,发挥“双招双引”、招院引校阵地作用,精心组织高层次人才创享汇等36 场“京德沙龙”。建立人才共引共享机制,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 余家高校院所建立常态化联系,与中国人才协会、清华科技园、北大科技园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入驻中心,培育、培训优秀青年人才360 人。三是建立互通互联模式。将德州市人才政策4.0 版拓展惠及创新中心,对入驻研发孵化的人才项目,给予人才科技专项支持等政策。搭建产才供需对接平台,定期发布德州人才需求目录,定向推送北京人才技术供给,促成77名专家人才以兼职形式到德州开展合作。建立项目落地对接机制,双向链接北京产业项目和德州园区企业,组织10 余场对接活动,对接80 余人次。四是建立发展赋能模式。定期邀请知果果产权、华路人力资源、凡德投资等专业机构上门辅导。举办创业培训、创投路演、融资对接活动,打造全方位创业服务生态体系。建立成果接续转化机制,在德州天衢新区规划建设283 亩人才创新园,精选“飞地”在研项目转化为德州产业项目。五是建立城市融合模式。常态化陈列“德州造”“德州味”等系列展览,情景式展示德州产业、政策环境和开放形象。挂牌设立京津冀德州籍博士联谊会,开展灵活多样的“感知家乡”乡情联谊活动。承办、协办“北大校友路演专场”“未名四季路演厅”等品牌活动,邀请国家部委调研考察,全面系统推介德州城市、环境和政策,吸引16 位院士关注支持“飞地”及入驻项目,向60 余家企业、机构重点推介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