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与突破路径探析

2023-02-14 04:46吴静杜宇萍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突破路径思政教育新媒体

吴静 杜宇萍

摘要: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方式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是一项亟待研究的现实课题。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是大学阶段的公共必修课,准确识别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对于改进思政教育理念和创新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以新媒体时代为切入点,从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内容创新和教育渠道等几个方面分析面临的困境,并从以下三个方面——破除技术壁垒,加强专门性大数据思政人才队伍建设;甄别网络信息来源,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思政教育渠道一一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困境;突破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1-0108-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新疆开放大学校级课题“开放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XJKDKTY02

当前,在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的新媒体时代,大数据、5G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接收者和使用者。新媒体时代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突破时空限制,为人们生产、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便利[1]。思政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特征。如何将新媒体技术融入思政教育课程是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现实课题。

如今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各种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思政理论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思政教育在新媒体的助力下更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2-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做好高校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因此,高校亟须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数字化校园建设,认真谋划新媒体技术在思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创新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成效和质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新媒体技术为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新环境和新机遇,与此同时,也带了新问题和新挑战。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书本、课堂和教师已不完全是学习知识的主导来源渠道,学生主动学习和自学的渠道更加多元。新媒体对传统思政教学中师生的交流互动方式产生了极大冲击,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手段,亟须对思政课程教学过程进行设计。

新媒體技术的蓬勃发展并不会主动对接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方式改革,需要相关专家学者、任课教师和教学团队根据课程特点主动将新媒体技术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例如,具有新媒体和数字技术背景的思政教师不足,专业性人才队伍短缺,亟须加强对新媒体所涉及的数据采集、处理、转换等技术的系统培训;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亟须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在保留原有教材精华内容的基础上,适时融入时政元素,充实思政课程内容。由于信息来源的多元,思政课教师还面临着信息甄别和渠道选择等现实难题。因此,本研究在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特征和面临困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注重学生思政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时代,高校思政课基本上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学内容固定、更新速度慢,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教材和教师的影响,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阵地主要在课堂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具有主导性和权威性,学生参与机会少、学习主体地位不鲜明,课堂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加工、组织、传播和呈现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6],思政教育的阵地已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案例,补充课堂学习的不足,拓展知识面,丰富知识体系,提高学习兴趣,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7]。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从“主导”转变为“引导”,为学生提供实效性、启发性更强的学习内容,提高思政课学习的实效。

(二)思政学习的渠道更加多元

新媒体时代,信息以接收者更加“可读可听可观可感”的友好方式呈现,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不只是表现在内容的更新上,更多体现在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学习的单一渠道,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微博、微视频和客户端等多种渠道推送与时俱进、图文并茂、立体感更强的思政内容,拓展了学生知识来源的宽度,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政的兴趣和动力。

传播方式的创新和渠道的多元,直接形成传播主流价值观舆论阵地的扩展,多种媒体的链接、互嵌和共享,极大地改变了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例如,新闻类门户网站,具有延时社交属性的BBS,具有媒体和社交双重属性的自媒体等[8]。高校思政教育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及时性和同步性等优势,学生利用手机、电脑、平板等终端进行各类信息的检索、阅读、加工、吸收等,党的理论及路线方针政策、重要会议重要活动等时政内容都是思政学习的素材,学生可以通过视频、语音等方式开展线上的学习交流,形成学习心得和体会,提高学习成效。

(三)思政学习的主题更加多样

新媒体不仅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同时也为思政教育主题的确定提供了更多选择。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思维,思政课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与之相关的教育主题,将学习内容模块化、主题化、形象化,体现思政教育的鲜活力和生命力[9]。例如,可组织学生开展红色主题文艺演出,制作红色微电影,云端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通过微视频记录屯垦戍边的战士、哨所和护边员等工作和生活场景,开展扎根边疆、默默奉献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记录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场景,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学习强国”APP,随时随地关注最新理论成果和大政方针,开展以了解时事政治为主题的活动,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用发展的思维思考问题,体现思政育人的时代性特点。

(四)思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新媒体时代提供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多语态、多形态的方式推进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人民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库》从课程资源与智能工具等方面协助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平台》以“深挖思政教育资源素材,辅助思政课堂教学建设”的理念,深入分析教师的备课痛点,提供包括课程思政、备课资源、全景思政、“四史”学习、最佳讲述者、中国精神、专题学习七大功能模块,利用AI知识自动化引擎、知识图谱等智能工具加备课资源的形式助力教师解决思政教育推进“难”的问题。该学习平台主要包括课程思政、备课资源、全景思政、“四史”学习、中国精神、专题学习等模块,突出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学习的全面性、创新性、巧妙性和权威性等特征。网络上开展的主题直播、公开课、党史讲座,专题献礼片、主旋律电视剧、纪录片等,为思政教学提供了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教学资源。

(一)专业性人才队伍不足

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既是数字技术在思政教育学科的应用,同时也是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应用新媒体技术对思政教育课程进行设计、组织和教学工作开展,对授课教师本身数字化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能够将新媒体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效衔接、融会贯通,能够熟悉应用校园数字化平台以及数字化教学系统和相关课程的制作软件。但从实际情况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缺乏人工智能、计算机、大数据技术等理工科背景知识,而新媒体时代对思政专业课教师的大数据素养要求较高,需要了解和掌握大数据思维、知识、技术、应用以及伦理规范等。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涉及数据采集、处理、转换、存储、分析以及多形式的可视化呈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使用者提出了较高要求,成为导致新媒体时代专业人才短缺的技术因素。

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截至2021年底,我国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规模超过12.7万人,但这是一个总体数量,并不代表所有高校都配备了满足要求的思政课教师,有些高校还存在编制内都没有配足的情况,亟须进一步采取“培养+引进”的方式,组建思政课教师人才队伍。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既有数量配备上的要求,也有质量提高上的要求。新媒体技术为思政课教师获取教学资源和拓宽资讯来源渠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可能导致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思政理论缺乏深入的阅读和理解,不能掌握理论原理、发展脉络和前沿动态,在授课过程中存在“讲不透”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复杂多变的时代主题,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要义讲明白、講透彻是每个思政教师都应该认真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新媒体的加持下,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也是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因素。

(二)思政教育内容的创新困境

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同时还有助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修课程。在新媒体时代,“灌输式教学”不再是最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开放的数字化平台和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及时有效的思政理论知识和学习素材[10]。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成效。

新媒体时代固然为思政课教学内容注入了鲜活的元素,但是具有思政教育学科背景的教师通常习惯了固有教学模式和内容体系,未能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课件和教学内容,出现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性、时代性,与现实社会发展脱节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学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方式,如果教师只是“填鸭式”照本宣科,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有些高校思政课存在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体系庞大、教学目标模糊等问题。在新媒体时代,一些思政课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兴趣,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性不强的新闻和资讯融入教学过程中,挤占课堂时间,压缩课程内容。此外,由于教师自身的研究偏好和认知局限,在教学内容中难以体现思政课的综合性、理论性、时代性、思想性、政治性等元素,教学内容未能与时俱进,不利于呈现思政课的活力,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因此,如何把新媒体技术更好地运用到思政教育教学中,对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转换教学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实现传统话语体系转变,将思政理论知识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表达,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是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思政教育渠道的局限性困境

“渠道”是一个形象的概念,可以表达思政教育知识的流动和传递状态。高校思政教育从“教人”走向“育人”,意味着教学理念的重大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另外一方面是技术驱动的选择。

传统的思政育人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应用较少。在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教学过程处于动态的网络系统中,可以分为主渠道和微循环。就全国高校思政教育而言,理论课教学是主渠道,师生互动、社团学习、校园文化等是微循环。思政教育主渠道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微循环则起着配合和辅助的作用。当前,高校在思政教育渠道的分配和使用上出现了失衡,即主渠道繁忙而拥堵,微循环尚未充分利用。多年以来,高校思政教育主要依托主渠道,形式较为单一,难以实现思政教育全覆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局限于某一种渠道,如何“疏通”主渠道,“激活”微循环是破解当前思政教育渠道局限性困境的重要课题。

(一)破除技术壁垒,加强专门性大数据思政人才队伍建设

新媒体时代数据素养是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专门性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素。如何激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大数据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大数据素养和技能,从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活力和生命力,是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高校应结合自身软硬件设施,为思政教育专业课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培训和交流的机会,破除技术壁垒,克服对数据技术的畏惧心理,积极探索和构建基于新媒体技术专门性思政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加强高校思政队伍的数据素养培训,解决技术痛点。高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定期开展思政教学队伍的数据技术、新媒体应用集中培训,使思政教育工作者具备大数据使用能力,将新媒体技术更好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第二,基于新媒体技术在思政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组建分工明确的协同团队。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围绕新媒体技术在思政教育课程中的应用这一主题,组建包括校领导、班主任、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后勤保障人员、行政人员以及学生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队伍,各部门和队伍分工明确,相互支撑配合,从而提高思政育人的水平和效率。第三,提高思政教育队伍专业化水平。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获取与专业课相关的理论书籍和研究文献,苦练内功,夯实业务能力,做到多视角多维度讲透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二)甄别网络信息来源,创新思政教育内容

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对信息的甄别和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思政教育要有方向、有态度、有温度。一是高校思政教育要以大学生为中心,根据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习惯、特点和偏好,将思政教育内容与新媒体技术进行有效融合,凸显思政教育内容的形象化、立体化、生动化。例如,通过APP、公众号等媒体终端,将思政教育理论知识和理论观点置于社会发展聚焦的热点话题中,将“抽象”的教育内容以“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方式形象化地呈现出来,转化为学生感兴趣、愿意学习的内容。第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思政教育内容趣味化。新媒体技术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选择,特别是在增強思政内容趣味性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可通过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趣味性文字、图片、动画等形式,解读抽象的思政理论知识,让思政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思政内容更加生动活泼。第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思政教育内容安全化。思政课教师要对网络信息保持高度的警惕,要选择信息来源透明、信息内容真实,符合思政教学要求的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在应用新媒体技术时,要与相关的管理制度相结合,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止错误思潮乘虚而入。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思政教育渠道

新媒体技术作为一种信息化时代的传播工具,具有互联互通、实时交互的特点,能够解决高校传统思政教育渠道单一的现实问题。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形成线上线下互动、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线下教学无法满足面对面课堂互动,而新媒体技术可以保障教学进度的正常推进。第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激活微循环,舒缓主渠道”。通过发挥新媒体资源整合与分流功能,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手段在舒缓主渠道中的作用,提高主渠道的疏通能力和效率,主渠道的强大和稳定是思政育人的基本保障;微循环可以协助和配合主渠道,分担主渠道压力。第二,创新思政教育渠道不仅要围绕思政理论本身,还涉及文化、实践、心理、科研等领域,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实践活动相统一,形成多渠道育人格局。第三,积极拓展校园文化渠道。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校园活动育人”“校园文化育人”,以达到潜移默化的隐性思政教育目的,激活思政育人微循环系统。

四、结语

新媒体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为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与新媒体技术密切相关,将新媒体技术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可以极大地拓展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空间,对于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从思政教育队伍、内容创新和教育渠道等几个方面识别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从加强专门性大数据思政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思政教育内容、拓宽思政教育渠道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提供参考。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技术、信息技术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深入思考高校思政教育如何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和路径,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瑞月,徐绘,冯宏伟.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升的路径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版),2021(4):12-13.

[2] 李晓雪.大数据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9):31-34.

[3] 王媛.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2,8(7):66-68.

[4]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 刘曙辉.高校思政工作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N].人民日报,2019-02-20(5).

[6] 常烁. AI和大数据对新媒体传播的影响及应用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1):110-111.

[7] 田高旭.新媒体视域下探究大数据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以新浪微博、抖音APP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2):27-29.

[8] 孙秀伟,陈晓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着力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10):143-148.

[9] 郑晓绵.高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路径研究:评《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2022(8):100-101.

[10] 李梓银,李禄峰.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探析: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9):120.

作者简介 吴静,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杜宇萍,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突破路径思政教育新媒体
风景摄影的现状及突破路径探析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小学语文教学难点与突破路径的研究
中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实现障碍与突破路径
中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实现障碍与突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