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面临的困境及破解路径

2023-02-13 14:07宋亚静
法制博览 2023年35期
关键词:观念培育法治

宋亚静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1

一、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的意义

(一)为法治中国建设奠定基础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国内国外形势复杂多变,人民群众对于法治、民主、公平、公正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提升,法治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权益的保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提出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要着眼长远,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性的制度保障。”[1]法治中国建设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法治保障。法治中国建设需要人民的广泛参与,使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得以保障,使人民对法治得以信仰。大学生法治观念“总体上是对法治的认识、对依法治国的评价、理解以及对法治总体情感的认知等”。[2]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一个主力军,担当着民族复兴的大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在法治中国建设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培育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法治观念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中国法治观念的趋势和未来,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环节。

(二)有利于法律的有效实施

法律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治理有着重要的作用,法治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国家的繁荣昌盛有着重要的意义。“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法律的实施需要法治精神和法治观念的支撑,没有法治精神和法治观念,再好的法律也将难以发挥作用。在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要不断加强和深化大学生的法治实践,鼓励大学生树立法治思维、遵守和运用法律。法律和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法治观念也包含着道德的基本要求,良好法治观念不仅要求大学生注重自身外在行为,也要求大学生注意内在修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也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遵守社会道德的意识,不断强化自己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以有利于法律的有效实施。

(三)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素质教育

“完善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机制,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应当成为当前高等学校开展综合素质教育或者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3]素质教育强调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基础,以推动社会发展为目标,着重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既包含思想政治方面又包含文化专业方面,其中法治素质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不仅是促进大学生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其学习、工作、生活的一个现实需求。当今社会,无论是作为普通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法律,还是作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诉讼参加者都需要寻求于法律。法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治理和处理矛盾纠纷的一个重要手段,法律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高校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面临的困境

(一)法治观念培育缺乏主动性

对于高校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法律知识课并非大学期间的必修课程。由于大学生面临考试、就业等因素的影响,更愿意学习外语、计算机等技能性知识,而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法治观念的培育缺乏相应的主动性。由于法治观念并非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直接性的专业性技能,更多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人文涵养,难以通过具体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大部分学生认为,法治观念与自己日常生活的关联性不大,既不会增加学分也不会增加荣誉的加分项,使学生对法治观念的培育持有一种“无用”的态度,难以得到学生的重视而进行主动性学习和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更多是持有一种应试的心态,不管是对具体法律知识还是对最新法治精神都是一种零碎性、临时性和表面性的学习,缺乏对法律知识特别最新法治思想和法治精神深层次的理解和学习,更不会有意识地主动培育自己的法治观念。

(二)法治教育缺乏实效性

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不仅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有关,也与高校的培育机制有关,高校对于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主要是依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但是,不管是具体法律知识在这门课中的占比还是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都非常有限。由于高校也面临就业率以及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配备专业的法学教师,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也相应被边缘化。大部分学生是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来接触和学习法律知识,在其他科目中涉及的法律知识少之又少,而且即使在这门课中的法律知识学习也仅属于概念性的介绍。当前我国高校基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和教学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是以机械式的课堂教育为主,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法律的兴趣和主动性。由于高校较为重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开设法律课的内容较少且周期短,教学也主要是以机械式具体法律知识的课堂教学为主,相应弱化了大学生对法治观念培育的重视。同时,高校过于重视对学生法律知识的课堂教学,而缺乏相应丰富的校园法治文化和社会法治实践,导致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非常单一。大学生主要是从书本和课堂中被动获取法律知识,很多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不能将法律知识主动应用于生活实践,缺乏相应的法治观念。

(三)法治教育环境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大学生法治观念相对淡薄,合法权益遭受不法侵害的情形时有发生,不仅导致大学生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正确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致使大学生对国家法治建设缺乏相应的关注和参与。我国大学生面临着法治观念整体不足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认识不足,仅停留在知道名词、了解概念的表面层次。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维权意识不足,当合法权益遭受不法侵害时往往不知所措。对网络中爆红的热点负面信息或者虚假信息盲目跟风,缺乏必要的识别能力和法律判断力。对社会的热点事件不能客观看待,容易曲解法律崇拜社会特权,缺乏相应的法治信仰。当自己面临矛盾纠纷时,由于性格、社会经历等原因,容易情绪激动,缺乏必要的法治思维方式,因一时冲动酿成大错的极端案例也偶有发生。“近年来,大学生考试作弊、网络诈骗、恶意欠缴学费的不诚信行为屡屡出现,大学生法治观念有待加强。”[4]大学生法治观念的缺乏不仅有教育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法治教育环境的因素。一些外来的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的法治观念产生不良影响,例如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义利观,纯粹的个人自由主义等都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消极影响。同时,在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中,家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中的民主、平等、规则意识会直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我国传统社会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法律传统始终与家族关系融合在一起,着重强调家庭中的伦理道德关系,家庭中的晚辈要服从家长的管理。而现在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疼爱中长大,缺乏相应的规则和制度意识,导致在此种背景下成长的学生,难以具有规则意识,容易忽略法律的作用,从而影响到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

三、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的路径

(一)完善法治教育体系

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不仅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要求,更是适应国家法治建设的需要,注重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高校应将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工程作为体系化工程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统筹推进法治教育工作。”[5]首先,要对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进行科学定位。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培育也就是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思维,并使大学生学会以法治思维来引导自己的行为。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应属于一种通识教育,大学生法治观念的高低并不代表其专业素质或者道德素质的高低,应提升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正确认识。其次,要重视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教学设计。高校应成立相应的法治教育部门,以增强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的重视程度。特别是要重视对法律知识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和经典法律故事融入教学内容中,以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教师的教学内容要结合社会实际,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特别是一些热点法律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使法律知识的课程教学贴近社会实际。“要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载体,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使大学生亲身体验法治生活。”[6]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丰富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可以采用模拟案例形式演绎经典法律故事,开展模拟法庭,使学生能够走进法律世界,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同时,要加强对法律专业师资的配备和培训,不断充实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以提升教师的法律素养和实现法治教育的专业化。

(二)营造良好法治文化氛围

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不仅需要课堂的教学,更需要良好法治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的人文景观是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校以往发展历程的实物体现,也是法治精神以及传统和价值追求的体现,校园法治文化的建设大到学校的建筑、小到学校的图标,都可以体现出法治精神的内涵。学校法治文化可以对学生产生良好的陶冶、熏陶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增强学生法治的认同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开展相应的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大赛,让学生旁听开庭庭审,参观司法机关场所、法治文化博物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法律诊所建设,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法治的存在,从而使学生对于法治的理解从生硬的法律知识上升到动态可见、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大学生的法治观念。高校还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到校园的管理和服务中,在学校的管理和服务中对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要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认同规范、接受规范和消化规范,培养学生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帮助学生塑造民主、正义、效率公平等现代法治理念。”[7]在学校的管理和服务中,使学生体会到依规办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程序意识,让学生感觉到校园管理和服务的公平、公正,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公平、公正、民主的理念,以增强学生对法治的认可和信仰,促进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和培育。

(三)构建复合式法治教育网络

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应将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纳入全民法治观念的培养中去,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结合,构建复合式的法治培育网络。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接受法律知识和认知法治精神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等各种力量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的网状环体,共同构成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的教育主体。”[8]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特别是一些不良社会环境非常容易导致大学生作出一些极端行为。对于高校周围存在的一些不良社会环境,要及时予以清除,净化校园周围环境,减少对大学生成长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对于一些不良网络文化,要及时予以规范和治理,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对于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查找原因,帮助家庭转变教育观念。通过构建复合式法治教育网络,以促进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通过不断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为全民法治观念的提升和培养起到示范作用,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青年力量。

猜你喜欢
观念培育法治
维生素的新观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健康观念治疗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