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王冬艳
2022 年12 月8 日,距离第八届全国轻工陶瓷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七天,才最终确定参赛的南京陶瓷艺人赵寿飞,正在马不停蹄地备赛。
过去参加的比赛偏向技能,这次则倾向于创意和设计,为此,赵寿飞想在比赛中运用一项自创的新技法——布艺脱胎瓷。“小时候,一到农闲之时,母亲就会拿出积攒的碎布条和旧报纸,一层层刷上浆糊,晾干、裁剪,然后带上顶针,一针一线地为家人纳‘千层底(鞋底)’。那是我记忆深处的一段时光,每次想起总是倍感温暖。这次创作就想用艺术化的表达,将‘千层底’的技法融入陶瓷创作中。”
比赛实操时,赵寿飞将硬泡沫塑形作为骨架,外面罩上浸透了瓷泥浆的布料作为外衣,创作出台灯、烛台、果盘、花瓶和酒器组成的作品《永远的技艺——丰衣足食》。瓷泥浆干燥、凝固形成薄瓷胎,随着烧制,泡沫骨架和布料外衣慢慢融化、挥发,只留下脱胎后的陶瓷作品。“这改变了过去传统、单一的脱胎工艺,可以创作出更轻薄、器型更复杂的陶瓷作品。比如烛台点燃后,薄胎的透光属性充分发挥,随着火苗攒动营造出忽明忽暗的感觉。”赵寿飞说。
赵寿飞在创作中
在追逐陶艺的路上,赵寿飞付出了多年的心血,而梦想的最初只是一次美丽的“邂逅”。那是2012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音乐表演(歌舞)专业读大二的赵寿飞,参加了学校的一门轻工实践课程,在为期七天的学习中体验焊接、雕刻、锻造、陶艺等轻工技术。“泥巴的可塑性非常强,经过拉坯、修形、装饰、烧制就仿佛有了生命般变成一件件陶瓷作品,我第一次接触陶艺就被这门技艺深深吸引了。”同年,赵寿飞在校外创业开了一家琴行,为了继续学习陶艺,就在琴行添置了制作陶艺的设备,边自学边带着顾客体验。
2014 年,赵寿飞大学毕业后将事业重心逐渐转向了陶艺。他把陶艺体验店开到了商场、景区。期间,他不断地去宜兴、景德镇等陶瓷产区寻找货源,逐渐了解各个产瓷区的技法,回来后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后来,他干脆关了琴行,一心从事陶艺创作。
赵寿飞的业内前辈任辉在汤山有一个独立工作室,院子里种着各种果树,养着家禽,前院满是装置艺术,后院有一座柴窑。“这里环境清幽,给了我很多创作灵感,我的很多柴烧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的。”烧制期间要不间断地添柴,一两天内让窑温达到1300 摄氏度,并保持温度数日。烧制结束后要再等两天,等窑温自然冷却后才能打开。“每次开窑前,我都是既期待又忐忑,不停地回想烧制时柴的大小、干湿,当时是怎么引导火势的,作品在窑里是如何摆放的,会不会有作品被烧得变形或开裂……”
为了进一步精进自己,2017 年,赵寿飞到景德镇寻师学艺,参加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占绍林开设的陶艺研修班。赵寿飞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和对陶瓷技艺的热爱被占绍林破格收为徒弟。“这些年跟着师父学习,我不仅大幅提升了技艺,也被师父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宽广的胸怀深深影响。”
2018 年,赵寿飞参加南京市首届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暨创业大赛,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随后,在师父的鼓励下,他连续多次参加全国陶瓷职业技能竞赛,先后获得了“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全国轻工技术能手”等称号。“能够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现在想起来依旧激动不已。”2022 年7 月,赵寿飞经过培训获得了“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轻工行业裁判员”资格证。“其实追逐梦想就像做瓷,需要不停地塑造,经过窑火的历练,落灰有厚薄,颜色有深浅,努力过才能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