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宇,李元奎,黎泉
(大连海事大学 a.海上智能交通研究团队 b.航海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总体要求和改革任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着力推进成果转化,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首轮“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改革发展成效明显,但仍存在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够精准等问题。2022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三部委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双一流”建设要更加突出重点、聚焦难点,注重内涵建设、特色建设和高质量建设的新使命和新要求。一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研究生教育,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更加突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导向,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1]。
交通运输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综合性行业,随着互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交通运输行业正快速向智能、智慧、绿色等方面转型,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综合型、智慧型、创新型高层次交通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2]。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高精尖缺”导向,培养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水路交通运输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建设,水路交通院校应把握新时代交通人才的素质特征,坚定交通强国自信,夯实专业才能,具备交通创新思维及国际化视野,积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交通运输高层次人才[3]。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4]。大连海事大学作为交通运输部直属院校,其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是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航海学院牵头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建设。本文以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为例,以“双一流”建设目标为导向,分析我国水路交通运输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展开深入探讨。
目前国内共有4所水路交通院校开展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主要面向水上交通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为水路运输业输送了大批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随着我国交通强国、海运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的建设需要大批高质量的新工科人才[5],而我国目前部分高校在水路交通运输专业研究生培养中注重传统的学科知识传授,忽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交通运输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情况的调研,发现其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水路交通运输专业主要面向海洋运输工程,重点攻关海上信息和控制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和海上交通安全与海洋环境的科学和技术难题,培养相关高层次人才,从而保障船舶运输的顺利进行。航海学院交通运输专业研究生的生源一般来自航海技术应届本科毕业生,此类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水路交通领域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知识,但由于本科阶段更侧重对其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创新实践能力不足,在计算机处理与应用方面的能力较弱;另一部分生源为其他本科专业自愿报考或者调剂到本专业的学生,通常这部分学生缺乏对交通运输基础理论知识的了解,难以发掘生产实践中的创新问题。在目前的培养过程中,各高校在学科融合、课程设置、导师指导等方面对学生的差异化培养过程不够完善,学生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应用性有待提升[6]。
理论教学环节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航海学院交通运输专业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明确要求教学内容应密切结合行业内的实际应用及前沿技术发展动态,将新技术、新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但目前大多数理论教学课程仍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存在以教材为中心,机械、僵化等问题。虽然部分教师已开展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但由于分组不合理、评价方法不科学等原因,使得新的教学方式并未发挥出应有的效能,难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且部分教材对于行业政策导向、研究动态等更新不及时,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7]。
航海学院交通运输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行校内导师与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导师组指导制。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企业导师因自身工作繁忙等原因对研究生的实践指导较少,更疏于对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部分校外导师的知识体系更新相对缓慢,尚不能满足交通强国战略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中期和预答辩等过程中无法给予足够、有效的指导,致使部分研究生的科研意识不强,对于交通领域研究难点与热点的创新问题发掘不足,学术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质量不高,实际应用型科研产出较少。
研究生科研激励机制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主要由奖学金和助学金组成。研究生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学术创新奖和专项奖学金等。目前,在奖学金设置上仍存在科研创新奖励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在创新考评机制方面,学院制定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评定办法,主要考查研究生的学习成绩、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及日常表现等方面。从现行评定办法来看,创新考评以结果和数量为导向,侧重考查学习成绩、学术论文、竞赛、专利及科研项目等,对于专业实践的考查流于形式,学生只需提供带有实习单位签章的证明材料即可获得专业实践成绩,很难客观评价学生是否真正获得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学院针对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制定了明确的任务要求和考核指标,并规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然而,学院对此缺乏统筹管理和考核落实,大部分导师和学生并未真正贯彻这一规定。大多数研究生由于导师科研项目的要求和学位论文的压力,选择直接省略到交通设备生产厂商等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的培养环节,或仅在暑假期间进行两个月的实践。目前,大多数研究生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来进行科研训练,但是这些学生大多只承担初期的调查研究、资料搜集等工作,或在导师要求下进行科研实验操作,在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无法从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解决实际难题。
结合“双一流”建设和交通强国建设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分析交通运输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下分别从培养目标、招生机制、课程学习、导师建设、科研实践、考评机制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深化水路交通运输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方案。
教育理念是学校学生培养工作的指南。研究生教育担负着高层次、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育的重要任务,其本质是创新教育[8]。身处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研究生教育正在发生从快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从注重创新迈向更加自主创新的转折性变化,高校应深刻把握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新特点,以新思维、新理念、新战略引领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研究生教育应突出“研”字,转变长期倾向于理论知识学习的情况,明确以创新能力培育为核心的目标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瞄准交通运输领域内的关键前沿技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兼具、知识创新和服务需求俱优的学科专业体系。
培养高层次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随着我国整体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和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大连海事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航运特色的院校,在“双一流”建设和交通强国战略要求下,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注重发挥其专业特色,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在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现实需求以及与时俱进的原则,突出个性化培养,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更好地服务于交通运输行业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和社会的多元化人才需求,为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教育强国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招生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选拔具有创造性人才的关键,因此要严把研究生入学质量关,建立科学、高效的招生选拔机制。学校应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研究生培养需求,制定符合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招生计划及招考要求,强化学校在招生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扩大对本校、航海类院校及其他相关院校的招生宣传,建立健全招生激励政策,完善研究生差异化培养方案,借助夏令营项目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
招生考试是深化招生机制改革中的最重要一环,学校要创新考试形式,完善招录过程。适当降低研究生初试成绩占招录综合成绩的比重,加大研究生复试环节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学术潜力的考查。可结合海上交通运输实际,采取撰写研究计划及文献综述等创新考评形式,着重考查学生对交通运输专业领域知识及研究前沿热点的把握,以确保招录到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同时,要加强导师在研究生招录过程中的作用,在复试考核过程中增加企业导师的参与度,对于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应考核其对交通实际问题的解决思路与能力,充分考虑导师对于招考过程的建议,赋予学院及导师群体一定的录取决定权,建立公开、规范、透明、合理的研究生招考制度。
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是提高其科研素质和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积极开展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紧密关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现状和科研动态,及时更新、补充和调整课程内容,突出课程的前沿性和实效性。同时,学校还应建设研究生精品课程和在线示范课程,开发研究生创新教材,引领研究生关注交通运输新动向,探索交通前沿科学技术难题,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
在课程教学中,学院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关于研究方法和实验研讨的课程内容,在理论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专业实践能力和案例分析的评价考核,建立创新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审批机制,并定期巡视教研室的创新课程情况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教研室应开设一系列专题讲座,坚持以培育创新能力为目标,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优化课程体系中专业实践、实验内容所占比例,推出跨学科交叉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集体讨论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式,增加研讨课和讨论课的比重,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参与度[9]。
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学校应加强对导师队伍的统筹管理,包括导师的引进、培养、选拔等关键环节,重点吸纳对学科建设有贡献潜力的各类人才;强化导师培训制度,定期开展导师培训进修计划,规范培训时间,丰富培训形式,全面提升导师的综合素质和学术修养;完善导师评聘与考核制度,实行导师岗位聘期制与招生资格年审制,强化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学院要严格落实研究生导师组指导制度,聘用行业内的专业实践专家,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增强研究生发现科研问题、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研室要发挥学术集体的作用,成立导师指导小组,利用小组导师成员的专业知识、研究思路、创新方法定期开展研究生集体指导,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增加学术交流机会。导师应关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对于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学生,应采取差异化的培养和指导方式,引导其深入思考研究问题,掌握科研方法,开展独立思考和创新性研究;严格规范学位论文开题、中期研究撰写及毕业答辩工作,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和创新理念。
科研实践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试金石”和“磨刀棒”,是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积极强化科教融合培养,发挥高等学校课程教学优势和科研院所科研资源优势,依托科研院所,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升研究生解决多学科交叉问题和与国际联合科研团队交流的能力;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培养,积极与企业共设实践基地,不断优化产学研合作环境,让科研创新成果真正在企业落地应用。
在科研实践方面,学院需要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研究生工作室、实验室等科研环境,完善研究生的实践制度,细化研究生专业实践任务要求和考核指标,充分保证实际工程案例应用课程和实践学习课程开设的质量和时间。教研室应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创新学术氛围,并聘请行业专家定期到校举办学术讲座,积极开展科研课程、科技创新大赛、创新创业实践等相关活动,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导师应提供经费支持研究生的科研实践,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及学术会议,指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给予学生充分的科研自主权;校外导师应根据学生实践意愿为学生推荐或提供宽广的实践创新平台,定期做好指导和答疑工作,充分发挥引领和育人作用。
健全的创新考评机制能够及时有效地评价学生的科研能力,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应立足培养质量,统筹考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课程学习、论文写作及专业实践情况,建立行(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对研究生科研能力进行全面、合理、有效的评价,并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绩效评价机制,加强对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监督、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学院的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和招生计划分配等进行动态调整,发挥学院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创新考评机制方面,学院要根据交通运输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建立一个公正多元化的“理论+实践”评价体系,注重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及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以确保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教研室要创新考评形式,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育,在理论课程考核过程中可采用实验操作、专题讨论和学术沙龙等形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在实践考核过程中突出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案例的融合情况和创新情况。导师应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档案,依据入学质量合理分配科研项目以培养其创新能力,定期组织科研进展汇报以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情况,建立健全的反馈机制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激励,完善研究生创新能力全过程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水路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更多具备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支持。水路交通领域高校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行业发展关键领域,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双一流”与交通强国建设过程中,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型的高层次交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