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贵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上好每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既要处理好思政课教学中“变”与“不变”的逻辑关系,又要深化思政课教学各基本要素的融通融合,还要把准思政课教学的一般规律。其中,正确处理好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变”与“不变”的基本关系,对于高校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优化考核评价方式等有重要影响。
高校思政课之“变”表现在其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掌握历史主动,教师随时即时更新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持续推进思政课各基本要素的优化重组,守正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传统思政课课堂,其潜在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教师中心”,老师和学生之间处在教与被教的单极关系上。在教师主导下的教学模式中,鲜见教师和学生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难以实现“学生中心”的新型教育教学理念,谈不上师生之间以学促教、以教促学的融通。因而,客观上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此相对,“学生中心”教育教学理念在尊重教师传统地位的基础上,强调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促进师生教与学的双向螺旋上升,弥补传统教育教学的不足。具体来讲,“学生中心”反映在教学目标上,由以往教师单方面制定教学目标转向老师与学生共同修订教学目标,既要集中还要民主;反映在教学关系上,由教师绝对主导转向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既要严肃还要活泼;反映在教学形式方面,由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转向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分享知识,既要学好还要好学;反映在教学环节上,由单纯的理论知识宣讲转向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既要理论还要实践;反映在教学评价上,由只评教师不评学生转向评教评学一体化,既要客观还要全面。思政课教育教学理念之“变”,顺应历史潮流,是思政课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思政课教学内容之“变”源于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实践,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恩格斯讲:“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460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指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稳健发展。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讲政治是其最鲜明的底色,决定了其内容必然随着党的理论成果创新而不断更新。实践无休,理论创新无止。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历经了“85方案”“98方案”“05方案”三次大的改革调整,课程体系不断优化。2018年、2021年、2023年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全面修订,思政课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2023年8月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马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该书内容“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3]380。该教材的出版既是落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重要举措,又为全国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在高校思政课发展史上具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得法者方能彰目,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实现。如毛泽东所言:“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4]139教学方式方法对于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关键作用。教学方式方法恰当更容易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目标更容易达成。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探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方法,即时更新教学方式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一是由单一的理论灌输向多样化教学方式转变;二是由传统教学手段向现代化教学手段转变;三由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组织形式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5];四是要由线下课堂教学为主向线下线上相结合转变。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动性,认识和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积极探索,将各种教学方式方法融会贯通,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清楚、讲透彻,让思政课教学在“变”中有实。
考核评价是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反馈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的有效手段。思政课教学考核评价之“变”,除了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在变,同时对教师教学的考核评价也在变。过去对思政课教师教学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评价主体上,主要以领导、同行听课的方式展开评价;二是在评价内容上,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评价。如今,评价主体已然丰富发展到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等。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其中学生评价的引入更有助于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实现教学相长。而评价内容更是拓展到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评价内容更加细化和科学合理。以笔者所承担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课程考核评价由过去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转变为期末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评价占比50%,由课堂参与(15%)、课外实践(15%)、课内实践(10%)、阅读(10%)构成,每一项考核内容都设计有具体的指标和考核细则。通过不断优化考核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有效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得到有效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对思政课教学评价的转变,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内在要求。为了更好培养时代新人,需要持续研究思政课考核评价方式,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不变”是指其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变,讲道理的本质不变,思政课教学的一般规律不变。讲政治是思政课最鲜明的底色,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育人育才,立德树人。讲道理是思政课最主要的特征,思政课并不是大杂烩,而是融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大学问,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纲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我国的政体、国体、国情、社情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定海神针”,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最新理论的学、思、践、悟。在思政课讲台上,没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就不可能讲好思政课,也不可能把青年大学生引导好、培养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育人育才,一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最新理论的学习,把《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作为枕边书,认认真真、原原本本的去阅读和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二是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掌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和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指导教学,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不变的“根”与“魂”,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持续奉献。
随着历史向前发展,思政课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科学,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始终不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7]226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强调:“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8]28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9]37思政课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一是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科学的理想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培养的,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来教育青年大学生,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二是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青年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来帮助、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三是要强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在思政课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四是要加强实践教育。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要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在实践中奉献青春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点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0]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思政课的理论性和思想性,点明了思政课的本质。在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思政课的本质,“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1]330,把思政课的理讲深刻、讲透彻、讲鲜活。讲道理,就要讲深思政课,就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大学生,引导他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讲道理,就要讲透思政课,就要把思政课理论讲得彻底、讲得通透,以理论的彻底性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力量引领学生,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评>导言》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2]9讲道理,就要讲活思政课,就要以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推动思政课常讲常新,用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言之有物的语言开展教学,使学生愿意听、喜欢听、能听懂。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势利导。要讲好思政课大道理,巧在遵循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并按其规律展开教学。具体讲,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决定了教师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能够自觉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透视社会问题,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思政课的科学属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必须遵循学术研究的规律,要具备学术研究的思维,开展对思政课的研究,揭示思政课内容的学理内涵,从而以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为上好思政课提供学术支撑。思政课的教育属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具体分析学生的特点,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会教书更会育人,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思政课教学中的规律各有其作用和要求,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会因为思政课育人环境、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化而改变。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认识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推进思政课内容和方法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发展并不是线性积累式的发展,实际符合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开新与守成的辩证统一。具体讲,其“变”是立于“不变”之上的变,在保留并发扬传统教学体系合理性成分的基础上,随时即时更新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以弥补传统教学体系之不足。其“不变”是指“变”是有规律可循的,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变,讲道理的本质不变,思政课教学的一般规律不变,其“变”才有内在稳定性。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人类解放的学说,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指导思想。思政课教学中,要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政课的“根”与“魂”。树高千尺终有根。无论思政课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核评价等基本要素如何变化,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不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不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心始终不变,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始终不变。在马克思主义这个不变的“根”与“魂”的指导下,结合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变化、学情的变化,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进一步回应时代的变化。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政课的“根”与“魂”,思政课教师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学习,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方法来观察世界;要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思政课教学中“变”的主动权,于不变中开万变。
思政课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发展变化,也要反映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极大丰富了思政课的内容并赋予了思政课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伟大变革,在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不断产生。从“八个明确”到“十个明确”的深化、“两个结合”的系统阐述、“三个务必”的重大论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深入阐述等,推动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政课的内容也必然要反映党的理论创新和时代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到于发展中守不变。
上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善于在教学中改革创新,做到于不变中开万变,于发展中守不变,守正创新,实现思政课的价值塑造。一是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自己的使命所在、责任所在,清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自觉推进教学改革创新,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大学生的头脑,铸魂育人,培养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新人。二是要有扎实的理论素养。政治上的坚定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来观察时代、分析问题,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掌握思政课教学中“变”与“不变”的内在逻辑。三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在教学中以德施教、以德立德,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厚植爱国情怀。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准确把握教学中“变”与“不变”的内在关系,高质量开展思政课教学。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守正创新,明确和把握思政课教学中“变”与“不变”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关系,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