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高校共青团德育载体建设路径研究*

2023-02-11 22:55张峻凡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共青团载体互联网+

张峻凡

(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其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使得海量信息涌入青年的视野。高校共青团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必须拥抱互联网,牢牢把握住这一块思想阵地。当前大部分高校共青团仍然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开展工作,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共青团要勇于自我革命。”“要敏于把握青年脉搏,依据青年工作生活方式新变化新特点,探索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思路新模式。”[1]笔者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播载体等方面出发,探索高校共青团德育载体创新发展路径,积极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互联网+”高校共青团德育载体的作用

(一)有利于扩大高校共青团的影响力与有效覆盖面

高校共青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力军,其影响力和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青年思想工作的落实。以往高校共青团主要通过团委发布团学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再依次下发至各个院系、各个班级,最后到学生个人。传播层次较多,过程较长,团的工作时效性仍有不足。“共青团要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团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特别是要着力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2]高校共青团可以积极运用“互联网+”德育载体,树立互联网思维,强化网络育人意识;借助互联网信息传递的快捷性,第一时间发布团学工作内容,有利于通过网络及时传播教育信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性和时效性,青年学生也可以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教育信息;运用互联网传播方式的交互性,改变以往的单向传播方式,实现双向互动甚至多向互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扩大高校共青团的影响力与有效覆盖面。

(二)促进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当代青年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年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的青年学生的出生成长都伴随着网络,他们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网络不仅是他们的休闲娱乐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高校共青团的传统工作方式主要是线下谈话、开会等形式,忽视了当下青年学生的媒介使用特点和信息接收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应对高校德育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在内容方面应更加关注青年学生的关注点与生活学习习惯,并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传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抽象理论变得生动鲜活,以青年的话语形态回应青年的问题,提高高校共青团在青年中的吸引力。”[3]在形式方面运用“线上+线下”的方式,把社团、宿舍、志愿服务等德育载体与互联网相结合,形成传播教育链条的有效延伸,在形式上也更加灵活更加具有吸引力,生成吸引青年大学生们的磁场,增强青年学生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以更好地服务当代青年。

(三)运用大数据组织信息化监督,有效增强网络道德管理

“移动互联网、智能便携终端等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4]高校共青团可以通过大数据智能管理分析,精准把握青年学生的需求,通过个性偏好推送不同类别的教育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利用大数据便捷的收集功能与分析功能,形成周期性的团学工作,达到有益的“闭环效应”。但是,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也带来了网络道德方面的挑战。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它的虚拟性赋予了人们双重身份。青年学生面对网络的未知与神秘感,常常容易忽视自己的所作所为,陷入网络世界的陷阱,从而做出道德失范行为;甚至失去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和扩散者。“加之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建构关键期,自我约束力较弱,身处于虚拟时空的他们,极易做出道德失范行为,难以形成理性认知。”[5]高校共青团应抓住正确的网络舆论“方向标”,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并向其传输正确的价值观;要加强网络思政,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养青年学生文明自律上网行为习惯;对网络进行合理并有效的管理,制订网络道德规范,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生态观,让正确道德取向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

二、“互联网+”高校共青团德育载体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带来的变化,使高校共青团传统德育载体受到挑战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共青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在不断减弱。网络占据了青年学生绝大多数课余时间,比起传统的线下活动,学生们更愿意参加网络活动。如作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的学生社团,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通过“活化”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让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当下青年学生对这类实践活动参与度不高,一些活动甚至因无法达到基本人数要求而难以开展。互联网时代,时间高度碎片化,学生更乐意选择被“精简”过的学习内容,看似利用了碎片化时间,但实则只是收获到了短平快的体验,容易造成无法系统学习、无法长时间专注的后果。传统的高校共青团思想教育活动大多都是通过系统化的方式,用固定整块的时间来开展,但习惯了碎片化学习方式的当下青年学生则无法适应。除此之外,大数据可以根据人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进行精准投放,从而形成“信息茧房”,使青年学生“在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的今天,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媒介对世界的选择和解释”[6],逐渐丧失自己的判断力和理性思维能力,陷入“沉默的螺旋”。这些都破坏了既往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给高校共青团德育活动带来巨大的挑战。

(二)“互联网+”模式运用复杂,高校共青团德育工作难度加大

“互联网+”给高校共青团德育载体的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给高校共青团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互联网信息传播极具复杂性,对海量信息进行全面监管与及时预警难度很大。有的高校共青团为了跟上时代步伐,迎合青年学生的媒体使用偏好,盲目引进互联网技术,急于求成,但又缺乏合理规划,成效并不高。另外,高校共青团的不同德育载体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和使命,但各载体之间缺乏交流,高校共青团对其指导与管控也不够,未能实现功能性分工。

(三)侧重关注网络平台建设,忽视青年学生主体地位

“当代大学生思想觉悟偏低,学生队伍存在理想信念缺失等问题。”[7]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西方意识形态以及各类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和所谓的普世价值在网络中传播,这些思想与我国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相悖,但可能会影响到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网络舆论阵地不可丢,高校共青团试图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形式及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注重的是形式的改变,如建设一个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让外界看到其对互联网的运用与融合,却流于表面。精心打造的网络平台也没有把重点放在青年学生本身,忽视了大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烈等特点,忽略了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互联网+”高校共青团德育载体的建设路径

(一)建设“互联网+”高校社团,保持稳定发展

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共青团领导下的重要活动载体,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养团队意识,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动员方式。”[8]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是在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的第一课堂之外开展的育人活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关键的作用。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社团可以依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社团活动与互联网连接。在互联网上构建课程项目体系、记录评价体系、数据信息体系与动态管理体系,并纳入第二课堂,从而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互动互融。数据信息体系是通过互联网“编制”的数据信息,高校共青团可以利用这些数据信息对社团活动进行管理、评估,对学生参与社团活动进行记录、评价与认证;也可以通过采集的信息对社团进行相应的考核,确保社团建设方向始终保持正确。记录评价体系可以从学生加入社团开始就赋予其单独的社团档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综合素质情况进行客观记录并作全面反馈。学生毕业后依然可以利用社团系统进行学习,保障社团作为德育载体对其教育的连续性。

(二)建设“互联网+”学生宿舍,服务好学生的“最后一公里”

宿舍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样可以作为高校共青团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宿舍是一个集体,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使教育内容在宿舍内部发生交互与渗透。宿舍作为学生个人的生活领域,长久以来其德育载体功能并没有被很好地发挥,主要原因是对宿舍育人功能的不重视。但在“互联网+”学生宿舍中,互联网变成了架设在学生与老师、学校之间的桥梁。通过微信公众号、宿舍管理群等一系列线上平台,发布有关宿舍管理、安全防范等教育内容,并以宿舍为集体,大家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对于宿舍卫生管理方面,可以开展线上投票评比优秀宿舍的活动,从而激励舍友之间相互合作,增强宿舍内部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还可以将社会热点、新公布的政策等内容发布于宿舍平台,增强青年学生对政治和社会事务的关注与参与。

(三)打造“互联网+”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环境

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源泉。良好的校园文化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高校共青团可以打造校园网络空间,向学生、教师乃至社会人士展示优秀校史文化,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并利用校史精神发挥德育作用。建设“互联网+”虚拟校园,打造沉浸式体验馆,运用VR技术虚拟成像,把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这些文化给他们带来的教育。校园文化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互联网的加入使得学生的主体性更加突出。学生通过上网,选择参与自己喜欢的校园活动。还可以通过开展创新性校园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四)开展“互联网+”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多样需求

高校共青团领导的“青马工程”与“三下乡”等实践活动一直以来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但受限于时间、空间、人数等,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不足。“青马工程”作为培养优秀青年学生的平台,每期活动都会有大量同学报名。通过“互联网+”形式,打破了人数上的限制,可以添加网络旁听生的席位,扩大“青马工程”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三下乡”等志愿活动同样也有很多大学生积极参与,但一般情况下“三下乡”的时间是寒暑假,且时间较短,受到时间的限制较多。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共青团将志愿服务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继续按以往的方式开展志愿活动;另一部分则是采用“互联网+”模式,通过网络拉近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与当地孩子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使得当地的孩子们整个假期都可以通过网络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取得联系,做到停课不停学,提高“三下乡”活动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立足于互联网背景之下,高校共青团想要更好地发挥其德育功能,必须注重德育载体的创新,建设好“互联网+”高校社团、“互联网+”学生宿舍、“互联网+”校园文化、“互联网+”实践活动等一系列德育载体,从而为当代青年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猜你喜欢
共青团载体互联网+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