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忠莲
左读范文
艾香悠悠溢端午
◎钟 芳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了。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鄉野浓情。
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散发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选自《天津日报》2020年6月23日)
右写作文
慧眼识饺子
◎王思涵
我的家乡有除夕包“钱饺子”的习俗,并且,这个幸运饺子要由家里的小孩子来包。大人们说,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会为家人带来幸运。所以,在我连玩具都还握不紧的时候,妈妈就握着我的小手教我包“钱饺子”。每年“教子”时刻,郑重地为家人们包一个幸运饺子,就成为“过年了”“大一岁了”的标志。
新春将至,除旧迎新,都在这个时刻举行“交接仪式”,仪式的吉祥物就是饺子。其实我们家乡在立秋、立冬、冬至等等很多节气都要吃饺子,但是我能一眼认出除夕的饺子——白菜馅儿里悄悄藏着一枚硬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总是好奇地问我为什么有一双慧眼,但这是我的秘密,不能告诉他们。
除夕夜,妈妈准时把第一碗饺子放在爷爷面前,爸爸把第二碗饺子放在奶奶面前,我把藏着自己小心思的第三碗饺子放在爸爸面前。为了撑起这个家,爸爸一年四季在外奔波,和我们聚少离多,我总是希望自己快快长大,为他分担。把“钱饺子”给爸爸,我希望新的一年,爸爸幸运多多。
爸爸却把碗推给了妈妈,看见妈妈夹起了第一个饺子,我的心悬了起来——妈妈显然不知道女儿的小心思,也不知道饺子的小秘密,所以她像平时一样把饺子夹进了奶奶碗中:“妈,你辛苦一年了,谢谢你……”
是啊,爸爸妈妈工作都忙,幸亏有奶奶忙里忙外,幸运饺子给奶奶理所应当。奶奶笑了笑:“我这嘴呀,一天也没闲着,吃不下啦,老头子你帮帮忙吧!”
想想这一年,爷爷为接送我风里来雨里去,没有一天迟到过,幸运饺子确实应该是爷爷的。爷爷嘴里正含着一口酒,赶紧咽下去,把饺子拨进我碗里:“涵涵,马上14岁了,是少年了,爷爷用这个饺子祝福你!”
我怎么就那么幸运呢?这只饺子从爸爸碗里跑到妈妈碗里,又到奶奶爷爷碗里,兜兜转转,竟又回到了我这儿……
这一年除夕,我包的幸运饺子跑遍了我的整个世界。我不仅长了一岁,还明白了很多事情。
【山东威海市文登区实验中学】
点评
小作者作为一名当代少年,不是“远观”习俗,而是让自己“身处”习俗中,如此才能把体验写得深刻,把情感写得饱满。包“钱饺子”是中国的一个传统习俗,但是小作者用“这个幸运饺子要由家里的小孩子来包”一句,让“中国习俗”有了“自家特色”。
“推让幸运饺子”这一情节并非首次亮相,小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运用细节描写强化了其“真实性”和“原创感”。比如“爸爸一年四季在外奔波,和我们聚少离多”一句,既解释了“我”为什么要把幸运饺子给爸爸,又为作文增添了个性色彩。
另外,孩子自以为的“秘密”其实大人们心知肚明,这一设计为全文增添了童趣。特别是最后一句“这一年除夕,我包的幸运饺子跑遍了我的整个世界”,将情感推至高潮。
亮点借鉴
民俗风情是传承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基因,而亲情则是流淌其中的血液。阅读本文,会感受到氤氲在悠悠艾香中的浓浓亲情。作者以端午节为时间节点,以艾香为叙事载体,为读者展开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家乡民俗风情画卷。
本文有以下亮点可供学习:
1.角度多元,主旨丰富。文章开头“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一句,开门见山,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作者侧重从嗅觉的角度展现“乡野浓情”,如“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碧绿中散发出幽幽香气”“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等描写,处处点题“艾香”。而母亲采艾草、缝制艾草小香包、用艾草泡水为儿女洗澡等画面,犹如家乡风俗画上的一组特写,展现出浓浓的母爱,表达了“我”对母爱的歌颂。
2.脉络清晰,情感丰厚。开头一句饱含端午节日特色的民间谚语为全文奠定了“喜洋洋”的情感基调。作者先用“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了”“清秀淡雅,温婉脱俗”等句子描述出艾草的清香和艾草外形的秀气;然后从赞美艾草升级到赞美母爱,“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更是作者对母亲、对大自然泼墨式的深情讴歌;结尾“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既是对主旨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对主旨的升华,将主题上升到期望传统风俗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高度。
3.画面清晰,细节丰满。细腻的描写使与艾草有关的各个场景颇具画面感。比如“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青青艾草斜插在板正的门楣上,可谓形、色、香俱全,凸显出作者画家一般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