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熊露
医学博士、博士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士生导师。全国第三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首批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肿瘤临床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科学杂志》编委等。
擅用纯中医、内外兼治肺癌、胃癌、肝癌、肠癌、甲状腺癌、胰腺癌、泌尿系统肿瘤(肾癌、膀胱癌)、恶性淋巴瘤、妇科肿瘤、前列腺癌、脑瘤、难治性肉瘤、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在各类中晚期肿瘤疑难并发症(发热、胸腹水、疼痛)的中医辨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门诊时间:周三、周五上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的熊露主任告诉我们,在2005年到2015年的10年间,他的团队曾对医院内上千名中晚期肿瘤患者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3种体质在肿瘤患者中较为常见,分别是瘀血体质、痰湿体质和寒湿体质。而在这3种体质中,有一种比其他两种更为突出,几乎是另两种的两倍之多,因此可以把这种体质叫作肿瘤的“易感体质”。
〇 易感肿瘤的寒湿体质
肿瘤的“易感体质”就是寒湿体质。这种体质人群易患肿瘤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自身免疫力低下,二是体内容易痰瘀互结。寒湿体质的人群通常免疫力低下,不能有效阻止外来有毒物质的入侵,这些体质的人排毒能力相对较差,这就为肿瘤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而且大部分寒湿体质人群的体形都较为消瘦,体内脂肪储量较少,一般不喜欢活动,心理情绪也容易低沉,极易出现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等症状,因此身体的免疫力较弱,往往难以抵抗外来病邪。另外,寒湿体质的人一般血液流动缓慢,容易形成血瘀、痰浊、气滞的“合流”,导致“痰瘀互结”。“痰瘀互结”之病理产物积聚在一定部位,在毒邪长期作用下便容易形成肿瘤。
寒湿内聚,虽然只是癌症形成的因素之一,但是却可能改变机体的免疫内环境,形成肿瘤出现、生长与转移的肿瘤微环境,寒湿体质的内环境一旦形成,会贯穿癌症发展的自始至终,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招自测是否为寒湿体质
看头面部:寒湿体质人群的面色往往发白、发青,发暗、发黑,且容易长痘、长斑。
看舌质:寒湿体质的人群舌苔多发白,平时多为薄白苔,但容易反复出现口腔溃疡,且会伴有口干、口渴、口臭症状。
看四肢:寒湿体质的人群身上湿冷,因此手脚常年冰冷,脾胃喜暖喜按、恶寒恶湿,秋冬季和黄梅时节还会经常出现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腰酸背痛等症状。
有上述这些症状说明您的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寒湿,但并不代表您就是寒湿体质,等到检查出现实质性病变时才能称为寒湿体质。
【专家提醒】当体内出现寒湿的时候,就应该尽早祛除,避免发展成为寒湿体质。
〇 看似上火的寒湿
寒湿体质往往会出现矛盾性的症状,容易戴上上火的“面具”。
吴叔叔是一位肺癌患者,2012年患病前主要症状是反复感冒,消瘦得厉害。一段时间后感冒频次增加,痰里带血,再去医院复查CT时就确诊是肺癌。肿瘤长在左肺上叶,大小为2—3厘米,扩大切除病变部位后,肺部只剩下月牙形大小,因此为了保证吴叔叔的生活质量,医生没有将右肺1厘米的小肿瘤切除掉,而是采取了手术结合术后放化疗的治疗方式。经过放化疗,吴叔叔整个人的精神、体力等均一落千丈,于是找到熊主任中药调理体质,一段时间后再复查CT,不仅右肺的小肿瘤完全消失,至今6年有余,吴叔叔不仅未再复发,而且身体恢复得十分好,饮食良好,体重渐长,面色也从原来的发暗、发黑恢复到现在有血色,手脚也不再冷冰冰的了。
初次见到熊主任时,吴叔叔对熊主任认定他为寒湿体质并不认同,他觉得自己喜食生冷之物,还经常口干、咽喉肿痛,又有十余年的便秘史,怎么看都更像是上火的缘故,怎么可能是寒湿体质呢?吴叔叔将信将疑地听从熊主任的判断来治疗,直到发现治疗确有其效后才忍不住赞叹熊主任眼光之独到。熊主任告诉我们,寒湿体质与上火其实并不矛盾,寒湿体质之人反而更易上火。
上火常见症状:口臭,汗多、动则出汗,口干,咽喉肿痛,易发口腔溃疡、面部痤疮,喜食生冷,长期便秘。
寒湿体质常见症状:恶心腹胀,下半身怕冷,腹泻,汗黏、汗出怕风,小便频数、夜尿频繁,多饮不解渴,口干不欲饮、善饥不欲食,易频繁感冒、易上火,下肢畏寒怕冷,易便溏,便秘常在服药后加重。
吴叔叔虽有部分上火的常见症状,但也有下肢畏寒怕冷,小便频数、夜尿频繁,口干不欲饮、善饥不欲食等寒湿体质的常见症状,熊主任准确辨证,判断其为寒湿体质,后续治疗也证实了这一点。
乳腺癌患者赵阿姨也是熊主任的患者。赵阿姨是在2009年发现乳房有一个肿块,并且越长越大,到医院检查确诊为乳腺癌,做完手术后每年复查,第8年发现癌症骨转移,在化疗过程中接受中药治疗,今年再复查时骨转移已基本消失。这位赵阿姨也是寒湿体质,一年四季都手脚冰凉。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篇中提到:“积之所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积”与现代医学中的息肉、囊肿、结节、肿瘤等有形的实块高度相关,积产生的原因和寒有关。人体阳气不足易感受外寒和内生寒湿,寒则血凝,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阴阳失调,形成寒湿瘀毒的内环境,引发各种息肉、结节、囊肿甚至肿瘤的发生。
如果此时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寒湿的内环境,那么即便手术后、放化疗后,仍然存在很高的复发、转移风险。
〇 三招改变寒湿体质
1.服用阳和汤散寒湿
在临床上治疗寒湿体质的病患时,熊主任常用清代名方阳和汤的加减化裁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阳和汤
【藥材】 熟地黄一两(30克);肉桂一钱(3克),去皮,研粉;麻黄五分(2克);鹿角胶三钱(9克);白芥子二钱(6克);炮姜炭五分(2克);生甘草一钱(3克)。
【功效与主治】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主治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痠痛无热,之阴疽,或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于阴寒证者。患者往往还伴有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等症状。
【方义】方中重用熟地,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肾助阳,强壮筋骨,两者合用,养血助阳,以治其本,共为君药。寒凝湿滞,非温通而不足以化,故方用姜炭、肉桂温热之品为臣。脾主肌肉,姜炭温中,破阴通阳;寒在营血,肉桂入营,温通血脉。佐以麻黄,辛温达卫,宣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白芥子祛寒痰湿滞,可达皮里膜外,两味合用,既能使血气宣通,又可令熟地、鹿胶补而不滞。甘草生用为使,解毒而调诸药。综观全方,其配伍特点是补血药与温阳药合用,辛散与滋腻之品相伍,宣化寒凝而通经络,补养精血而扶阳气。
【专家提醒】服药请遵医嘱。需请专业中医评估是否合适使用,辨证加减后再服用。
2.常拍八虚祛邪气
中医认为两侧腋下、肘关节、髀(即腹股沟)、腘窝共八个关节凹陷的地方,是气血融汇的关键部位,同时也最容易受到外邪侵袭,侵犯五脏,诱发疾病,因此称为“八虚”。
熊主任教我们拍八虚,去除五脏中的邪气,远离结节、息肉、肿瘤。
(1)准备动作:两腿并拢,两目平视,深吸气,将心情调整至平静状态。
(2)拍腋窝:手握空拳,先从上面的肩关节开始捶打,一直到腋窝,每边捶打50下。
(3)拍肘关节:手握空拳,捶内侧肘关节,每边捶打50下。
(4)拍腹股沟:手握空拳,腿微微弯曲,捶打腹股沟,两边捶50下。
(5)拍腘窝:手握空拳,腿屈蹲,捶打腘窝,两边捶50下。
结束后活动关节,每天早中晚各做3组,看电视的时候就可以拍一拍。
3. 代茶饮辅助逆转寒湿体质
熊主任亦推荐了一道代茶饮,可以辅助寒湿体质的人改善症状,逆转体质。茶饮方中用药4味,药轻效彰,制作简单。
● 丁香肉桂桂圆茶
【药材】丁香2—3克、肉桂3克、桂圆肉5克、红茶2—3克。
【功效与主治】祛寒湿、养心脾,改善寒湿状态。
【方义】 丁香温通止呕、祛除寒湿、醒脑开窍,有很好地祛除臃肿结节的作用。肉桂温阳化气、通阳除湿,能将上焦虚火引入肾,去补肾养肾,祛除寒湿。桂圆肉5克是温养心脾、养心安神的良药。搭配上红茶一起泡,味道好,临睡前、工作之余、聊天时都可以喝一杯,帮助我们祛寒湿、养心脾,改善寒湿的状态。
(編辑 姚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