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课例研究报告

2023-02-11 07:19马鸣鸣上海市嘉定区启良中学
教育 2023年2期

马鸣鸣 上海市嘉定区启良中学

【理论思考】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名篇,以精练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既有高度的概括性,又有丰富的想象力。对古诗词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还要引导学生想象诗、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古诗词开展深度学习,巧借学习活动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感悟诗词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宿建德江》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古代诗歌三首》。本单元课文同属“感受大自然”这一主题,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作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起始篇目,《宿建德江》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五言绝句。

在初做教学设计时,笔者注意到《宿建德江》在课后作业设计里有两个难点:一是教材课后习题“积累拓展”部分,用对比阅读提出“意象”的一词;二是在教材配套练习部分的题目中,又提出“意境”一词。这两题从“意象”和“意境”出发,意图让学生对诗歌后两句进行深度的赏析。对预初的学生而言,绝大部分都不理解何为“意象”、何为“意境”,对于二者的关系,学生拿到题目后,更是无从下手。

因此,笔者在这次课例研究中,将“意象和意境”设计成本诗深度学习的核心知识,围绕这个核心知识,分别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层面来设计学习活动,试图探究核心知识背后需要培养学生所具备的思维能力并帮其建立起相关的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设计】

(一)预习环节

活动设计一:完成《宿建德江》作业单预习部分

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预习作业能有效地对接课堂教学,笔者将课前学习活动设计为自主完成“《宿建德江》作业单”中的预习部分。

作业单中的预习部分由四个板块组成:①朗读、背诵诗歌;②梳理“宿”“移舟”“泊”“烟渚”“日暮”“客”“野旷”等重点字词;③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内容;④回顾曾读过的诗词,找出五句含有“月”字的诗句。

前三个板块的设计围绕教学目标逐层展开,第四个板块设计是在为课堂教学中引入“意象”的概念做课前铺垫。预习活动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对预习作业的检测,则被放到了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设计中,力求做到课前预习活动与课堂学习活动相交互融。

(二)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二:自解诗题、初识作者

理解古诗词的主要内容,有时需要根据题目来把握内容,有时需要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此处学生自解诗题为“在建德江留宿”,在初识作者环节,学生调动知识储备,对孟浩然的字、号、所属诗派都进行了介绍。教师点评环节,特意对诗人号“孟山人”(一辈子未曾入仕)加以解释,为后面赏析活动中探讨诗人“为何留宿”“留宿心情”“因何而愁”等问题埋下伏笔。

活动设计三:朗读古诗

这一部分活动采用了齐读、赛读、指定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教师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做了朗读指导。在朗读中,让学生感受了诗歌的音律美与节奏美,整体感知了诗歌内容。

活动设计四:互读互讲,展开联想,描述诗意

这一部分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尽力描述朗读诗歌时眼前出现的画面。既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预习成果,又训练了学生听、说两项能力。

活动设计五:请学生用“我来赏一赏某个字/某个词”的句式,自由发言

学生可选取老师提示的关键字词,任意角度,交流探讨,赏析诗歌。

《宿建德江》是五言绝句,全诗二十个字,字字寓情。设计这个学习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文本分析时聚焦到“点”。从某个字或词入手,先关注字词解释,理解其本义,呼应预习作业单中的练习。然后在字词的推敲中,描绘字词呈现的画面感,进而关注到每个字词背后流露或隐藏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意象—意境—情感”这条诗词深度学习的路径。

活动设计六:教师引导重点品读“江清月近人”

此处设计了两个主问题,问题一:如何理解“近”这个字?问题二:为什么是“月近人”而不是“人近月”?这一环节的课堂讨论中,引导学生关注月与人的关系,既是月影与人距离上的接近,又是月亮与人心灵上的亲近。此处的月亮被赋予了人的情感,月亮的主动亲近,仿佛是在这茫茫天地间给诗人的唯一一点慰藉,他将自己内心的孤独、乡愁、落寞、迷茫都寄托给了月亮,那一刻的诗人只有月亮能懂。

活动设计七:顺着“月亮能懂诗人心”的讨论,让学生交流分享预习作业部分中有关于“月”的诗句

教师有针对性地在课件中呈现出以下四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教师提出问题:这四句诗分别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前两句学生很容易就得出“思乡之情”“喜悦之情”等关键词,后两句教师引导,点出月亮是“诗人高洁品质的写照”和“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

在这个活动中,逐步引导体会客观存在的明月,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可以传递不同情思,全因诗人的心境而定,此时这轮渗透着作者情意的具体物象“月”就是“意象”。在此点出诗歌“意象”的概念,并告诉学生这种诗歌中描绘出来的“景”与“情”高度融合、不分彼此的状态就是“意境”。

(三)作业环节

关联单元,拓展思考,本单元课文中,你能找到作为诗歌“意象”出现的物象么?

提示:回顾单元,试着分析《丁香结》一文中“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两句,“丁香”作为意象,承载着何种情感?

(四)辅导环节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五)评价环节

1.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能想象诗歌画面,深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反馈改进】

在第一轮教学实践后,课题组聚焦五个观察点,从课前活动设计、课时目标设置、重点活动设计、师生互动等方面指出了笔者第一轮教学中的问题,如教学目标设置不够精简、作业单中将预习作业与课后作业融为一体后、课前活动设计的指向性不够明确等。

尤其在对本诗的教学重点活动设计“赏一赏”的课堂实践中暴露出的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其一,教师给出的赏析示例不够典型,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赏析思路不够清晰。建议给学生搭建充分的支架,指明一条清晰的诗歌鉴赏路径。其二,本次教学活动设计偏多,被意象的课外拓展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让教学重难点不够聚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取决于活动设计的适切性,建议将活动设计五、活动设计六合并,在对“江清月近人”的重点品读后直接以知识卡片的形式补充“意象”的概念,再读回到原诗中进行“意象”的探寻,找到诗歌中出现的其他意象。在对本诗的二次鉴赏中,采用本诗的意象堆叠,引导学生感知诗歌意境的形成。建议将活动七改为课后作业,将对教学重难点的巩固由课堂延伸至课外。

结合上述意见,在其后的几次教学实践中,笔者反复修改教学设计,重新设计了《宿建德江》五言绝句的阅读策略(如图1 所示),聚焦核心知识“意象和意境”,设置四个学习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建立关联能力、分析推断能力和迁移运用能力。

图1

顺着这条设计思路,教学实践中我精简学习活动,课堂上开展了“自主预习”“自读自讲”“互读互讲”“咬文嚼字”等四项活动。其中,“咬文嚼字,赏析诗歌”学习活动是本课的重点,这也是最能体现深度学习策略的设计。

优化后的学习活动设计:

(一)预习环节

活动设计一:自主预习

课前完成《宿建德江预习作业单》,将第一轮的预习作业单缩减为“朗读背诵”“字词梳理”“描绘内容”三部分内容,借助预习清单,整体感知诗歌。

(二)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二:自读自讲

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

2.自解诗题,认识诗人

活动设计三:互读互讲

发挥联想,描述诗意,把对诗歌的理解讲给同学听一听。

(以上学习活动设计一、二、三基本保持原有设计不变,此处不再赘述。)

活动设计四:咬文嚼字

1.“赏一赏”,按照教师给出的示例和提示,交流探讨,赏析诗歌。

教学中,笔者为学生搭建诗词鉴赏“三步走”的支架,将鉴赏步骤设计成可视化的填空题的形式:我来赏一赏“**”这个字/词。“**”的意思是_______,它描绘的画面是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此处把预习活动中“字词梳理”“描绘内容”两部分进行了融合。既对课前预习活动设计的完成质量进行了检测,又实现了课前学习活动与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对接。在课堂上渐入式地引导学生形成“字词的本义—呈现的画面—传递的情感”这样一条思考路径。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对“舟”“泊”“烟渚”“客愁”“野旷”“江”“月”等关键字词(意象)进行了自主鉴赏,为后面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意象和意境的关系做好了铺垫。笔者在初步引导学生感知意象时,是以“先写一写,再说一说”的形式开展深度学习活动的。这既培养了学生的书面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专注倾听的能力,又有效地化解了六年级学生直接站起来分享时词不达意的尴尬,培养了学生多维能力。

2.细品“月近人”,感知“月”意象

教师带领学生深度学习“江清月近人”一句,通过一个“渐入式”的问题链设计:如何理解近?为何是“月近人”?能否改为“人近月”?逐步引导学生赏析诗歌尾句,最终得出结论:月亮能读懂人心,感知人的情绪,传递人的情感。由此,教师顺势引出“月”是意象,并通过小结让学生明白:“意象”就是渗透作者情思的具体物象,“意境”就是诗歌呈现出的画面感与诗人情感的统一。

课堂小结

回读诗歌,感受“意象”营造的“意境”:

一位漂泊愁寂的客

一颗孤苦无依的心

一幅苍茫辽远的画

一首景中寓情的诗

在有感情的诵读全诗中,完成对《宿建德江》中“意象”与“意境”的深度学习。

(三)作业环节

1.找几句含有“月”意象的诗句,并选择一句分析“月”意象传达的情感,感受诗歌意境。

2.拓展阅读《枫桥夜泊》。

(四)辅导环节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五)评价环节

1.能独立完成配套练习题。

2.能够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经验概括】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缩影,古典文学本身是幽雅的、精美的、深邃的。古诗文的教学不能脱离文学本身,割裂了它本体的“美”。回顾《宿建德江》课例研究,在几次的修改和实践中,我始终主张由浅入深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对古诗词的学习要从朗读入手,课堂上下可以采取多种朗读的形式反复诵读,形成对诗歌初步的感知。进而研究诗歌,深挖教学着力点,围绕核心要素设计多式样学习活动,对诗歌进行深度学习,鉴赏诗歌,把握情感。以《宿建德江》课堂“赏一赏”活动为蓝本,本课例梳理出了一条在借景抒情类诗词中可以参考使用的深度学习鉴赏路径,即“解读字词—赏析画面—体会情感”,在对诗词“物象—意象—意境—情感”的赏析感悟中,不断深挖诗人的内心世界,并与之共鸣。古诗词字数凝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厚读”,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愉悦身心,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