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其芬 上海市浦东新区进才实验小学
“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要求校内教育做“加法”,向课堂要效率,全面加强作业管理,如低年级学生不留书面家庭作业。笔者学校被选为上海市教委启动的“教考关系背景下学校作业体系建构与实施研究”项目试点学校,负责开展学校作业体系建构与实施工作、探索教考协同、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等问题。
为了落实这些政策,教师努力在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课堂内做“加法”,为了回家没有书面家庭作业,学生努力在学校做“加法”。尽管教师努力把控识字教学课堂的节奏,关注学生注意力的变化情况,但“课上静悄悄,学生忙着抄”“生字满堂灌,写字无意愿”的现象依然存在,低年级语文课识字效率低、生字回生率高等诸多困扰识字教学的问题依然存在。
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又有教师识字教学方法的因素。低年级学生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课堂专注度持久性不高,这会影响识字的速度和效率。教师虽然在课堂中投入大量时间进行识字教学,但由于种种因素,教师更多关注生字如何规范书写、生字抄写等问题,不能从“字源”上对生字进行解析,不能营造温暖的识字教学课堂,语文识字课堂中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反复识记或者死记硬背。对稚气未脱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这冷冰冰的语文识字教学课堂枯燥乏味,没有温度和活力,令他们苦恼、焦虑,久而久之,对识字、写字失去了兴趣,对语文课堂失去了热情。
鉴于此,构建温暖的语文识字教学课堂势在必行。那么,何谓温暖的语文识字教学课堂?笔者认为温暖的语文识字教学课堂,教师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有较高的综合素养,有“大语文观”的宏观教学理念,注重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尊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追溯“字源”,让汉字活起来,让学生从被动旁观走向主动自觉,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探索基于学科课程的综合化教学,注重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差异化教学和综合化作业设计,让学生热爱语文课堂,让语文识字教学课堂活起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语文识字教学的课堂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如何构建有温度的语文识字教学课堂?笔者从以下四个维度来阐述: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这份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来源。语文教师一定要热爱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树立全面素养观,不仅要有正确的理想信念、扎实的学识,还要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管理班级学生的能力,把握作业布置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自身接受的知识来源多样化,自身储备的知识量范围更广,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作为语文教师,还要树立“大语文观”的理念,这是当今时代的新要求,也是语文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所在,更是符合“双减”政策下教育发展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迫切需要。
教师要认真学习语文教学论原理,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前沿理论,不断更新自己的语文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着眼于语文书,还要把语文书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平台和出发点,构建素养型语文课程目标。此外,还要把工作和研究常态化,在教育科研中提升自身的教育感,这不仅是教学经验的提纯、教学智慧的融合,更是温暖教师最重要的外显特质。
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融会贯通,能让教师成为温暖的语文识字教学课堂的组织者。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在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课堂中,渗透“字源”识字的方法,考虑字的音、形、义三者相统一的教学,突出字形教学、加强字形分析,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汉字的特点。因为以汉字为主要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并对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有深刻的影响和辐射带动作用,汉字对人类文明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识字教学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字音,解析字形,探究字源,讲清构字规律,拓宽语文渠道,字源上讲清楚字的区别。让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习生字、运用生字,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多写几遍记住字形。例如,学习“既”和“即”这两个字时,从笔者先从字源着手,用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讲解这两个字相同的部分是“皀”,代表盛满食物的器具。不同在于右边的字形,“既”的右边“旡”,像人吃饱饭,转过身体正要离开的样子,表示“吃饱了”,因此“既”的本义为“吃完、吃过”,引申为“完成”。而“即”的右边是“卩”,是一个跪坐着的人形,面向饭食、准备吃饭。故“即”的本义表示开始或者即将开始。讲完后,让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在对方手心里写一写、猜一猜,无形中消融学生学习生字的困难,润物无声中掌握极易混淆的生字。
又如,在学习象形字“燕”时,笔者先出示了甲骨文的“燕”,一只向上飞翔的燕子的背面象形图,然后对照“燕”字作比较,“廿”代表燕子的头和嘴,中间的“口”代表燕子的身体,两侧的部分代表燕子的翅膀,“灬”则代表燕子的尾巴。实物与字形的匹配,图形和汉字结合,学生在看图、识图中了解了汉字的演变,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汉字。写字时脑海中浮现出实物,两相对比,汉字的正确率随之提高。学生逐渐在学习汉字中发现乐趣,品味汉字的魅力,继而发展到遇到新的字,学生会用积累的知识去分析字形,记住字形,逐渐学会自己独立识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知识的内涵和意蕴抽丝剥茧般展现在学生面前,让知识更完整、更通透地呈现。学生感知并碰触到所学知识的温度,就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学习的激情。
汉字承载了中华文化的意蕴之美,学生体悟到了汉字的魅力所在,自然就会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后,识字教学课堂自然而然地温暖起来,对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情感与认知的关系非常密切,积极健康的情感对认知具有促进作用,会让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会让学生学会思考、自主探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悟识字的温暖。
在日常识字教学课堂中,笔者秉承“学生为本”的理念,拓展教学的发展性和教育内涵,激发学生在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在合作中突破问题难点,在合作中找到答案。还要把老师点评、同学互评、自己评价等结合起来,及时鼓励。而对于问题的纠正,教师要先放权给学生,激发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实践,在实践中感悟识字教学的温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中,笔者时刻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二年级第八单元的语文学习园地中以“金、木、水、火、土”五个字为偏旁,拓展学习新字的练习。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自主思考偏旁代表的意义,然后分工选择一个偏旁,说出和此偏旁有关的生字,最后小组汇报交流。学生在探究和交流中明白了偏旁所表示的意思,扩大了词汇量。一位男生交流“钅”,他解释道:“‘钅’由金演变而来,大部分‘钅’旁的字跟金属以及有金属特性的物质有关,如铁、铜、针等。”话音刚落,一位女生举手质疑:“对错的‘错’也跟金属有关系吗?”这个问题让原本健谈的男生愣住了,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
求知的火苗不能浇灭,探索的脚步应该鼓励。于是,笔者先表扬了这位女生善于思考,敢于不懂就问,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学生的兴趣高涨,讨论的结果是:根据造字法,“错”跟金有关系。但是在他们的印象里错就是错误,那么这个“错”跟金就没有关系了。看着疑问不断的学生,笔者没有直接说出答案,而是搜出南京博物院的镇馆精品——错银铜牛灯的实物图片,粗略讲解错银、错金的工艺。讲完后,笔者又讲解了《说文解字》中对“错”的解释:错,“金涂也。”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镀金。学生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错”真的跟金属有关系。
这样的识字教学激发了学生自觉主动的探究精神,让识字教学课堂充满了语文的韵味和探究思辨的声音,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使识字教学更加温暖人心。温暖的教学必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学习效率的提高又会反作用于这种深度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学生不仅知道了博物馆承载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和灿烂辉煌的文明,提升了汉字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还认识到了汉字是最具特质、最具美学和最具生命力的文字。如此良性的互动发展,就是有温度的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知识的温度,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和思维能力,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
汉字是最具活力的文字,是全体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没有汉字,就没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歌颂汉字、推广和应用汉字,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汉字在当今时代大放异彩。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诚然是识字,但学习生字不能和课文割裂开来,认知生字之后,适量的迁移练习是对生字的巩固和内化过程,更是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抓手。
除了完成教材配套的语文练习部分和写字本等书面作业外,笔者积极探索识字教学的综合化作业设计,以学校的校本特色课程——课前二分钟演讲活动为抓手,布置汉字主题的系列演讲活动。鉴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语言表达条理性不足,短句居多,再加上刚入学,同学之间不熟悉,笔者把第一轮演讲的主题定为“我名字里有意思的字”。学生通过讲故事、字源识字等方式演讲,演讲按学号顺序进行,评价让学生错开学号进行,从声音、态度、表达三个方面来评价。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演讲和评价中得到锻炼。个性化的演讲内容,让学生之间有良性的互动,学生的识字有了更多的动力和乐趣。第二轮的演讲主题是“我最喜欢的汉字”,一年级的演讲都是围绕字展开。
另外,笔者还布置了“研究型长作业”——跟家长分享新学的生字。学生向家长讲明白了生字,何愁生字学习效果差?何愁生字回生率高?笔者设计了表格,记录每位学生回家后讲的字,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多讲几个,学习水平有待提高的少讲几个,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给每天坚持讲生字的、讲得好或讲得多的学生发放小奖品。每月总评一次,颁发“汉字分享小学士”“汉字分享小能手”和“汉字分享小达人”三类小奖状。这些荣誉称号照顾到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动起来。当然,笔者并没有只听学生的“一面之词”,还积极跟家长沟通联系,询问学生的汉字分享情况,家长的反馈也记录在表格里,作为班级奖励的辅助依据。家校合作,唤醒学生学习生字的内驱力,班级的奖励和家庭的温暖反馈让学生更乐于分享,更乐于学习,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
这样的语言实践和长作业设计,既锻炼了学生当众演讲的胆量,又培养了口语交际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研究型长作业的温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完成研究型长作业的过程中磨砺了坚持的意志,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力量,更加清晰地明白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知道了学会汉字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团火焰就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的指明灯,不断给施教者和受教者带来温暖。教育就应该拨亮火焰,照亮黑暗,带来温暖。教育本该是有温度的,教育者本该就是温暖的,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课堂本该就是向阳而生、暖意融融的。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因此,语文识字教学课堂要以汉字学习和运用为抓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的记忆中印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并传承下去,因为这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最直接、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让语文课堂向阳而生,坚定文化自信温暖前行”不是一句空话,这是所有小学语文教师应追求的教育实践,因为语文课堂本应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也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立德树人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