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及防范措施探究

2023-02-11 10:32:21管蓉黄磊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运动性体育训练教练

管蓉 黄磊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濮阳 457000)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在学校的全力推进,运动员体育素质能力的有效提升方式也备受关注。运动训练作为最有效的提升途径,受训者在训练的过程中,随着训练难度的不断增加,常见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以及规范的动作指引,而导致受训者运动损伤情况高频发生。此类情况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训练的深入开展,也影响运动员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针对运动损伤所引起的不良后果,教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应注重降低运动员在体育运动训练损伤率的发生,采取加强运动员规范动作的指引,合理安排运动训练,科学调整训练进度,从而增强运动员参与运动训练的积极度、信心度,全方位的素质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1、运动损伤的类型以及原因分析

1.1、突发性运动损伤

突发性运动损伤形成原因主要与受训者运动训练过程存在关系。如,足球运动员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膝关节以及踝关节,而体操运动员受伤部位则主要集中在腰、肩等。由运动员损伤部位可以看出,受训者为达到预定训练的效果,需要重复采用高强度的训练方式,受训者在此过程中容易存在关节、肌肉拉伤的风险,损伤概率也随之增高。在校园体育运动过程中,特别是热爱足球运动的男运动员,在没有规范指引的情况下无视损伤,所以出现这种损伤最为普遍。

1.2、陈旧性运动损伤

陈旧性运动损伤的形成是受训者存在原有损伤,且未采取有效应对的治疗方式或痊愈的情况下,依然采取高强度、高负荷的运动,造成受损程度加重,长期如此造成陈旧性问题。如,足球运动员脚踝等关节部位,就是陈旧性损伤经常出现的部位。其形成的原因就在于足球运动员因训练所需,长时间、大范围的训练要求,经常在旧伤未恢复时就投入训练,没有给予关节受损组织修养愈合期,会导致损伤部位脆弱,造成无法逆转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如,处于成长期的运动员,未能注意到损失修复的重要性,也采取与足球运动员同样的运动方式,就严重影响运动员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2、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的防范措施

2.1、预防训练

训练项目的不同,会导致运动员的不同损伤,而训练的不同方法,也能对不同损伤进行预防。在预防训练中,应该做到:为避免半月板的损伤,可以安排运动员将双手放在自己的胸前,用背去靠着墙,屈膝让膝关节和墙面垂直,做静蹲的动作。而运动员一次要能保持1-2min,一次要做3组,并每日保持1-2次。而在训练中,运动员双膝要避免超过脚尖,膝关节需要尽量地和墙面垂直;为避免髌骨劳损,可以安排运动员保持坐位,弯曲膝盖,完成直腿伸膝的动作,在达到最大的范围后,再缓慢地放回。运动员一组要做30次,每次大约10s,而在他们适应后,可以逐步将次数增加,或安排运动员再做负重式的练习。在训练中,若运动员的髌骨疼痛时,应该停止训练。

总而言之,在体育训练时,应该将损伤预防的关口前移,利用科学训练,使得运动员的损伤训练、体能训练结合起来,使其肌肉变得更为稳固,关节变得更为灵活,将训练质量提高,将其身体素质提高,将损伤顺利消灭在萌芽的状态中,避免运动员受到损伤。

2.2、做好准备及放松的活动

准备活动会对训练质量有着直接影响,也会影响损伤预防的效果。在每次的训练前,应该安排运动员将准备活动做好,而准备内容应该基于训练、比赛等内容去确定,不但要有一般活动,也要有专项型的准备活动。对运动员运动时有较大负担,容易损伤的部位,需要高度地重视。如,在机体没有较高的兴奋性,或温度较低等状况下,准备活动需要适当地延长时间。对运动员有伤的一些部位,应该谨慎地使其参与准备活动。一些项目会对后侧肌肉有较高要求,若运动员在练习前,没有将拉伸做好,便容易将肌肉拉伤。所以,在准备活动中,准备的量应该基于运动员状况、项目内容等确定。

一般来讲,在运动员没有较高的兴奋度,且身体素质会比较好,有较高运动水平等情况下,准备活动需要适当增加时间,且强度应该提高。反之,准备的强度、时间都要减少。此外,也要对痊愈部位、旧伤设计针对性的活动,避免运动员的再次受伤。在准备中,活动量也要避免过大,适合的标准是运动员身体微微发热和出汗即可。在结束准备后,应该尽快地组织正课的学习,避免准备和授课的时间间距过长,这会使得运动员身体发凉,而准备活动也会丧失意义。在最后,若运动员的运动间歇比较长,或需要更换项目时,则需要补做部分准备活动。而在运动员结束训练后,他们也要能好好放松,使其紧张肌肉能够适当休息,为其后续训练做好准备。

2.3、完善体育训练的场地硬件设施

有效规避高中体育训练之中的运动损伤问题,其最本质的训练发展革新角度就在于,完善运动队内体育训练场地的相关硬件设施方面。由于就当前大部分高中运动场地的观察来看,其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究其原因无外乎就在于应试教育相应观念的留存影响。即在传统训练观念中,无论是运动队还是教练,都会更多地将训练培训重点放在理论上,所给予体育训练本身的重视就相对较少。而在该基础上,运动队内的体育训练硬件设施配备,势必就会存在部分不足之处,所以在当前的体育训练开展过程中,最基础的问题就在于硬件设施不甚完善角度,而教练的训练革新重点自然也就要优先落于此处。而针对这一问题的有效革新,则需要教练加强自身与运动队之间的交流,进而将训练的全面展开要求,依次向学校提出,这样学校才能够切实依据体育训练所需,完善相应的训练设施配备,而相应的训练革新效益也将在其双方的有效交流之中得以解决。

例如,教练在进行投掷类别的体育训练时,就可以针对该类别所需要的基础安全场地等硬件设施告知给运动队,如,标枪、铅球等硬质危险物投掷所需的安全网、单独场地等等,之后再由运动队出面购置、备齐相应的硬件设施,这样基础角度的安全训练便能够得到保证。

2.4、及时更新与维护运动训练器材

要在体育训练的全面开展过程中,规避训练过程中出现的运动损伤,除了要从完善场地等基础硬件设施的要求这一角度出发外,及时地更新与维护训练中所需运动训练器材也相对重要,因为体育训练本身的开展同其他科目之间就存在不同,它相较于其他训练科目而言,会更依赖器材的相关辅助,所以一旦训练过程中所应用的器材出现了问题,运动损伤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而为切实达成及时有效地更新与维护体育运动训练器材这一发展规范,教练依旧需要从与运动队之间的交流角度出发,即教练可以通过自身对相应训练器具的了解,辅助学校制定出相应的维护检查标准,这样才有利于学校出面,构建出相应的检查与维护器具团队,进而达成相应的教育训练发展目的,从而规避运动员们在训练过程中所出现的运动损伤。此外,为进一步保证训练器具的有效更新,教练也要完善自身对不同体育运动器材的实时了解,并及时革新自身的训练观念与手段,这样才能够保证其本身拥有革新运动器材的意识,进而为相应的训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辅助。

例如,教练在进行跳高这一训练设计之初,就可以优先了解自身的训练目的,进而依据训练侧重,进行器材的有效保养,并将该保养理念告知运动队,用以建设相应的维护团队。而随着新课改等训练背景发展,单纯的训练手段难以达成高效训练目的时,教练也要及时转变自身训练观念,进而将其本身的训练目的为基准,提出相应的器材革新要求,这样新形式训练手段也将得到优质器材辅助,而这对其训练本身的安全性质也将起到一定的保障。

2.5、加强安全运动的相关理念教育

除硬件角度的训练革新与完善外,教练为进一步规避体育训练中会出现的运动损伤,还需从运动员们的思想观念角度出发,即在规范运动员个人技术技巧的同时,再传达给大家以安全运动的相关教育训练理念,这样运动员们才能够从保护自身的角度出发,以更为规范的方式完成相应学习,从而促使训练达到更为高效的训练开展目的。对此,教练首先要革新自身的训练观念,将训练的整体重点从提高运动员们的学习成绩、技巧的角度,转移到保证运动员安全为核心的方面。这样教练在进行训练训练时,所传达的相应内容侧重就会出现偏移,而在此基础上运动员们的学习观念也就能够得到相应的转变,这对其本身的安全学习认知培养而言,就能够起到相对积极的发展意义,而这对进一步规避高中体育训练中的运动损伤问题而言,也将起到相对积极的指导性作用。

2.6、合理地安排体育训练和训练内容

很多运动员在体育训练中出现运动性损伤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学体育教练对体育训练内容安全不合理的情况。很多大学体育教练会给运动员们安排大量的体育训练,当运动员们体力在运动训练中耗尽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出现运动性损伤的情况。甚至还有的大学教练给运动员安排超出运动员运动能力范围的运动训练内容,运动员们在尝试的过程中也非常容易出现运动性损伤。所以想要有效的预防运动性策略,要对大学体育训练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首先要合理地安排体育训练量,避免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出现体力透支的情况。这样运动员会非常容易出现肌肉拉伤之类的运动性损伤,让运动员过度的劳累还会降低运动员们参与运动训练的兴趣;其次就是在设计运动训练内容的时候,要充分地考虑运动员们的运动能力。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运动员们运动能力的训练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运动员因为没有掌握专业的运动技巧,出现的运动性损伤情况。不仅如此,在设计训练内容的时候还要充分地考虑运动员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运动场地因素以及天气因素等诸多面的影响因素,从而降低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出现运动性损伤的可能性。

2.7、培养运动员运动性损伤的意识

在运动员参与运动训练的过程中,要传递给运动员“健康第一”的运动训练理念,并且要引导运动员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从而在训练中培养运动员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运动员在开展运动训练之前,教练要带领运动员们做好准备活动,并要引导运动员运动之前主动进行准备热身活动的良好习惯。这样可以让运动员们的肌肉收缩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同时还能提升运动员的肢体协调能力;其次就是教练要加强对运动员的核心区训练,这样可以提升运动员们的对这一部分能力训练的重视程度。运动员在教练的带领下,会养成对核心区训练的良好习惯。这样就可以让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减少运动员身体肌群的负荷。这也是减少运动性损伤的有效的预防策略,教练要重视培养运动员这方面的锻炼习惯;最后就是,要重视对运动员静力性力量的训练。这不仅是预防运动性训练的有效策略,同时还是动态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训练内容部指的是,运动员在非疲惫状态下发展的动态力量,这样可以提升运动员的综合身体素质,从而有效地预防运动性损伤。对运动员这样的运动训练训练,可以让运动员日常训练中也更加重视对这方面的训练,提升自身对运动性损伤的预防意识。

2.8、消除运动员的心理障碍和加强医疗保障

很多运动员在体育训练中出现运动性损伤的情况,是因为运动员在学习新的运动技巧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所以比较容易出现运动性损伤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体育教练在教授运动员专业运动技巧的过程中,要对运动员进行详细的讲解。教练可以先在课堂上给运动员做大量的示范,并且分步骤给运动员讲解运动技巧中的要点。不仅如此教练还要将其中比较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这样才能让运动员熟练地掌握运动技巧的衔接方法,从而更安全地开展运动训练活动,减少运动性损伤情况的出现。同时大学学校还要加强相关的医疗保障工作,不仅要在运动员出现运动性损伤的时候及时地进行正确治疗,同时还要在后期积极地帮助运动员进行恢复。这样可以减少运动员出现因为运动性损伤治疗不彻底,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同时还能减少运动员在后续运动训练中,因为康复不彻底继而出现新的运动性损伤。

2.9、规范训练方式,有效指引计划

运动训练应该是一种具有健康指导性的训练,在有效规范指引情况下,运动能为身体带来极大的益处。若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因对训练所需的认知不足的时候,单独进行高难度动作,在使用器材辅助不规范,或者训练过程中不规范的动作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通常都会导致突发性损伤的出现。例如,突发性损伤出现的另一种诱因,热身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教练在运动员运动训练前,应该让运动员进行有效的热身运动,这有助于身体各项技能的舒展,并为接下来的运动训练做好进行基础性训练。针对以上出现的认知不足、不规范等情况,教练在进行运动训练时,首先,应正确指引运动员进行有效的热身运动,认真教授运动员运动器材的正确规范使用;其次,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对于运动员的运动动作进行指引,如,落地、提速等动作,都能很好地避免损伤情况的发展。科学合理的训练过程让运动员学会保护好自身身体,有利于降低运动员损伤的风险,更有利于训练效果的提升。

3、运动损伤的恢复策略

3.1、运动恢复

运动恢复法主要是对训练者进行康复训练。当训练者发生运动损伤时,利用康复训练可以维持其正常的心脑血管功能,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出现不良变化。从恢复原理来看,运动恢复法是通过锻炼和运动来改变肌原蛋白当前含量,使肌肉的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对血清睾酮作出优化和调整,帮助运动损伤部位快速、有效地恢复。一般来说,针对不同的运动损伤应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强度。若训练者出现急性肌肉拉伤,那么应对其进行小强度的康复训练,帮助运动损伤部位逐渐恢复。

3.2、物理恢复

运动损伤物理恢复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安全性与实用性,是一种有效的、快速的损伤恢复方式。在各种物理恢复治疗方法中,效果最显著的方法是冷疗法。作为使用频率最多的运动损伤物理恢复法之一,冷疗法能够快速降低局部皮肤当前的温度,收缩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有效控制出血量,降低中枢神经的敏感程度,从而起到缓解疼痛、止血和消炎等功效。使用冷疗法后,应适当包扎运动损伤处,将受伤的肢体抬高,避免该受伤部位二次出血。现阶段,冷疗法、热疗法都是医学领域的物理疗法。一般情况下,应将冷疗法用于运动损伤恢复,但是部分情况下适合采用热疗法,比如,修复运动损伤部位的组织采用红外线照射法,帮助训练者从运动损伤中恢复过来。

3.3、按摩恢复

体育训练过程中,如发生运动损伤,训练者可通过按摩法来治疗和恢复,该方法对人体没有副作用,能够加快运动损伤组织的恢复速度。我国很早以前便有借助按摩法对疾病进行治疗的先例。要想正确使用按摩恢复法,必须对身体生理结构有系统的了解,熟悉不同穴位。按摩恢复法对于治疗软组织损伤具有显著的疗效,损伤部位恢复速度较快。整体来看,该恢复方法具有可行性和便利性,适合各个群体学习和使用。按摩恢复法具有一定的方法要求和手法要求,只有按摩到位才能够帮助损伤部分尽快恢复。

4、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参训者身体素质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在体育运动训练中也会出现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问题。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加强预防措施,最大程度地避免运动损伤问题是体育运动训练中一项重点内容。这就要求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培养参训者人身安全意识,合理制定体育运动训练目标,要做好运动训练前的准备工作,也要创新方式方法,加大医疗服务能力,为参训者构建一个全面保护体系。

猜你喜欢
运动性体育训练教练
Coach,Where Are You?教练,你在哪儿?
体育训练教学中的平衡发展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8:06
营养健康与体育训练结合的思考
犀利的机器人教练
贪玩教练
青少年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体育风尚(2018年10期)2018-01-28 22:53:45
加油
前卫文学(2016年3期)2016-07-01 09:55:12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的机理及营养防治
冰雪运动(2016年6期)2016-05-17 03:37:09
冬季项目运动性损伤防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