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航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湖南 张家界 427000)
乡村兴则国家兴。截止到2021年末,全国人口为14126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49835万人,聚焦乡村问题仍是持久性的研究。我国对农村农业农民高度重视,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颁布《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十四五”规划中,要求加快推进体育旅游服务业,配合《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及乡村振兴战略,为体育旅游开发提供依据,促进乡村振兴与体育旅游的深度融合。
武陵山片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地处湘、鄂、渝、黔四省边界交汇,是多民族聚集地,有土家族、苗族、白族、回族、侗族等32个少数民族。该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沉淀十分丰厚,其形态多样,特色浓郁,覆盖面广,据不完全统计,片区内传统体育项目达百余项,能够为游客及旅游业发展提供诸多珍贵资源。游戏类体育项目,有拔龙船、傩戏、搓麻线、跑泽田、赛马、耍狮子、打麻由等;健身类体育项目,有舞龙舞狮、秋千、花灯、咚咚喹、苗鼓舞、跳皮筋、拔河等;娱乐类体育项目,有“上刀山”与“下火海”、摆手舞、人拉人拔河、打飞棒、跳花棚等;竞技类体育项目,有斗牛、踩高跷、荡秋千、摔跤、打抛俩等。群众参与性强的有赶年场、四月八、七月七、赶秋等项目。
武陵山片区聚集诸多少数民族,会举办多样化节日活动,多是在赶集日(墟场赛事)或传统节日开展(节会赛事)。众多民族赛事是传统文化之一,以歌舞及体育赛事为主,土家族有社巴节,侗族有摔跤节、花炮节,苗族有赶秋节、四月八、百狮会等,白族有赶歌节、耍海会、火把节等。这些节日中,人们会开展抢花炮、立杆灯、舞龙灯、耍狮子、斗牛、打花鼓、行歌坐月、歌舞表演等体育赛事,已经成为武陵山体育旅游重要资源。根据该地区地貌特征可以开展一些现代体育项目,如,山地自行车、户外运动、极限运动、攀岩、露营、马拉松等赛事,把民族传统项目和现代项目融合开发。
武陵山片区拥有相应传统体育表演人员与教练员,主要是部分体育项目老幼男女十分喜爱,均可成为相应表演人员。例如,湘西州苗族地区,人员从小受到环境熏陶,无论男女老少,均能为游客一展歌喉,唱上一首苗歌,大庸的硬气功、上刀山、下火海、都在代代相传。还有其他民族乡村,可利用传统体育文化及特有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合理利用地方人才资源,做好人才培养与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片区内高校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地方人才培养力度。
(1)缺少生产要素。
人才、资金、技术作为体育旅游开发的关键生产要素,也是武陵山片区开发体育旅游面临的重点难题。武陵山片区缺少资源因素较多,主要是地方民族产业自身缺乏积累能力,加上原有经济基础不足,后发展起点较低,旅游也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能力低于先发展地区。并且,地区受限于财政收入、人均收入影响,人均收入不足,储蓄水平较低,难以为体育旅游发展提供支持。并且,武陵山区是后发展地区,开发体育旅游配套软硬件环境、资金能力较弱,使得体育旅游环境吸引力小于优先发展地区。
(2)“示范效应”影响。
体育旅游早发展地区积累诸多成功模式与经验,对落后区域发展体育旅游具有示范效应,却由于机遇与环境的变化,模式与经验难以适用于武陵山片区每个地方的体育旅游发展。但是,武陵山片区受到“示范效应”影响,通常会亦步亦趋模仿早发展地区模式,走上了缺乏创新、“继续落后”的路途,对地方体育旅游开发造成制约。例如,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和东部地区雷同,欠缺创新与特色;仅注重开发旅游资源,忽视环境保护,以上问题亟需解决。
(1)促进经济发展。
农村产业以往多是农业为主,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根据早发展地区的体育旅游开发,依托武陵山片区地方旅游资源,开展招商引资、旅游推广活动,有效改善农民产业发展理念,看到成功案例,能够自觉自主的为体育资源开发提供支持,带动农民增收。并且,乡村体育旅游门槛要求较低,能够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政府及部门支持,开发民族体育资源,积极开展丰富的体育演出、赛事、网络宣传等,吸引游客前来,打出游览采摘、民族体育的特色品牌,可提高地区知名度,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促进乡村振兴健康发展。
(2)加快城乡建设。
生产力不断发展下,乡村与城市的资源及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局面,建设城乡一体化。城市居民体育旅游时,会产生消费行为,大量资金将流入武陵山片区,促进经济发展,缩短城乡经济差异。并且,体育旅游还会产生住宿、交通等需求,推动各部门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城乡居民的沟通交流,破除文化思想壁垒。例如,武陵山片区发展体育旅游,依托民族体育开展体育赛事与表演活动,农民吃上“旅游饭”,为地方发展增添活力,可缩小城乡思想文化、基础设施等差距。
(3)增强体育意识。
体育旅游集身体锻炼、文化交流、休闲娱乐为一体,按照早发展地区模式,发展地方旅游产业,可提高游客与居民体育意识,推进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的体育,树立人民体育意识。并且,武陵山片区开展户外体育赛事、民族趣味活动等吸引游客参与,为宣传民俗体育提供了机会,为地方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1)市场为导向。
武陵山片区体育资源开发中,不仅要关注自身现有资源,也要了解市场需求,立足于市场调查、分析上提高资源开发率,明确游客想要什么,不影响地方民族体育传承、生态环境情况下,满足游客需求,提高旅游项目竞争力。
(2)凸显民族特色。
武陵山片区资源丰富,作为独一且特色的旅游资源,不是一天形成,具有不可再造性。为此,武陵山片区体育旅游中,应结合张家界武陵源源头,以民族资源为基础,红色旅游资源为特色共同开发,以游客喜闻乐见模式,体现传统民族体育,让游客能够体会到白族、土家族、苗族、回族的体育魅力与民俗风情,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历程,体验重走长征路的艰辛,开发民族特色及红色文化浓厚的体育项目。
(3)可持续发展。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永恒原则。武陵山片区自然环境优美,必须落实可持续原则,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提高地方民众思想认知,保证从校园到乡村、从政府到农民、从老人到小孩,均树立可持续意识。同时,对武陵山游客也要宣传可持续理念,由旅游部门制定政策,对游客行为进行约束。
(4)系统整合开发。
在“十三五”旅游规划中,提出以武陵山生态文化区为旅游特色功能区进行发展,根据地区发展良好乡村为重点,加大旅游设施建设力度,配合周围旅游景区,构建武陵“旅游圈”,配合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旅游圈的建设,构成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合力。
(1)打造多样化项目。
武陵山片区为各民族聚居地,旅游项目为提高自身竞争力,避免出现吸引力不足、同质化严重情况,则需要根据现有机遇与优势,打造特色体育活动,吸引游客,丰富活动内容。一是武陵山片区自然资源丰富,可依托地方山水资源,组织户外活动。游客来到武陵山片区后,可为其提供乘坐观光车,或是自行车等工具游览旅游景点,体验户外体育,围绕景点开展野餐露营、休闲垂钓、爬山徒步的活动,游山玩水时锻炼身体;二是发挥民族体育优势,不仅在民族节日开展体育活动,也可开展游客参与的体育项目,切身体会地方体育文化。例如,土家族观赏性体育项目有舞龙灯、拔龙船、跳丧鼓、秋千等,参与性活动有赶仗、摆手舞、跑泽田、踢毽子等。通过特色项目与区域自然景观联合开发,能够提高武陵山片区旅游知名度,为该地区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2)延伸体育产业链。
伴随我国中产阶层崛起与老龄化问题加重,人们不断加强对养老、养生、健康需求,康养旅游成为新风口,兼具康养与度假休闲的旅游项目,会成为未来旅游广受追捧的时常。武陵山片区拥有优质温泉,成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尽管以来温泉康养获得一定社会与经济效益,产业链却仍未完善。所以,武陵山片区可打造体育特色活动上,完善温泉康养项目,开发“温泉+美食”、“温泉+景区”、“温泉+生态”、“温泉+科技”的模式,为居民带来更多收入的同时,也能拉动周围地区发展。
(3)加大宣传力度。
武陵山片区体育旅游应采取新型传播模式,创新营销方式,加大景区宣传力度。此过程中,可通过与同程旅行、携程旅行、飞猪旅行等线上APP合作,拓宽游客购票途径。近几年,快手、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用户数量不断增加,也可进行合作,宣传旅游项目,拓展游客群体。此外,还可与地方体育俱乐部、旅游部门合作,举办自行车、赛龙舟、户外运动、极限运动等赛事,设计“旅游+赛事”模式,构成政府主导、俱乐部参与、媒体宣传的营销模式。如,张家界天门山的翼装飞行、汽车拉力赛等赛事推广就是成功的典范。
(1)保护自然环境。
武陵山片区体育旅游是自然与人的相互博弈,人们利用自然资源获利,却不能过度开发,以免破坏自然平衡,遭遇反噬。因此,武陵山片区居民及地方部门应当增强保护环境意识,健全管理制度,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的同时,保护地方生态环境。特别是居民赖以生存的自然,需贯彻发展理念,认真检查各景区情况,做好动态监测与管理工作,制止破坏自然行为。武陵山片区需统筹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在保护、尊重自然中提高居民幸福感与获得感,将体育旅游与自然资源相统一。
(2)强化人文建设。
武陵山片区体育旅游开发不仅涉及自然环境,还涉及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社会精神与物质条件总和,受到经济、自然社会规律制约。武陵山片区开发体育资源时,应强化人文建设,塑造新形象,一方面需维护地方卫生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却由于居民缺乏环保意识,游客素质差异等因素,仍需改善环境卫生。为此,片区可成立整治卫生环境小组,确定卫生责任区与工作职责,曝光破坏环境行为,形成人人环保氛围,增强居民及游客环保意识。还可招聘乡村保洁员,分区划界分工到人,可以促进就业和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想吸引更多资本进驻,促进乡村振兴必须把产业发展作为基础,大力改善营商环境。解放当地老百姓思想,将招商引资与营商环境作为重点,认真落实政府各项政策,做好行政审批工作,为投资者提供维权渠道,打造法制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并且,整治乡村社会风气,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宣传社会核心价值观,制定奖励及惩罚措施,对活动乱收费、乱开放、无组织等行为严惩,表现良好的企业与商家予以奖励,改善旅游市场环境。
(3)保护历史遗迹。
在武陵山片区中,各民族历史文化遗迹均有所保留,需挖掘地方文化遗迹,与特色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体育活动、温泉特色等融合,发展民族体育为主,历史文化与温泉康养为辅的旅游产业,使得体育旅游与保护遗迹有效衔接。同时,还要加强宣传历史文化知识,将保护历史遗迹纳入民约村规,提高游客与居民保护历史意识,改善地方人文环境。
(1)增加体育设施。
武陵山片区需由地方政府牵头,采取多种筹集资金途径,结合地方民族体育特色,加大体育器材、体育场地的设施建设力度。例如,政府可与体育公司合作,宣传体育产品,组织体育赛事,以获得更多投资,用于购置和更新体育设施器材。现阶段,民族体育多依赖地方特色自然景观资源,却也不能忽视现代体育活动的开展,需加大投入,使得游客、村民均能获得相应体育锻炼。此过程中,加强体育设施的维护与管理,体育设备种类、数量较少,缺少管理维护,居民与游客将缺少器材可用,增加运动损伤风险。为此,地方村委会可成立体育设施管理小组,定期维护体育设备,强化宣传,确保设施性能完好,使用安全。
(2)调整设施布局。
武陵山片区个别地方体育器材较为全面,分布却十分分散,部分体育器材利用率不高,需合理规划体育设施与场地,将体育设施建设在游客、居民日常聚会休闲地方,或是专门设置运动场地,提高居民与游客锻炼积极性,增加设施利用率。
(3)打造智慧旅游。
在人们生活生产中,现代科技愈发重要,以科技为引,可形成集观光、体育、展示一体的体育旅游产业,推动武陵山片区旅游业的发展。“互联网+”时代,以大数据驱动建设智慧服务,打造“智慧旅游”,不仅可为游客提供新的体验,也能加快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此过程中,以街道、镇为主体,积极与地方旅游局、科技公司合作协调,建立体育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为体育旅游提供线路、产品、资源等服务,结合游客需求,合理推荐餐饮、交通、体育项目等。乡镇、区政府也要帮助武陵山片区建立体育旅游管理平台,把握各景区游客投诉、运营情况,满足游客线上服务需求,提高体育旅游便利性和游客满意度。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人才作为体育旅游开发的重点,武陵山片区存在青年人才外流、结构失衡、储备不足的情况,缺乏高质量人才,难以发挥人才效能,必须多梯度、多层次引进人才,建设爱体育、懂旅游的人才队伍。首先,建立引进人才制度,以政府引进人才政策为依托,优先引进旅游业及人力资源专家,以专业角度编制人才方案,并根据市场研究、专家引领,吸引大型企业投资,实现高素质人才回流,为体育旅游开发提供中坚人才力量。还能借助大型企业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改善用工环境;其次,政府积极与高校协作,培育体育专业、旅游专业、环境资源、建筑规划等人才。并聘请专家、教师培养地方人才,提高从业者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地方输入更多人才;最后,制定人才可持续培养计划,落实建设人才梯队方案,对于层次不同的人才,开展针对性素质、技能培训,构建专业等级认证制度,人员获得不同认证,则予以相应奖励,以此留住人才。还要多重视地方人才培养,提供优先录取、免费培训等政策,为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提供人才支持。
武陵山片区发展体育旅游,能够调整地方产业结构,特别是民族地区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丰富,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必须挖掘、开发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以促进乡村振兴健康发展。为此,武陵山片区应当结合实际,遵循旅游开发原则,通过推动体旅融合、合理开发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人才结构的方式,盘活该地区民族旅游资源,实现该地区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从而提高武陵山片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升人民幸福生活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