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华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 包头 014010)
城镇化,也被称为“城市化”、“都市化”,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内涵就是“以人为本,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在城镇化中,农村人口要逐渐向城镇进行转移,生活方式也要从乡村型向城镇型进行转变,实现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经济、人口、社会都会发生历史性变化。西方的“城镇化”为我国提供了经验,结合本国国情,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概念。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要在工业化的基础上,推动城市的现代化以及城乡一体化,在此期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此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突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 “可持续发展”的新特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人文城市的建设”,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对城市的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地方特色的发展也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今天的城镇化进程是社会发展历史的必然,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正确处理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发展与外界环境变化的矛盾,使传统体育在保留精髓的同时向现代化迈进。
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同时具有传承性、历史性、民族性、区域性。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映射出中国文化的部分内涵,反映了一个民族在地理环境、生活方式、传统习惯等。民族传统体育在提高民族体质、改善民族素质方面的影响深远,几千年的传承也可以看出它们受到各个民族的喜爱。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出让农村向现代化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传承和保护是社会转型当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今,教育和人才的竞争是世界各国的竞争焦点,体育是教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健康中国的提出,体育必然肩负着更大的历史使命。为了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高校纷纷将其纳入到高校的体育课程当中,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结合,是在符合中国国情的情况下产生的,并且也只有在中国才能进行。目前多数高校把民族传统体育纳入高校体育教学之中,与现代体育内容有机结合,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提高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已经较为普遍,比如,太极拳、武术、舞龙等。对陕西一些城镇化地区的高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对体育学院的学生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较多,但是对于普通学生仅有两项可以进行选择,开设内容较为单一。相较与西部地区,南方高校开设的课设相对更加广泛和多样,比如,除武术外,广东多所高校还把毽球列为体育课程的内容,并建立有多种高水平民族传统体育队,举办多种民族传统赛事。在江浙地区,武术和太极拳在高校中开展的较为普及,散打和木兰拳也有相应的开展,浙江省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都是以武术为主要教学内容,通常设置以初级长拳、初级剑为主要的教学项目,但是很多内容丰富有趣的项目并没有被列入到教学当中。虽然高校都设有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但是大都是武术、太极等,总体来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较少与当地特色相结合,没有形成特色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主要还存在几点问题,首先,各高校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力度并不大,虽然有相应的活动、比赛开展,但是相比于现代体育,占比仍然是非常少的;其次,学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了解和认识仍较少,学习的态度也并不高涨,这与学校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在课程的开设中,也缺少一定的创新性,不能吸引学生广泛参与。此外,不可忽视的是许多教师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可能并没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存在现学现教的情况,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术和理论掌握不扎实,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
在古代,人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狩猎、战争、繁衍等活动,强健的体魄成为生存发展的基础,相应的对于身体素质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多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在农耕之余的闲暇时间创造出来的,旨在庆祝丰收、祭祀神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且多数以娱乐为主,满足人们对于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具有较强的趣味性。随着时代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和积累,儒家文化渗透其中,仁义、礼信、中庸等为核心精神,相较西方国家,我们更加注重人与人、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和谐统一。民族传统体育发芽、成长于中华传统文化这块土地,因此也具有中华文化的精神气息,这在太极、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中都可以明显感受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追求身心合一、讲究形神兼备,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提倡健康、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充分利用我国的文化特色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提高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体育锻炼为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诸多好处,而和一般的体育运动相比,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加丰富多彩,比如,龙舟、太极拳、八段锦、民族舞等,民族舞不仅可以塑造优美的身体姿态,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意识。民族舞的种类众多、形式多样,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审美特点等都能在其中有所体现,并且舞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张力,在整体的运动当中,可以将舞者的特色服饰与肢体动作结合到一起,使观看者身临其境,感受到别样的意境之美。因此,若能将民族传统体育与学生的体育课程相结合,既为学生的教学提供了多样性,是很好的美学教育,也使教师在教授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学校在开设此类课程的同时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和特色,推动新时代学校的体美建设。
城镇化发展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社会变迁,是历史行进当中的必然趋势。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也要求是一个过程,必须有序地继承和发展,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也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工程,其“抢救、挖掘、整理、传承和创新、推广与应用”是有步骤地展开实施的,是随社会进步发展逐渐进行完善和发展的过程。高校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克服种种困难,不仅关系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还与学生的学习、就业等有关,如果短时间地盲目整理和推广,将出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昙花一现”,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是广大人民在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主体是人,其作用是发展人,其目的也是促进人的社会化。新型城镇化新在从以往片面追求扩大城市规模、空间转换到要以提升城市文化、服务等为中心。“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为不断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的需要,体现其健身、娱乐价值和社会交往等价值。然而,民族传统体育确实受到了主流体育的排挤,一些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正在慢慢消失,难以进入课堂。少数民族的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到的也是现代体育,属于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却缺少了继承人,其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也就更不为人所知。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离不开“人”,也只有在主体“人”的掌握下,才能不断地得到传承、创新、发展、推广与应用。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将城乡之间的差距缩小,信息传播的媒介更加多样,人们更容易接触到新鲜事物,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不断渗入,外来体育文化的发展使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受到较大冲击。纵观各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便不难发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课设项目较少、形式较为单一,并且师资匮乏,西方体育文化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冲击不容忽视。
高校在社会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应当充分利用这份影响力担负起弘扬与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责任,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把现代体育与民族体育有机结合,在群众当中广泛开展适合普通大众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掘整理和研究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大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宣传和教育力度。可以利用高校优势,将多种富有趣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整合,进行在校园内开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其中乐趣,了解背后故事。这样有利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发展和完善,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及普及,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有较大差异,民族传统体育更是富有各民族的鲜明特色,其背后蕴藏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对于文化的传承也十分重要。不同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大不相同,各高校应根据当地条件选择性开展,与此同时还需要结合学生们的身心发展,高难度和高危险性的项目并不适合在学生当中广泛开展。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需要考虑师资、当地特色、风土人情等实际情况,创设出符合高校自身发展和建设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吸引更多高校师生投入到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和参与当中来。
教师队伍在高校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传授知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兼顾着对中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任务。要想促使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兴旺,必须加大对师资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投入,吸引更多优秀教师的加入。在思想方面,高校应当积极引进人才,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并且对校内的场地设施进行完善,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大胆尝试聘用校外民族传统体育队伍中的老师进入高校辅助任教;其次,还要从技术层面、理论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将民族传统体育与科研研究方法相结合,探究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机制,培养出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的民族传统体育老师。同时还可以经常请教对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技巧熟悉的当地人进入高校给学生们传授知识和技术,让民族传统体育的气息渗入到高校当中。
高校师生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比起中小学和社区更高,并且高校内的资源更加丰富,能够接触到学术界的前沿领域。中小学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为主,而社区教育的资源就更加匮乏,高校的师资力量雄厚,更加有责任和义务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传承和发展。在理论方面,高校需要充分利用资源,对当地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梳理和整合,了解其背后的历史价值,让其重新焕发出生机。同时,在高校中逐渐建立起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促使多种民族传统体育相互融合。民族传统体育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也应该积极开展,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参与到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中来,了解文化、了解历史,激发民族自信心。
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服务城镇社区,但是高校和社会之间的连接并不紧密,这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广泛发展。高校和城镇化社区之间沟通桥梁的建立迫在眉睫,实现了两者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常态化交流,将更加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城镇社区,进入形成良好的发展模式。比如,高校可以利用开展体育比赛或文化活动的机会,邀请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队伍加入。在城镇社区可以定期开始类似活动,吸引人们的关注,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这样既会带来民族传统体育热,既有利于普及民族传统文化,也有助于高校和城镇社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思考。
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文化部门应当承担起宣传和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和内涵进行挖掘,吸引社会对其的关注和资金投入,不断落实对传统体育的保护措施。同时可以为高校和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组织牵桥搭线,三方协同展开工作,将民族传统体育打造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形成独特的文化标签。
民族传统体育有许多是具有高难度的,对于普通学生、普通大众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在不改变传统体育的大框架下进行改革和创新,降低难度的同时增加趣味性,使其成为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促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中得到开展和推广,将其融入到学校的课堂当中。一些学校和地区会定期举行少数民族运动会,这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高了新的契机,参加运动会的同时也是与各少数民族同胞联系感情的良好机会。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进行改进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适应人民的需求,合适的改变正是一种创新,使民族传统体育在竞技、教育、娱乐等各方面的价值得以体现。
高校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高校的资源丰富,在继承、发展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方面有着诸多的优势,更应承担起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处于新型城镇化地区的高校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新时代下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对应的新模式。积极开发和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将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教学相融合,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更多的现代化元素以适应城镇化的发展,进行特色性的教学课程改革,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本文仅是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探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新型城镇化地区的高校中的开展对策,希望能为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以及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