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业笑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山东 青岛 266041)
2008年IBM主办了“全球智慧城市”理事会,在美国推广“智慧城市”的概念。在智慧城市时代的发展过程中,科技产业也在不断进步。信息创新革命正在发生新一轮变革,人类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受智慧城市的影响。[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拥堵已成为城市病的主要特征。因此,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建设地铁城市交通系统是解决大城市发展的有效途径。地铁公共空间大多不突出其独特性,地铁站内的广告也以灯箱效果呈现。因此,如何提高地铁公共空间的艺术性,让停留时间短的乘客能感受到地铁站的视觉美感,是目前地铁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
智慧城市主要依靠通信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智能响应人们的各种活动和需求。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不仅在于智能化,更在于广泛的内容,如软硬件系统建设的全面互通、合作的深度。智慧城市建设还包括交通、金融、旅游、教育、医疗、电子政务、环保等方面,许多先进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值得借鉴。
全世界都意识到交通问题的严重性,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其中轨道交通是重中之重,可以有效控制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英国首都伦敦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地铁的城市,大都会地铁站始终保留150多年前的空间框架,无需过多装饰即可满足其功能需求。巴黎地铁的建筑空间,从结构到设计都可以体现优雅与浪漫的结合。
每个地铁站的室内空间都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德国柏林地铁内部空间秉承严谨有趣的氛围,工业设计风格,采用创新的建筑技术和先进的材料,关注地铁空间的特点,在空间表达上尽可能地展现文化底蕴。在中国,北京地铁率先建成,地铁站注重文化传承,强调历史传承,并用雕塑、壁画等表达方式诉说文化传承。北京的站台与当地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如雍和宫站,整个车站的柱子都是由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楼梯扶手,与地铁站外的雍和宫相连,让乘客感受文化气息地铁站的车站氛围。
2.1.1 地域性
地铁空间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通道地铁空间环境,对周边地区文化特征的反映和表现非常注重。公共艺术设计的创作是为了烘托地域环境的主题氛围,创作的主题往往与周围环境的主题相一致,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
2.1.2 表达技术的多样性
与传统艺术相比,地铁公共艺术的表现方式更加多元化,艺术表现的材料和手法可以与室内外装饰材料和技术充分结合。此外,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如绘画、装饰、雕塑、数字、民间、景观、构图等。在设置方面,既可以用纯粹的艺术陈列,如艺术墙、艺术雕塑等美化环境,又可以与建筑相结合。随着未来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形式。例如,由中国美术设计研究院主办的杭州地铁公共艺术作品,以“一站一故事”的创作理念,挖掘现场不同地方的精神,形成公共艺术不同材质、不同材质、不同形式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杭州城市精神的多彩文化。
2.2.1 标志设计与地铁功能的协调
从科学的角度来实现地铁系统功能的完善,营造环境氛围、设计视觉符号、设计公共艺术是协调一致的。地铁车站引导标志系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功能设施,它是乘客在地铁空间中确定自身位置和行动方向的重要指标,在引导乘客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视觉标志和引导标志混淆,警戒线的设置不能保证安全,障碍装置不利于人员分流,视觉符号和地铁标志的设计要求不能完全适应要求。
2.2.2 商业广告过度占用公共艺术空间
地铁作为一种便捷、开放、可操作性强的现代交通设施,决定了其空间环境的整体装修属于公共艺术设计的性质。目前,中国的城市地铁注重乘客的交通功能,而不太注重公共艺术展览的设计,包括环境艺术氛围的营造。地铁公共空间包括出入口、车站候车厅、内外班车等艺术形式不够丰富,内容单调,缺乏中国特色城市的文化历史特色。这种糟糕的广告表现形式严重导致地铁公共艺术表达的落后,因此,地铁空间缺乏公共艺术展示空间和环境氛围,区域之间缺乏协调,存在一定程度的视觉浪费和视觉污染。过分关注商业广告带来的收益将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一些公益广告的传播,这种现象在中国地铁建设过程中非常普遍。
交互性是艺术设计的一个概念。在艺术、设计、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信息学等艺术技术的帮助下,在艺术展示的过程中实现了人与物之间的交互性。在现代艺术设计的交互性中,人们经常通过现代技术来探索艺术的抽象、时代与创新,以展示艺术的活力。
对于地铁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交互性最重要的是要实现艺术品与人群的交互,包括情感、视觉、信息等交互体验。现代艺术设计的互动中,打破了原有传统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以往,基于娱乐性的艺术设计缺乏对观众情感刺激和感官体验的唤醒,如今交互设计涵盖更多元化的交互体验,包括视觉与听觉、触觉、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体验,从而营造人与城市的对话氛围。地铁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载体,在满足了交通出行的基础上,还要从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交互性角度为乘客提供更好的体验。
地铁空间根据地下空间的特点大致可分为单个空间、生活空间和功能空间。由于每个空间在功能定位、位置和建筑结构等因素上的差异,应该采用不同的公共艺术形式和载体,许多具体的所有公共艺术空间都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和特点。
3.1.1 通道式空间公共空间交互性设计介入
地铁通道空间主要包括地铁站的出入口、换乘通道、楼梯区以及地铁轨道空间。乘客在通道空间中快速或缓慢地移动,完成在空间之间的过渡,此时,乘客的空间体验是最直接、最完整的。例如,在移动速度相对较慢的走廊空间中,由于车站大厅墙壁的空间位置较大且没有强制通行要求,乘客在此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停留欣赏、观看,因此,在此处植入人机交互性公共艺术作品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常见的交互方式是通过相机捕捉和图像输出与乘客进行交互,每次乘客做不同的动作时,灯光与屏幕都会显示相应的结果。在地铁站出入口、换乘通道、自动扶梯等快速移动的通道空间中,由于强制性的通道和安全要求,不允许乘客长时间停留,不得安装交互性公共艺术。
3.1.2 功能空间的公共艺术交互性设计介入
功能空间主要是指地铁车站入口、通风口以及风亭等区域。在这些空间当中设置具有交互性的公共艺术地标,更好地发挥标识的作用,可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视觉地标节点。
3.2.1 交通功能
地铁公共艺术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空间、建筑空间和景观空间的公共艺术形式,是轨道交通的一个重要空间。地铁空间是交通空间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安全性、流通性和合理性是重要特点。
在地铁或换乘站的出入口安装交互式新媒体艺术品,易发生交通延误、拥堵和踩踏。在平台地板的侧面和顶部安装有高亮度或大图像转换的艺术品,会干扰驾驶员的观察线,对乘客的安全造成隐患。在平台地板上安装空气动力学艺术装置会造成噪音,导致乘客对周围环境的误解。地铁公共空间交互性设计应用的不当,会造成交通功能的种种问题,会对该空间中的人与物体造成无形的干扰。因此,地铁公共空间交互性设计应该首先解决低效率、不透明和不确定性的问题,而不是安装花哨的艺术品。[1]
3.2.2 交互性媒介功能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交互性媒介具有强大的功能,并与传统模式不同。传统公共艺术模式的构成是一个将信息从单一来源向单一目标受众传递的简单过程。交互式公共艺术是一种双向信息,是一种从信息来源到目标受众和信息来源的循环来回模式。如今,社交网站,搜索引擎、手机等已经成为信息媒体的重要来源,推动公众与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人和事物进行交互。
将交互性设计融入到地铁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当中,最早的表达形式是交互广告。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利用乘客的智能手机与广告牌二维码之间进行简单的交互,就实现了商业信息的单向传输。然而,这种形式的交互广告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全信息交互设计,只是融合了品牌设计、公共艺术和交互设计,将平面空间的转移扩展到三维的双向维度,实现了公共艺术与视觉传播设计的融合。地铁生活空间的艺术设计属于乘客的等候区域,此处交互的时间长。因此,全息艺术设计可以通过墙壁和屋顶等区域的装饰表面来集成。
艺术并不是纯粹抽象化的,它可以表达情感、整合人们的思想,也可以表达生动的形象。地域文化是基于特定空间中特定群体的行为或思维,与该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有直接关系。将地域文化融入地铁公共空间的交互性艺术设计当中,是以具有丰富地域文化的艺术形式作为交互设计的载体,表达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社会理念和价值追求,比如,雕塑、绘画、文物、历史古迹、音乐、民俗等形式。[3]
传统的公共艺术设计倾向于将人们的思维定格在单一的时空模式中,而公共空间交互性艺术设计的优势则可以超越这一固定模式。地铁空间以其独特的封闭线性空间形式连接多个平台、人与物,成为空间叙事主题选择和时空互动情感体验的独特场所。
法国艺术家让-弗朗索瓦创作的《两个月亮》,位于札幌站南广场的地下入口。在她的图形作品中表达了运动,这是对人们的记忆意象和现实意象的共鸣。这个案例通过交互的公共艺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交互媒体叙述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作品,让乘客在短途旅程中也可以体验到丰富的时间、空间感。[2]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情感交流来分享经验。公共空间交互性艺术设计的技术手段更加多样化,融合图案、音乐、故事和声音等元素,给场景中的人物赋予了故事色彩,设计融入了故事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数字技术与显示器相结合时,观众所呈现的场景就会更加真实,他们所能体验到的场景也会更加丰富,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地铁空间作为一个满足交通服务的公共空间,也是一个展示整个城市文化的“地下展厅”,信息时代使得人们对公共交通空间从功能性到视觉感官的审美需求不断提高。地铁空间艺术设计的交互性,不仅是可以调整地铁封闭空间的氛围,也是传播城市文化特征的“宣传者”,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与地铁室内空间相结合这是人与环境交流的一种新方式。在信息时代,真实和虚拟的融合已不可避免,后地铁的内部空间被认为是一个全面的“信息空间”,公共艺术的交互性的应用是创建一个新的地铁空间的信息时代的发展,也足以充分发挥其科技力量提供一个更人性化的平台。
地铁空间艺术设计的交互性是技术发展和媒体传播机制不断改进的结果,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智能,结合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学科,需要多个领域的合作,要将这个想法融入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该事物没有出现很长时间,其被创造出来的时代也许不是最佳的使用时代,希望未来能充分掌握现有资源,积极探索未来地铁空间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