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明,鲁伟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土化现状及未来发展探索
李世明,鲁伟
(苏州百年职业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1908年的美国,在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不断发展。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直接植入我国高校,造成了“弊病丛生”“水土不服”等问题。结合中国高校实际,提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土化”实践要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涯建构入手,通过把握大学生的成人成才规律,完成大学生的生涯建构能力的培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大学生的胸怀。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论体系;本土化
2007年12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教学要求”明确指出,“要求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1]。多年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
我国引入西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有三十余年。但由于国情、校情、学情的不同,在面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个全新领域时,我国高校因没有自主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体系,只能采取“拿来主义”,完全“照抄照搬”,从而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理论创新停滞不前、教育教学研究落后、实践方法照抄照搬、课程思政彰显不足、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材建设明显滞后等。
本土化不是狭隘的地域观念,更不是族群的对立,而是放眼国际,展望未来。“本土化”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学术运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后影响美国以外的其他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本土化”是指将某一个事物转换成符合本地特定要求的过程,是让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具有自己的特色,与本国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传统有很高的契合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用国外的方法得出与国外同样的结论,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3]。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土化就是把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同中国国情、社情、校情、学情相结合,吸收他们理论与实践的先进内涵,用中国理论话语体系建构中国化的“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用更有质量的本土化生涯教育,助力大学生练好内功,合理定位,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文献研究显示,2003年,南开大学聂婷[4]发表《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与开发策略的本土化研究》一文,这是国内最早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本土化的文献。截至2022年5月31日,中国知网上共有36篇题目含有“职业生涯规划本土化”字样的文献(模糊搜索)。在剔除不符合本课题研究要求的论文后,剩余的相关论文只有25篇。通过文献研究发现,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土化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①理论创新停滞不前。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职业开发与管理教研室,“以建立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本土化的职业生涯理论”[5]。尽管宋慧敏[6]、贾慧[7]、刘献文[8]、王晓菊[9]等学者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土化问题提出了相关见解,可这些观点大多是在西方理论基础上的“修修补补”,没能结合我国国情、高校实际、学生所需。这些对策都没有涉及本土化研究的核心理念层面,只是找到了“病症”,开了“药方”,但没有做到“药到病除”。目前,我国高校对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本土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仍然不够,鲜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创新性理论。
②教育教学研究落后。西方职业生涯教育理念大多强调个人的职业意识、个人的自由,缺乏社会属性。尽管王征[10]、茶娜[11]、宋慧敏[12]等学者提出了应从教学理念方法、内容、目标、效果、团队等方面实现本土化,可这些内容都是“泛泛而谈”,缺乏有效的措施。当前,高校普遍对学生自我以及外部工作世界,复杂社会环境、多元文化环境,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规律、成长成才规律、职业发展规律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2]。
③实践方法照抄照搬。西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于依赖心理学意义上的职业测评、自我探索、能力探析等。尽管学者姜进[13]提出了“开发本土化的测评工具”,学者王晓菊[9]提出了“要避免过度依赖西方操作技术”,但当前我国的高校生涯辅导中所使用的测评工具大部分是直接翻译的西方职业测评工具,如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MBTI职业性格测试。
④课程思政彰显不足。尽管学者周红[14]早在2012年就提出了要“深度挖掘职业生涯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脱离的现象,自说自话,没有形成一体化的育人体系,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贴合不紧,职业生涯教育的价值观尤其是职业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发挥不足等。
⑤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学者郑帅[15]提出“高等学校需要培养专业职业规划辅导教师”,学者吴成国[16]指出“大学生生涯辅导师资不仅来源杂,而且数量不足”。然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所读的专业庞杂不统一,教龄较短,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只是简单参加一些短期培训就仓促“上阵”,甚至一些教师还没有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
⑥教材建设明显滞后。学者刘勇[17]指出,“目前的教材基本上是舶来品”;学者吴成国[16]指出,“介绍本土化生涯发展理论、测评体系的教材几乎没有”。笔者在浙江新华书店网站共检索到库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为105种。其中,随机抽取20本教材进行研究,发现这些教材的理论内容大同小异,理论层面基本上都是谈论职业生涯规划的概述、内容和步骤,目标的定位、方法等,实践层面的测量量表为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迈克尔−布里格斯心理类型指标等。
职业生涯规划本质上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涯建构,通过把握大学生的成人成才规律,完成大学生生涯规划能力的培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大学生的胸怀。
1. 确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学科属性
现阶段,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中国高校主要作为公共课的形式,已经实施了数十年。但是,学科建设却仍然没有突破,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依旧薄弱,究其根源就在于学科属性没有落实、学科建设没有到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是在有限中体现无限,在教学中将“教书”和“育人”结合成完整的“教育”的全过程,从学生需求和立德树人初心出发,让职业生涯教育坚实落地。大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步增强内生动力,实现自我引导能力的提升。从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来看,应当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科属性归属于马克思主义公共课的范畴,将课程建设纳入“大思政课”建设体系。
2. 规范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隶属部门
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主力军为学生工作者,其主要成员是辅导员,但辅导员流动性太大,工作任务重,业务水平提高较慢。同时,这门课程的隶属关系也很复杂,有的学校由学工处负责组织教学,有的学校由负责招生、就业的相关部门负责组织教学,有的学校由基础部(通识教育部)组织教学,有的学校在创新创业学院组织教学,还有的学校在二级学院(如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组织教学等,这就造成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划定范围不清晰、人员的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如果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科属性定位于马克思主义公共课的范畴,那么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隶属关系就应该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学院中;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职称评定应为“思想政治教育”系列。相对于其他职能部门而言,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二级教学部门,教学、科研能力都比较强,对教师的教育管理系统规范,将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教育管理归于马克思主义学院,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升育人效果。
3. 构建结构化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18]。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实施的重中之重。实事求是地讲,无论是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文献研究中,还是现实的实践中,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均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因此,构建结构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需要“走出去、请进来、校企混编、专兼结合”,充分发挥教学名师、技能大师、学术技术带头人、企业工程师、优秀校友的引领作用。高校通过组织集体备课、探讨课程标准、理解诠释教学内容、专题培训等活动,让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师深刻理解我们的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要在制度层面给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良好的保障,解决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的后顾之忧。
编写教材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普通高校教材管理办法》(教材〔2019〕3号)指出,高校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19]。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层面,教材都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正确价值导向,做到科学、严谨、认真对待[20]。
1. 与国情实际相结合,体现指导思想的“本土化”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更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本依据与学生领会科学理论的重要依托。有什么样的教材,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年轻一代,就会有什么样的国家和未来[21],要高标准严要求,用敬畏之心编写教材,以精品教材启智增慧,培根铸魂[22]。编写的原则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编写的内容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心理和认知界域,在做到理论严谨、内容充实、表达准确的同时,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实质,通过添加链接、资料、案例、数据、图表等,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2. 与高校实际相结合,体现办学方向的“本土化”
办学方向的“本土化”,就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是“要旗帜鲜明擦亮教材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底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坚决守住价值观防线”[20]。从“教学要求”印发到现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修订“教学要求”内容势在必行。“教学要求”应当适应形势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遵循,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目标来设计培育标准、策划编写内容、谋划实践路径。同时,一定要契合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加强学生职业认同感,弘扬爱岗敬业精神,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各类人才。
3. 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体现生涯指导的“本土化”
2022年6月1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示了拟新增加的18个新职业[2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从1999年5月正式颁布到2015年修订共增加了12批新职业;从2015年到现在共增加了4批新职业。面对急剧发生的职业流变,大学生们的职业选择呈现多元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解决学生生存好、学习好、发展好的重要举措。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一部分,其意义在于为学生筑起一座领航的灯塔,引领学生在反复摸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航路。本土化的生涯指导能够教育学生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脚踏实地以实践与恒心“破局”,减少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增强专业学习的“吻合性”,降低“离职率”。在价值观教育中引导学生自觉将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国家的发展、家乡的建设相连接。
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本土化教学内容需要中西方整合,整合的办法是中西融合,充分利用新媒体,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通过不断创新、创造解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土化问题,始终根植于中国大地办教育。
1. 厘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
本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涯建构”[2]为本质内涵,抓好“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人的成长成才规律”[2]为基本方略,做好“学涯规划”,让学生度过美好的大学时光;以“人的生涯建构能力培育”[2]为教学目标,做好“职业规划”,解决就业本领恐慌;以“人的品德与能力”[2]为核心抓手,做好“人生规划”,成为“大写的人”;以“人的优秀文化习得”[2]为教育宗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各高校要根据课程的教学学时,结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思政建设,抓住课程思政的特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有能力、有担当的接班人。
2. 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就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托项目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理论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要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为出发点,以大数据可视技术为依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模式,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无缝对接。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布置职业起航小调查、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创业项目调研报告等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个人的职业趋向,为未来职业的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各高校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生涯活动周(月)、生涯“嘉年华”等活动,为每位大学生构筑有关生涯发展的基础认知,激发青春奋斗的生机与动能。
3. 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教学的优势
当前网络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普遍应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教育教学水平必须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工作,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课教育的教师千万不能固步自封、思想僵化,要根据信息化教学趋势,以及国家大力推行在线课程的契机,探索建立线上微课教育资源库,引进线上超星学习通的名家讲堂,结合线下教学、线下指导,实现师生互动由“延时互动”向“即时互动”转变,把沉闷单调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达到翻转课堂效果。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703号(社会管理类117号)提案答复的函[EB/OL]. (2021−10−18) [2022−10−18]. http://www. 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xueshengsi/202205/t20220511_626569.html.
[2] 方伟. 构建中国特色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理论体系探析[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7): 10−18.
[3]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19.
[4] 聂婷. 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与开发策略的本土化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 91−93.
[5] 木子. 人民大学职业开发与管理教研室成立重在建立本土化职业生涯理论[J]. 职业, 2010(4): 57.
[6] 宋惠敏.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本土化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29(18): 6−8.
[7] 贾慧. 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本土化探索[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15): 13−14.
[8] 刘献文, 李少芬.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土化研究[J]. 辽宁教育研究, 2007(5): 93−96.
[9] 王晓菊, 黎小华. 三峡库区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本土化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 考试周刊, 2011(40): 181−182.
[10] 王征, 郑亚宁, 丁艳峰. 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本土化教学实践研究——以舟山新区涉海类专业为例[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30(4): 93−97.
[11] 茶娜. 我国普通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本土化研究[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4(6): 58−61.
[12] 宋惠敏. 河北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本土化实证调查[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9, 9(3): 106−109.
[13] 姜进, 俞婷.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土化路径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31(10): 140−142.
[14] 周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整合性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30(3): 111−112.
[15] 郑帅.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本土化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6): 7−9.
[16] 吴成国, 谢华. 我国高校生涯辅导的本土化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07(26): 107−109.
[17] 刘勇. 大学生生涯辅导本土化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8(9): 33−34.
[18] 新华网. 总书记眼中的“人民教师”[EB/OL]. (2021−09−11) [2023−02−21]. https://baijiahao.baidu.com/ s?id=1710535311720209776&wfr=spider&for=pc.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 (2020−01−07) [2022−10−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moe_ 714/202001/t20200107_414578.html?eqid=cf09afab000244d900000002648c8a28.
[20] 李鹤. 教材建设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正确价值导向[N].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2−08−23(2).
[21] 薛二勇, 李健. 教材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政策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 2022(7): 16−22,42.
[22] 红星新闻.“您好,明天”: 人民日报评“人教版数学教材配图争议”: 教材里有真理有家国,也有灵魂塑造[EB/OL]. (2022−05−26) [2022−10−18]. 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733932420090467215&wfr=spider&for=pc.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对拟发布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信息进行公示的公告[EB/OL]. (2022−06−14) [2022−08−01]. http://www. mohrss.gov.cn/xxgk2020/fdzdgknr/jcgk/zqyj/202206/t20220614_453523.html.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exploration of localization of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LI Shiming, LU Wei
(Suzhou Centennial Vocational College, Suzhou 215000, China)
Career planning origin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08 and has been widely circulated and developed in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Kingdom, Canada, and Japan. The direct integration of Western career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nto Chinese universities has resulted in a plethora of problems and a lack of adaptation to local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localization of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should start with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areer construc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By grasping the laws of college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career construction ability can be completed, an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an be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eer planning; curriculum theoretical system; localization
2022−09−29;
2023−01−20
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本土化研究”(21SZB-026)
李世明,男,江苏泰州人,苏州百年职业学院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外合作办学、民办高职教育;鲁伟,男,黑龙江泰来人,苏州百年职业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联系邮箱:lwoffice019@163.com
G647
A
1674-893X(2023)06−0119−05
[编辑:陈一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