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双燕
(金昌市第九小学,甘肃 金昌 737100)
当前教育主张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德育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一环,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因素。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时,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德育的特点,积极设计多样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实现自身新发展的必经之路。
改变传统过分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大难点。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其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而德育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德育,符合数学学科改革目标。
新课标中提及“以教学为中心”,这句话应该理解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要渠道,德智体美劳都要通过课堂教学落实。由此可见,课堂是一切教育开展的源头,在课堂中开展德育,能让课堂教学更加全面,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从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展开分析,要求课堂教育中必须融入德育。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是将全面、持续培养学生作为出发点。因此,数学课堂的构建要充分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从生活经验出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并抽象为数学模型。这样一来,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有效锻炼自身思维能力,助力价值观的提升。此外,数学本身的逻辑性和生活性,也有利于德育的开展。
五育并举理念中,德育占据首要位置,且对智育、美育、体育等的开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师在数学课程改革中,应树立“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入手,积极培养其爱国品质和科学素养。
1.重视培养爱国品质
爱国品质是新时代青少年必备的优秀品质。传统数学教学单纯传授学生知识,忽视了爱国品质的培养,无法突出数学学科的德育效果。对此,教师在课堂中应以德育为先,积极挖掘教材中包含爱国意识的素材,以案例教学、问题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品质。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建模,找到植树问题的规律,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首先,教师先围绕“植树”创设情境,展示植树节实践活动中留下的照片,并与学生展开讨论:“绿色环保,从我做起。植树造林是建设绿色家园的重要举措,在植树节那天,学校全员出动参与植树活动,植树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蕴含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今天就来研究一下吧!”借助情境展开沟通,点明植树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展示出任务:同学们在全长为10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米栽种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学生多直接列式为:100÷5 =20 棵。教师继续追问“如何理解题目中的‘一边’‘两端都要栽’等词”,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式表示,梳理解题规律。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引导学生联系植树问题,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知识与当前所学内容类似,并采取建立模型的方式,找出数量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教师引入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植树问题,强调植树对国家环境的积极影响,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使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怀。
2.强化学生科学品质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而科学品质是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的必备品质。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教学中的几何部分知识,运用数形结合的理念,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知识,从而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意识,让学生习惯用科学视角分析数学、看待世界。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三)”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物体的方法,教师应利用数形结合的理念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盲人摸象”的故事,在借助寓言渗透德育的同时,也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角度对观察结果的影响。其次,教师为学生发放正方体积木,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从正面看到的图形”,要求学生用手中的积木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发现存在多种摆法。同时,学生使用的积木数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有的学生用4 块积木摆出了相应图形,有的学生却用7 块积木摆出了相应图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认为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无法分辨后面的图形,导致拼摆中使用积木数量不确定。最后,教师再展示“从其他方向看到的图形”,要求学生结合三视图重新摆出相应组合体,学生则发现只有一种摆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观察物体时,应从正面、上面、侧面展开多维度观察,这样才能确定物体的结构,若只从一个角度展开观察,则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能掌握科学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以强化后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助力学生形成热爱科学的优良品质。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寓教于乐的方式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更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设计趣味横生的课堂环节,也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的主观情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搭配分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互动中大胆猜测,在实践中小心验证。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到动手实践的乐趣,还能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为例,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教师应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实现学习目标。首先,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将其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内成员自愿推举,选出一名小组长,为后续趣味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为学生布置趣味任务,准备硬纸板、纸片、剪刀等工具,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同时,要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参与动手实践,避免出现浑水摸鱼的情况。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但不能过多干预其思路,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教师邀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探究成果,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边、角、面入手,看哪个小组得出的规律最多。教师再选择学生制作的立体图形进行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可以在良性竞争的氛围中,通过合作学习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结构和特点,还能在制作道具中体验实践的快乐,有助于动手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
审美能力是新课标背景下新的教学要求,在常规教育基础上增添了美学特色,而美学本质是感性教育。在德育视角下借助数学课堂开展审美教育,能助力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共同进步。以往的教育模式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远高于对文化的重视,但在常规认知中,认为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形成,间接弱化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其实,只有在理性思考中加入感性认识,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审美教育是实践德育的重要方式。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利用多种图形面积公式求“组合图形面积”时,应合理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同时理性思考,达到学科改革的目的。首先,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七巧板”展开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多种图形拼成自己喜欢的图案,在学生拼凑的过程中,顺势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观察他人设计的图案,分析其中的特点,完成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能助力学生产生感性认知。其次,教师选择学生拼成的图案作为素材,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全班学生分析这一图案可能是由哪些图形拼凑而成的,某学生用不同图形拼出了一个大写英文字母A,其他同学通过观察认为是由一个大梯形、一个小梯形和一个三角形拼凑而成。在这一环节,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巩固和启发。最后,教师为组合图形中的各部分赋值,如大梯形上底为2cm,下底为10cm,高为12cm;三角形底为3cm,高为4cm;小梯形上底为4cm,下底为6cm,高为4cm,要求学生结合对图案的理解,利用所掌握的平面图形公式列式求解。学生在分析中认识到组合图形“A”的面积,应是“大梯形面积-小梯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学生在审美教育环境中,不仅可以掌握知识,还能领略图案之美,助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所谓“唯物主义启蒙教育”,指的是从学生视角出发,以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生活实践教育,旨在引导学生主动走进生活、走进自然,用双眼发现生活中的知识,从而激发热爱生活的态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生活案例为素材,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切实培养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形成客观的生活态度。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位置”教学为例,教材借助学校环境创设情境,引入“数对”的概念,内容较为抽象,教师应融入德育元素设计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校园中的标志性建筑分别在什么方向,如图书馆在教室的东面,体育馆在教室的西面,大门在教学楼的南面等。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还原校园风景,引导学生复习旧知的同时为引入新知做好铺垫。其次,教师展示学校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上学路上会看到哪些建筑,并利用软件调整出网格图,覆盖在学校示意图之上,要求学生用数对表示建筑的位置,如学校的南门用数对表示是(0,3),教学楼用数对表示是(4,1),图书馆用数对表示是(5,3)等。借助直观的图片,利用图形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行”“列”的意义。最后,教师以“爱护校园,珍惜家园”为主题设计德育活动,引导学生从客观角度分析应如何爱护学校环境,如教师提出问题:“还有5 分钟就要上课了,小明此时刚刚进入校门,从校门到班级要8 分钟,如果正常走小路上课会迟到,若是横穿草坪则不会迟到,小明应该怎样做?”学生结合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正常走小路去上课,迟到的话则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踩草坪是一种不文明行为”,还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最重要,为了避免上课迟到,踩草坪的行为情有可原”。教师则要从德育视角分析学生的讨论内容,以培养其唯物主义思想。
总的来说,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树立“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课程改革时充分考虑德育因素。在实际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德育、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从理论、实践两个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如此,学生才能在良好的课堂情境中强化自身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