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红波
(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了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的目标和途径,成为当前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的重要指导纲领。如何将立德树人思想融入课程教学中,体现出学科的育人功能和推进信息科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下一步教学实践改革的重要方向。信息科技课程主要是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及探究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旨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数字素养,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有些教师对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要求、课程内容、技术应用等不够明确,只能按照教师对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的经验确定目标,有些仍按“三维目标”确定,有些只按新的“信息素养”确定,影响了正确教学目标的达成。如,在设计“智慧校园——物联网认知”这一主题时,往往关注某个细节,教学目标既设定了传感器的原理,又设定了程序设计,还有物联网硬件的应用,最后项目成果展示,每节课还要加上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等。其实这个主题如果按上述目标来教学,可能一学期只讲这一个部分,而按照课标的要求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以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为主体,以序号的形式列出明确的目标即可,不需要把每课时都细分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等,应在具体的实践中融入素养目标。没有明确的目标,主题选择和任务设计自然不合理,教学重难点更无法准确确定。如果师生对于课程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学科定位也会不清晰,这对本学科课程教学来说也十分不利。
新课标要求教学主题选择要贴近生活,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当前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教学中,讲技术还是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主题设定更像是为讲技术服务,或是技术要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服务,而忽略了学科自身的价值和定位。主题的选择应是我们生活实践中真实的需求,是为解决今天遇到的确定的问题和未来解决不确定的问题服务的。主题的设定要真正落实课标要求,进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图形化编程“循环”这部分时,教师可以学生熟知的游戏进行导入,共同研究程序如何实现相关功能,绘制流程图,完善必要的程序编码,交流展示学习成果等,最后拓展到学生日常考试的试题分析上。这样能真正落实从“生活”到“实践”的要求,既可以良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也可以落实相适应的信息社会责任目标。
伴随着教学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当前的教学方式逐渐由传统的教育模式向智能化教学模式转变。智能化教学模式可以更好辅助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灵活自主的操作空间。然而,当前部分小学教师仍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学生则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获取外部信息的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教师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已经很难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适应当前小学教学改革的要求,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综合素养提升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信息科技课程是小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和掌握基本信息技术的重要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教师要想上好信息科技课程,就必须了解和尊重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特点,以学生的生活知识为背景进行教学设计,确定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课程的知识学习、操作能力训练和社会生活实践等过程,将具有学科特色的德育内容融入学生数字化素养和良好品格的培养工作中,坚定地回答“教育何为、学科当为”的教育目标,凸显信息科技课程的学科价值和立德树人价值。
义务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生活和创造生活。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运用无处不在。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爬梳和整理现实生活中有关信息科技的案例,将其合理运用在小学生信息科技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思考。在授课前,教师需要明白学生已经对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有普遍的操作认知,尽管还未形成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和素养,但是已经可以熟练掌握,因此对于科技知识运用的讲解需要引导向系统知识层面转变。当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教师要客观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从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学科知识的导入,从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信息科技的具体运用,开发学生的科技思维能力和学生动手创造能力。
立德树人的本质在于思想价值引导,教师在课前设计、课中教学和课后反思等不同阶段,要时刻围绕课程立德树人的中心,遵循价值培养这一主线展开教学,通过任务明确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科技观和社会责任感。在这一导向目标指导下,教师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分享个人的信息科技经验,同时也在小组中养成批判性思维,坚持正确的信息价值导向,从而实现课程教学育人的目标。
教师是课堂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热情会给课堂教学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深入研究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然后通过贴近生活、学习实践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推进课程教学的实施。就课前导入内容而言,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求知热点和生活时事,做好导入的选材和设计工作。好的课前导入,就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学生的求知心门。如,教师在讲解宣传展示设计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年,我们都经历了什么?我们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建设的预期目标;这一年我们与病毒抗战,实现了抗疫的伟大胜利;这一年,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步。这一切的成果和胜利,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这些“英雄”的奋斗,因此,本章节以“致敬英雄”为主题制作宣传电子板报,大家可以自由选材。教师的课前导入要有艺术感,并且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信息科技学习和表达过程中有信息点,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这样情景化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能增加学生情感表达的素材。
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体现在课堂的课前设计中,还体现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在课堂上一些随机提出的问题,同样值得教师反思和研究,学生在课堂中最真实的表现,也可以考验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最让教师头疼的问题就是课堂纪律。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每次到机房都带着“玩电脑”的心态,那么课堂纪律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并且会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规范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内容。如在“设计环保宣传单”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以下任务:懒羊羊的家遭到了破坏,家里所有的树木都没有了,懒羊羊来寻求大家的帮助。以懒羊羊的角色来承载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都渴望化身为“绿色小能手”帮助懒羊羊重建家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图文混排功能,帮助懒羊羊重建绿色家园。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很好把控课堂教学纪律,同时能通过知识技能教学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和热爱家园的意识。
新课标中提出,要通过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在案例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理论和技能,实现小学生信息科技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在线平台设计实践性项目,引导学生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在问题解决中,从而营造信息科技教学的良好氛围。如,在讲解“电子标签:物联网中的‘身份证’”这一章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电子身份证标签产生的背景、电子证件的制作过程和电子标签的应用特点,通过生活化的场景帮助学生了解电子标签的应用价值。这种项目化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本中有关电子标签的制作技术,同时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最终使学生产生科学技术改变生活的思想认识。通过实践化教学,教师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验证,从而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的信息科技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最终实现了课程立德树人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
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德育融入。微课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数字化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围绕一两个知识要点制作完成。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有关信息科技的普遍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从而不断建构学生的信息科学知识结构。微课的内容相对集中,时长一般在10 分钟,这意味着学生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内进行知识学习,能给予学生学习的灵活性,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如在“画星星”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教学重点确定图形化编程的教学方式,以思维方式的研究为主进行流程图的设计,课上没有太多时间帮助所有人解决技术问题,这里教师就可以将必要的基本操作做成微课,学生在完成任务遇到技术问题时能反复观看,免去不必要的询问,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前中国教育正向素质教育深度发展,更加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道德品质培养工作。立德树人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强调不同学科都要进行德育渗透,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小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和养成良好信息素养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的知识扩展和品德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充分把握课程教学目标,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应用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最终实现课程育人价值和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