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庆鹏,王宗杰,于若卉,高 春,褚俊链
1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 沧州 061001; 2 沧县医院,河北 沧县 061000;
真菌性耳道炎主要是由真菌感染所致的一种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和女性发病比例相似[1]。据报道,每年约2万人死于真菌性耳道炎相关并发症,死亡率逐年增高[2]。真菌性耳道炎致病原因主要是机体抵抗力下降、用不洁物挖耳、长期全身用抗菌素或耳内滴用抗菌素。治疗不彻底易致反复发作,对患者造成较大痛苦[3]。真菌性耳道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耳内发痒、流水、听力减退、耳道肿胀伴有疼痛等,治疗主要以抗菌、保持耳道干燥为主[4]。近年来,外耳道灌洗护理在治疗外耳道炎症方面取得了成效。中药灌洗近年来也被用于真菌性耳道炎的治疗[5]。国内学者应用中药灌洗鼻腔治疗真菌性鼻窦炎以及耳道灌洗治疗真菌性耳道炎效果良好[6-7],故本研究借鉴既往经验,应用中药外耳道灌洗护理治疗真菌性耳道炎,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的真菌性耳道炎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5~62岁,平均(37.24±3.75)岁;病程1~3年,平均(2.16±0.62)年。观察组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24~58岁,平均(36.88±4.04)岁;病程1.5~3.5年,平均(2.33±0.56)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1)年龄20~65岁;2)参照《实用耳鼻喉科学》[8]诊断标准。临床症状:耳痒、耳堵、听力下降、耳鸣、耳痛、耳漏症状中1个或多个。耳内镜检查:可见外耳道壁有块状或毛絮状物附着,颜色可灰色、褐色、黄色、白色,偶见黄白糊状物或脓液。外耳道内镜所见物真菌涂片阳性。3)精神状态良好并且具备良好沟通交流能力。4)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1)合并鼓膜穿孔者;2)外耳道湿疹;3)无法耐受研究药物治疗者;4)妊娠期、哺乳期女性;5)对所用中药过敏者。
1.4 干预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耳道清理联合滴耳液耳浴方式:患者取半侧坐位,保持耳部朝上,在耳内镜引导下,使用助吸引器吸出耳道内分泌物,清理耳道,然后采用预热到37 ℃的硼酸冰片滴耳液经耳内窥镜注入耳中,多次负压冲洗。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药灌洗液进行外耳道负压灌洗。药物组成:苦参30 g,艾叶10 g,苍术15 g,白鲜皮20 g,蛇床子20 g、防风15 g,均采购于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药房,以上药材加水煮沸后过滤渣滓取汁,再加入冰片,制成灌洗制剂。
两组均治疗2个月。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疗效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外耳道清洁,外耳道皮肤无红肿及糜烂,耳内镜下外耳道内无异常分泌物,真菌涂片镜检阴性;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外耳道皮肤仍有轻微充血或者糜烂,耳内镜下外耳道内无异常分泌物,真菌涂片镜检阴性;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仅轻微改善,耳内镜下外耳道内有异常分泌物,真菌涂片镜检阳性。
1.5.2 血清炎症因子 抽取两组患者早晨空腹血5 mL,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IL-6水平。
1.5.3 真菌菌群变化情况 耳内镜下采集患耳或症状较典型、菌斑分泌物较多的耳道。将样本存放于1.5 mL无酶离心管中-40 ℃保存,利用RT-PCR技术提取、检测DNA。
1.5.4 不良反应 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眩晕、鼓膜穿孔、外耳道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 26.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1和IL-6水平降低,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pg/m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pg/mL
?
2.3 真菌菌群变化治疗后两组患者耳道分泌物中曲霉属和白色念珠菌序列数均下降,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真菌菌群变化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真菌菌群变化比较(±s)
?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中药灌洗具备安全性,不存在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既往研究指出,外耳道处于偏酸性环境但由于与外界相通,可能会出现进水或者局部外用药物导致的耳道pH值改变[10],偏酸性环境被破坏后引起真菌滋生,导致疾病;此外,研究还发现,经常挖耳等不良生活习惯可导致外耳道局部损伤引起炎症[11],外耳道分泌物堆积及刺激使真菌得以滋生及繁殖[12];全身性慢性炎症以及免疫低下性疾病等均可为真菌滋生提供环境,导致真菌性耳道炎的发生和复发[13]。因此,积极寻找能有效根治外耳道真菌感染的治疗手段尤为重要。
本研究显示,中药外耳道灌洗干预真菌性耳道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且较对照组能减少真菌菌群数量,不良反应少。这与既往研究结论一致[14]。中医学中真菌性耳道炎的外因多以痰、湿、热等病理因素多见[15];内因多为脏腑功能失调,肺脾虚寒,不能抵御外邪,反复外部感染,肺脾亏虚不能祛邪外出,痰湿热瘀等邪毒滞留所致[16]。故遵循“益气温阳,解毒利湿”原则,灌洗液中加入苦参、艾叶、苍术等中药化浊通窍、补气温阳扶正并解毒利湿,能有效抑制局部致病菌群[7],减轻机体内致病菌导致的炎症反应[17],促进耳道组织恢复并减少复发;苦参与艾叶合用温经活血、清热解毒、消痈散疖,辅以苍术增强除湿散寒之功[18];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苦参能稳定细胞膜,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红细胞溶血,从而发挥抗炎作用[19];艾叶有效成分艾叶油可抑制巨噬细胞中促炎介质NO生成,是天然的抗炎物质[20];此外,中药外耳道灌洗主要借助耳内窥镜,可在灌洗过程中清晰观察患者外耳道包括耳内的病理情况,能准确定位于耳道内残留脓性分泌物和脱落上皮组织[21],故能在精准灌洗及有效缓解症状的同时减少对鼓膜等耳内组织造成的损伤,另外灌洗液中药物成分直达病灶发挥抗菌、抗炎、抗过敏、止痒功效,缓解症状及提高疗效[21]。另外中药外耳道灌洗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少。
综上所述,针对真菌性耳道炎患者采用中药外耳道灌洗护理治疗疗效良好,可降低体内炎症因子和真菌菌群数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