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马•格什、比诺伊•卡姆普帕克
新加坡《海峡时报》2月8日文章,原题:白宫必须管控好反华狂热,稳定与北京的关系美国媒体近乎每天不间断地疯狂报道中国的“间谍气球”。这一事件引发许多问题,不仅关乎美中关系,还有涉及美国内部动态,进而导致最棘手的问题:两国能否避免走向战争?
五角大楼说,气球并没有对商业航空、军事资产或地面人员构成风险。但无论如何,它仍被夸大为危险。
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分析家指出,历史上大国都曾相互监视。196。年一架美国间谍飞机在苏联上空被击落。昆西研究所研究员杰克•沃纳表示,将这种所有大国都有的寻常行为说成是只有敌人才有的险恶行径,“评论家们大肆宣扬对方邪恶,政客们鼓动对抗,这些片面攻击被用来煽动(美国)民众的民族主义。”他警告说:“华盛顿对中国气球的反应失控,有可能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散布对一个可控威胁的恐慌,将加速与中国的破坏性对抗,从而令曾经的寻常事情变成重大危险。”
管控好美国国内政治的波涛汹涌,同时保持对华关系的稳定,就落在总统拜登身上。康奈尔大学的格伦•阿尔特舒勒教授说:“美中双方都认识到,避免小规模甚至大规模冲突符合各自利益。两国的双边关系本来就冷淡,目前的冷淡不会持续很久,毕竟双方都愿意沟通。”
史汀生屯心研究员罗伯特•曼宁说,美国的反华狂热令人担忧。相比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这个气球事件不算什么,我们却对它如此狂热。但中国不会消失。他们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大国,是成熟的核武国家,我们迟早要与他们达成某种共存。”他警告说,“但(在美国)没人谈论这个问题。有人说出来,就会被骂为绥靖者。”(作者尼尔马•格什)
新西兰“独家新闻”网2月9日文章,原题:像气球一样膨胀的妄想症——“中国威胁”飞到天际围绕气球的狂热是一件怪事。热气球是在拿破仑代出现的。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就用高空气球搜集情报。美国及其合唱团搅动对一个孤独气球的狂热。此事被炒得沸沸扬扬,那些受雇于军工复合体的人也频频亮相媒体。值得庆幸的是,还有一些清醒的声音;甚至来自军事情报界内部。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发布几个不言而喻的事实。詹姆斯•刘易斯写道:“气球不是理想的间谍活动平台。”这种设备“对一个技术先进和高超的对手来说,是个奇怪的选择”。
这幕荒诞剧变成类似政治稻草的东西。受困于机密文件丑闻,拜登难以专心于角逐连任。“中国气球威胁”来得正好。鉴于美国针对对手和盟友使用大量监视技术;它对这个气球的夸张反应实属奇怪。(作者比诺伊•卡姆普帕克,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