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栋 解佳伟 王自润
(山西大同大学中医药健康服务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习近平新时代对大学生的思政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内经选读作为中医经典理论课程,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思政教育,积极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把思政教育贯穿其教学过程,并与翻转课堂、PBL 教学方法适度的结合,这样既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又能启发学生的中医学习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本课程在原教学基础上,重点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探索设计。
首先要求教师本人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给学生以示范。其次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具备充足的知识和宽广的视野,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把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确保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政教育。第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积极进取,不断提高授课能力,尤其是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适当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对于专业课的思政教育,非常容易出现课堂沉闷的情况,甚至出现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学习的目标,并提出核心问题。问题的提出,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不能盲目地选择问题,应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通过讨论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中医辨证思维能力的问题。为了提高讨论的深度和效果,应将问题在课前上传教学平台的交流讨论专区,或者是学习交流微信群,让学生在课前对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和交流。教师可根据交流讨论情况作一定的引导,为将来的讨论奠定基础,作好铺垫[2]。
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按照每组4~6 人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以课前提出的问题为中心,引导小组间成员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查阅资料,各小组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课上安排各个小组的代表做发言,展开讨论,同组学生可以给予补充。讨论完毕,教师应对一些有争议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同时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今后改进的要求。这个学习过程虽然教师并不给予直接的专业知识讲授,是由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教师的总结、归纳与提高必不可少,这样才能使讨论有的放矢,真正达到讨论的目的,避免为了讨论而讨论形式主义。
就医学教育而言,具体的病案即为教学案例。病案的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好的病案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开始和保障。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逐渐摸索,笔者认为一个思政改革课程教学中的合格病案起码应该符合以下特点:第一,案例要具有思政教育性,比如案例的医家具有正能量,品德高尚,这样可以借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二,病案要具有启发性。这通常要求病案本身具有一定的情节,如果是简单地说一下某某患者、某某病、如何治,既不能引起人的兴趣,又不能启发人的思维。第三,病案本身要具有丰富的信息。医学教育本身是要教会一个未来的医疗工作者如何能够在将来从容地应对真实的病例,而一个真实的病例往往不仅涉及单纯意义上的疾病诊治,同时也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部分。病案本身所承载的社会和人文信息,包含了诸多的思政元素,这些恰是当前医学教育相对容易忽视和缺乏的内容。第四,病案要具有代表性。这就要求病案逻辑严密,反映的是医疗活动的一般规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和学生又是一对多的关系,只有多讲一般规律,才能给学生更多的准确信息。如果选一些奇案、怪案,缺乏典型性,则不利于学生实际应用的范围,容易产生误导。因此,最好选择与经文所阐述的理论一致且具有明确指向性的病案。
例如在讲到《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的理论时,有这样一句条文:“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选的案例是《续名医类案·郁证》中的一个病案,“罗太医治一病僧,黄瘦倦怠。询其病曰,乃蜀人,出家时其母在堂,及游浙七年,忽一日念母之心不可遏,欲归无腰缠,徒尔朝夕西望而泣,以是得病”“察其形稍苏。与桃仁承气汤,一日三帖下之,皆是血块痰积,次日与熟干菜稀粥,将息又半月,其人遂愈。又半月,与钞十锭遂行”。案例当中,患者因悲伤太过而得病[3],为了完全治愈患者,不但不挣患者一分钱,还要“与钞十锭”,这样的案例既密切关系教学内容,又具有要求学生重视医德的教育意义。
专业课思政改革教学的实施措施应该结合翻转课堂、问题式教学方法等教学手段,因为如果单纯说教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不感兴趣,甚至反感,无法跟上课堂的节奏。所以应该结合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既能完成思政教育的目标,又能学到专业知识。
考核方法也是内经选读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考核方式既可以促进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又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此在内经选读课程考试中做了相应的改革,在试题题型设计上,改革了原来的选择题、填空题以及判断对错题,而是选用了问答题、分析题和讨论论述题,而且答案也鼓励学生用《黄帝内经》的原文作答。这样既有利于考核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把握能力。
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兼顾内经选读课程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兹举在教学中的一个案例加以说明。在学习内经选读下篇第一章中医哲学思想这一章时,给学生布置一个讨论的主题。题目是根据《黄帝内经》原文,讨论中医哲学思想的先进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问题提出的背景是当前社会上有很多人,甚至是学中医的学生认为中医不科学,特别是中医的哲学思想,有学者提出要放弃中医理论。针对这种情况,在中医哲学思想这一章学习结束的时候,在案例设计时,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并做了相应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们通过网络、图书馆或者自身的经历感受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要求下节课上课的时候每组(提前已分好小组)先做5~10 min 的小组讨论,然后分别派出代表用6~7 min 阐述观点。之后在课余时间,在微信群里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的方法,指明思考的方向,避免学生多走弯路,甚至错路。在课上每组阐述的时候,先由代表发言,之后其他组员可以做出补充,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要给予评价补充或者纠偏。学生讨论完毕,由教师做最后总结性发言,教师发言的时候首先要对学生的讨论给予肯定,特别是在课改的初期,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是分析争议问题,总结重点问题;最后引导激发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从而培养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思政素养。在下课的时候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第一,根据今天的讨论,每人写一篇800 字左右感想或者总结,作为考核的一部分;第二,预习下节课内容。诸如此类,思政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发挥了单纯课堂口授理论不能替代的作用。
总之,课程思政作为教学的灵魂,从对教师的要求到设计举例,各个环节都特别关键,不管是在哪个环节,都不能死搬硬套,要做到自然而然,润物细无声,这样学生们才容易接受,才能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同时,课程思政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首先课程思政的教师不但要态度认真,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有相当高的政治素养。其次,思政教学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工程,需要我们根据每门课程的不同特点,在讲授每个章节内容的时候,处处留意,不断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逐渐丰富教学内容,最终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