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多民族社区全方位互嵌的实践逻辑
——基于云南省大理市正阳社区的个案研究

2023-02-10 15:37王艳艳王万平
西部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正阳共同体中华民族

王艳艳 王万平

一、引言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1]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目标。城市多民族社区全方位嵌入是城市各民族居民在共同空间场域内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样态,具体指拓展共居空间、培育共有文化、发展共享经济、建设共生社会、增进共同心理。在党和国家提出“民族互嵌”的政策话语之后,学术界的研究迅速跟进。杨鹍飞[2]认为“民族互嵌”是同一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彼此交流、融合、包容的关系。吴月刚和李辉[3]表示,城市多民族社区建设需要实现各民族在社会、经济、文化、思想交往等方面的联结互动。马伟华和方浩宇认为:“交互与嵌入是民族互嵌式社区结构的核心模态,良性互动是民族互嵌式社区结构的固本机制。”[4]这些研究都阐释了民族互嵌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中的实践价值,对本文的研究很有启发。

云南省大理市正阳社区是边疆民族地区的城市社区,处于大理市下关街道老城中心,辖区内有七街一巷三路,居住着汉族、白族、彝族、回族、哈尼族、东乡族、藏族、布依族、阿昌族等18个民族,有2956户6640人,是一个多民族和华侨共同集居的互嵌社区。正阳社区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的经验,呈现着城市多民族社区全方位嵌入的实践逻辑,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实践的逻辑进行描述与总结。

二、空间互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条件

空间互嵌被理解为“不同民族群体在地理空间中的共事共居”[5]。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历史现实,揭示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也呈现着多民族交错杂居、共生互补分布格局的生成。正阳社区在古代是西洱河南岸,被称为“关外”的地区,唐代的“天宝之战”发生在这里,唐朝进攻云南的军队先后有20万大军伤亡,战后南诏收集唐朝阵亡将士残骸,在下关“祭面葬之”,修筑“万人冢”,立碑“唐天宝战亡士卒之墓”,其址是今天正阳社区的天宝公园。晚清民国初期,大批外来商人在此经营置业,逐渐形成较为集中的物资集散地。抗日战争时期,在正阳街、振兴街、四方街一带商号林立、经济繁荣,多家银行在此开业,饮食、娱乐、服务行业兴盛,棉纱、茶叶、布匹、五金、中药等百货在这里应有尽有。历史上各民族人民在此交融会聚、迁徙往来,共同形塑的历史空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根基。

到了新时代,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促进了各民族人口的迁移流动,多民族共生关系的新态势被不断深化。社区人员流动更加频繁,社区空间上的交错居住成为各民族群体深度互动、共同发展的空间条件。问及不同地区民族间的流动时,下关沱茶店的邓阿姨(女,侗族,53岁,下关沱茶店员)介绍说:“我妈妈是贵州的侗族,我爸爸是四川的汉族,以前爸爸支援边疆建设,一家人就来大理这边生活了。现在我退休了,目前在下关沱茶店工作,我们店长是白族,我们和周围各民族商户的关系都很好,大家来来往往的都会打招呼。”

多民族社区流动人口的社会关系嵌入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维度。将公共空间嵌入到社区的生活场景中,形成了“无民族边界”的交往场域,延伸社区服务半径,建立互嵌式的社区环境,搭建一系列交互场域。正阳社区建成“党群服务中心”“民族文化展示厅”“心情屋”等一系列“开放空间”,向辖区内外居民开放,让大家真切感受高品质的社区服务。通过历史上各民族的往来迁徙和当下的空间互动再生产,正阳社区成为18个民族宜居乐业、交往互动的“共同性”空间,实现了各民族的空间互嵌。

三、文化互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6]社区生活拉近了居民的交往距离,增进了民族文化的互益与共生。依托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社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智慧助老”志愿服务活动,帮助老人接轨“数字化生活”,向老人科普防范电信诈骗、防灾减灾等相关知识;组织居民在人民公园跳烟盒舞、舞剑、练太极、唱民族歌等活动,深化居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访谈社区举办的活动时,杨副书记(女,白族,36岁,正阳社区居委会党总支副书记)热情地介绍:“我们社区有一位擅长剪纸的工作人员,她经常在周末教孩子们学剪纸,除了剪纸活动外,我们还举办插画、包汤圆、白族三道茶等学习活动,既传承了非遗文化,又增进了民族间的感情。”食物是族群辨识的媒介,更是民族情感融入的载体。回族拉面、维吾尔族烤肉、白族的饵块、巍山彝族的凉虾等各地美食在这里汇聚,形成了以和谐美食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良好局面。我们调查中访谈的张姐(女,回族,43岁,正阳时代广场回族小吃店店主)说:“我们卖的是回族的‘油香’,‘油香’是开斋节每家每户做的一种油饼,以前只有开斋节那一天庆祝开斋的时候才可以吃,现在为了做生意,把这个特产拿出来,周边其他民族的客人也都喜欢吃这个。”

正阳社区深化“第一幼儿园”民族团结教育。幼儿园各民族的儿童一起生活、学习,从小逐步深化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识和了解,在浓郁的学习、文化氛围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社区在幼儿园外墙绘制民族团结主题的立体卡通墙画,组织小朋友在课间活动时穿民族服装、播放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品民族美食,使幼儿更直观地体验各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将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增进幼儿园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

在民族互嵌结构中,中华文化始终是凝聚各个民族力量的基础。社区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体系的打造,制定符合“正心为民,阳光务实”社区文化定位的工作制度;关注居民的价值诉求,增加亲子互动,调整书目结构,有意识建立学习型文化社区;注重“家庭”这一最小社会单位建设,建立“儿童之家”协调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引导形成互敬互爱的家庭文化氛围。社区及其承载的文化是城市文明的重要表达,社区共同体文化的培塑需要社区居民的互动参与,也需要社区的良性运行和协商治理。

四、经济互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

经济互嵌是指“各民族在经济体系中的相互嵌入”[5]。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强弱,经济的联动让居民广泛参与到社区市场体系中来。作为历史上“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汇点,正阳社区一直都是“商业繁华地”。社区内有400多户商家,主要经营茶叶、花草、藏药、民族服装等。经济生活依赖社会网络运行,社区商户在经济交往中建构各自的社会网络,形成了互补共生、互利共赢的合作发展模式。子河茶街商户宋老板(男,汉族,41岁,玉茗阁古树茶叶店老板)这样介绍:“我和妻子经营着这家古树茶叶店,纯料茶是我们的特色。我家有自己的茶树,都种在原始森林,路不好走,常常忙不过来,所以我们每年采春茶时都是请当地少数民族的工人来帮忙。我们的茶叶货真价实、品质好,客户都需要提前预定,前几天我还刚给西安的客人和维吾尔族的朋友邮寄了茶叶。”

正阳社区关注辖区居民的就业需要,鼓励居民积极参加大理市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增加就业机会选择;社区适应市场需求,正阳时代广场由原来的“漂亮女人街”变身为“小吃快餐一条街”,为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在社区空间中发展经济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各族居民将自身经济活动嵌入市场体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稳定牢固的依存互惠关系,在互补互通中实现合作共赢。因此,经济的联动能让居民更广泛和深刻地参与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

五、社会互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

社会互嵌是指“社会网络和社会治理的相互嵌入”[5]。正阳社区积极探索“城市基层党建+民族工作”新思路,利用社区资源和优势,打造“城市基层党建+民族团结创建”品牌,以“一建五进两服务”,扎实推进社区党建与民族团结融合发展。“一建”是指建平台,社区把城市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合,为各族居民提供学习、交流、发展的平台。“五进”是指推动民族团结工作进社区、进幼儿园、进商户、进公园、进教堂,实现不同社会空间的交织联动。“两服务”是社区与群众之间双向赋能、双向服务。少数民族群众融入社区生活,积极向社区反馈建议、意见,正阳社区杨副书记(女,白族,36岁,正阳社区居委会党总支副书记)介绍道:“天宝街29号小区居住的多是原印刷厂退休的老人,由于没人管理,小区树木根系深入地下影响到化粪池的使用,社区便主动联系大理市工会出资对其进行处理。考虑到老人站立不便,将中心凉亭座位加高,方便老人落座。”

通过以上措施,正阳社区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建共治共享,推动了多民族社区社会治理的互嵌。为了让社区治理更加精准到位,正阳社区实行四级网格管理服务,社区主任是一级网格,社区委员会成员是二级网格,居民组长是三级网格,楼栋长是四级网格。通过网格员日常走访,了解社情民意,社区收集创文创卫、疫情防控、居民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问题,统一调度辖区各方力量解决问题,让居民在感受“温度”中认可社区治理方向,同心构筑网格“大家园”。

正阳社区以建设“共生社会”为目标,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让社区每个民族的居民都感受到“家”的温暖,这是各民族全方位互嵌的核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今天,社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提升社会服务水平,鼓励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之中,强化共同体观念,增强各民族都是一家人的意识,推动居民形成从小家到社区再到国家的“家国情怀”。这样,就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六、心理互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心理互嵌是指“各民族成员心理的认同和情感的依恋”[5]。社区以“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为居民提供切实的服务。具体来说,一是加强党建引领,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发展社区生活性服务业,建立集养老服务、法律援助、代收快递、开锁配钥、残疾人随访于一体的家政服务,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二是丰富社区活动形式,开展全民阅读、文明观鸥、清洁廊道、智慧助老、助学帮困等活动,增进彼此的信任与认同。三是坚持问题导向,了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把少数民族人口服务管理纳入社会治理整体格局,提升流动人口对民族社区的归属感。各族居民之间不分彼此,社区干部和居民的关系非常和谐。据社区干部(女,白族,30岁,正阳社区居委会宣传专干和民族专干)介绍:“一般大家都是‘有困难找警察’,但在我们这里变成了‘有困难找社区’。”

尤其是这种心理互嵌是从小就开始形成的,下关四小的一年级的周同学(男,汉族,8岁,学生)说:“我们班上共有54人,有傈僳族、彝族、白族、回族的同学,我们学校举办有吹竖笛、葫芦丝、音乐、魔方、足球、篮球等兴趣小组,我加入的是足球小组,特别喜欢和其他民族的朋友们一起踢足球。”各民族学生不仅一起学习,而且还成为最好的玩伴,下关八小一年级的赵同学(男,白族,8岁,学生)说:“我们两家都在正阳时代广场做餐饮生意,我就住在他家隔壁,我们两个人常在回家后一起写作业,还一起玩游戏,有时也会去生态廊道野餐。我们两人生日相差一个月,过生日时我们会相互送礼物,是最好的朋友。”两个不同民族的小伙伴彼此之间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共同进步和成长,这说明学校和社区作为社会场所,对提高孩子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居住环境的互嵌、社区文化的分享、经济交往的互补、社会结构的融合,增进了社区情感相依和心理认同,培育了共同精神谱系和理想信念。正阳社区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创新工作内容,注重提升居民融入社区的满足感,让社区公共服务资源下沉、深入人心。还定期举办社区联谊和志愿服务活动,以良好服务拉近居民的心理距离,增加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让居民在共建中交心,产生密切、健康的族群关系,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七、结语

正阳社区的实践表明,通过空间再生产,拉近了不同群体的空间距离,将公共空间嵌入到社区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各民族长期的、持续的互动交往,因而空间互嵌是条件;空间共居已成事实,各民族群众文化在空间内碰撞,社区增加文化服务活动的互动性,助推传统文化与社区发展融荣共生,因而文化互嵌是基础;民族社区为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在经济上彼此协作、相互依赖、互惠互利,旅游业和商业的繁荣更加密切了居民间的社会网络关系,因而经济互嵌是动力;城市民族社区坚持基层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体系,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对困难群众及时进行帮扶,推动社区网格化建设,加强社区家政服务工作,凝聚社区向心力,因而社会互嵌是核心;居住环境的互嵌、社区文化的分享、经济交往的互补、社会结构的融合,深度培育了民族情感和民族认同,因而心理互嵌是目标。城市民族社区通过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的全方位互嵌,实现民族互嵌结构的变现,这就是城市社区民族“全方位互嵌”的内在结构与运行逻辑。

正阳社区推动各民族全方位互嵌的示范案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城市社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应该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多维并举,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与心理五个维度,加强彼此关联,增进“共同性”,包容“差异性”,使生活在一起的各民族形成互相离不开的“共生社会”,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正阳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Electronic structures and topological properties of TeSe2 monolayers*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徐正阳 油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