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明
(安徽省金寨县斑竹园镇农业农村管理服务中心,安徽 六安 237371)
我国地大物博,因此农业机械作业环境差异大,其中山区工作环境尤为复杂恶劣。山区道路多狭窄,弯道较多;农田分布不均匀,大多数面积较小;农机作业条件限制较多,因此需要更加重视在山区农田进行农机作业时的安全问题。笔者对山区农机事故的易发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为山区农民进行农机作业的生产安全保障提供了参考[1-3]。
农业机械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由于农作物的播种与收获具有季节性,所以农机作业有着很强的季节性特征。通过分析山区农机事故发生的时间规律,可以看出农忙季节是农机事故的多发时期,其中在“三夏”和“三秋”尤为明显。夏秋两季的农机使用频率高,大量农业机械被投入农业生产,使机具多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从而提高了意外事故的发生率。在寒冷的冬季,道路容易结冰,行车环境恶劣,易发生翻车、撞车等安全事故。除此之外,节假日也是事故频发时间。三轮车等农用机械作为农民常用的代步车,为农民的出行提供了较大便利,但这些农业机械上路使用时易因满载或者交通违规而发生事故[4]。
山区相对偏远,人烟稀少,驾驶员在山路上驾驶农机时,一方面认为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较低,因此操作人员在驾驶时容易忽视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在发生事故时多会认为自己是受害者,一般不会涉及其他人员,故在发生农机事故后多数没有选择主动上报农机管理部门,且缺乏相关的安全意识。因此,有关部门并没有相关事故信息,无法及时进行统计和处理,所以山区农机事故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对于大部分农户而言,农机作业地点与其居住生活地常位于同一山区,在这种环境下,村落分布范围广泛,部分村落只有几户或十几户人家,人口聚集度较低,普遍采用一家一户的生产劳作模式。同时,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作业的主要范围都在田里、山区、场院等地。因此,如果出现农机事故,由于交通不便,消息很难及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农机管理部门很难获知[5]。
对于普通农村家庭来说,若发生农机事故,出现人员伤亡、残疾等重大事故,会给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需要承担高额治疗、赔偿等费用。同时,农业机械主要用于进行农业生产,有关部门没有完善农机保险的相关政策,导致大部分农业机械都无法享受事故后的理赔,一旦发生伤亡事故,容易导致农户返贫[2]。
2.1.1 农机使用年限长,零部件易失效
在农村驾驶农机的多为农民,自古以来中国节俭的习惯已深入人心,因此一台农业机械基本会使用很多年甚至超负荷作业。加上农机管理部门未设定农业机械的使用年限,所以很多农业机械一直被坚持使用,虽然修好后的农业机械可以继续作业,可使用年限的增长会使农机整体性能降低、部件受损,导致事故发生率上升。
2.1.2 作业机械的日常维护和保养不到位
夏秋两季是农村农机频繁使用的季节,在农忙结束后农机一直处于闲置状态,一般将其放在露天处,农机经过风吹日晒后会出现零件受损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使用年限。闲置时期使用农机的机会并不多,并且农户很少对其进行维修与养护。待到第二年农忙时节,农机仓促上阵,再次频繁使用,自然会导致故障率升高,从而引发安全事故。因此,每年5—6月的“三夏”农忙、10—11月的“三秋”农忙期间是农机事故的高发期。
2.1.3 农业机械的安全装置欠缺
部分农业机械设备的工作条件较差,在农忙时节,农业机械长时间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容易导致灯具、反光镜、安全保护设施、保温隔热设施等安全装备损坏。有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共发生农机事故而造成人员伤亡事件1 519起,导致约2 000人伤亡,造成直接财产损失约493.1万元。其中,69.3%的事故原因是拖拉机没有号牌。所以,安全装置不完善,农机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6]。
2.2.1 农业机械驾驶者法制、安全意识淡薄
农业机械的作业环境复杂多样,要求驾驶者操作熟练。随着农业机械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驾驶员人数也在逐步增加,但部分驾驶者未取得驾驶证。无证驾驶人员未接受相应的专业训练,不符合驾驶要求,完全凭借经验去驾驶,大幅增加了事故的发生率。部分有驾驶证的人员对于农业机械驾驶操作并不熟练,也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此外,山区道路行人较少,道路崎岖,驾驶员会因注意力不集中导致事故发生。有的驾驶员法律意识淡薄,存在酒驾、无证驾驶等现象,这些举动无疑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例如,2018年,青岛市无证驾驶员李某,酒后驾驶拖拉机进行农耕作业,因车上一起作业的王某操作不慎,而从车上跌落,被后轮胎碾压,送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经查证,李某系无证驾驶,且酒后驾驶[7]。
2.2.2 农业机械驾驶者年纪偏大、反应迟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年多数选择在城市就业,留守农村的大多是小孩老人,老人的年龄多数在50岁以上,文化水平较低。近年来,农业机械更新换代较快,动力、操作难度不断提升,很多驾驶员难以适应现代农机化生产的需要,让他们驾驶烦琐的农业机械在山区和农田进行作业,也容易发生农机事故。例如,2019年,四川省成都市陈某在操作农机进行作业时,由于年纪较大,技术不熟练,导致农机发生侧翻,造成人员伤亡[8]。
山区很多田地分布极不均匀,地块普遍较小,离农民居住地很远,路况崎岖,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作业,危险系数较高。而且山区道路普遍较窄,部分地区道路还是土路,路况较差,通行困难。如果遇到雨雪天,农机在作业时容易打滑。山区道路缺乏警示标志设施,道路交通秩序没有保障,存在较多安全隐患。例如,辽宁省的常某驾驶白色时风牌三轮农用运输车,在途经一山路拐弯处时,由于山区道路缺乏警示标志设施,并未发现对面驶来的汽车,慌乱之中,操作失误,导致三轮车翻入6 m多深的沟里,造成司机受重伤且车辆报废的严重后果。此外,还常有非作业人员进入作业区域,在农业机械驾驶者视野盲区活动,导致意外事故增多。
加大力度防范农机事故,要从源头抓起[9]。提供合格的农业机械是保证安全作业的首要条件,农机装备优化升级时应注重安全可靠性能,从制造环节抓机械质量,设置安全防护装置,保证严格检验后才能出厂销售,并建立完整的售后维修链条。因此,可以通过建立农机维修中心,促进农机合作组织开展农业机械养护工作。同时,要完善处理报废农机的相关政策,对满足报废条件的农业机械及时进行处理,从而减少潜在风险。此外,还可以通过补贴报废的农业机械,来提升农机使用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3.2.1 加强安全知识宣传教育
农业机械驾驶员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往往会导致事故发生,因此要加强安全知识宣传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法律法规。加大有关农机安全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交通规范的宣传力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以及拖拉机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规定等内容[10]。
2)安全知识。主要宣传农业机械的正确操作方式,让机械拥有者懂得如何维护与保养农机,让农业机械驾驶员在熟悉性能的前提下,更加熟练地操作机械,同时宣传相关紧急事件的临时处理手段。
3)警示教育。通过展示以往农机事故照片、新闻等,用现实中血的教训警示他人,从血案中吸取教训,使法律法规深入人心,使农机操作者养成良好的农机作业习惯,尽量避免农业机械事故的发生。
此外,还可利用网络热点去寻找农机安全宣传新方法。采取不同的宣传手段,把宣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App等新媒体平台,多角度、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11]。
3.2.2 加大农机技术培训力度
农机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素养对农机工作过程的安全性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需要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水平,强化其安全意识、工作能力和责任感。派遣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上门教学、组织培训,从而提高驾驶员的操作水平。定期对农机操作者进行专业技能考评,并对其进行技术培训,为考评合格者授予相应的资格证书,对专业知识和技能都不过关者则不颁发证书[12],鼓励其继续练习,直到达到合格标准。
要想有效促进农业机械化快速稳定发展,需制定合理科学的农机安全监管制度[13]。明确不同工作人员的职责,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任务。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建立惩奖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14]。最后,也要注重与其他各部门的密切联系与合作,共同打造与维护安全的农机生产环境[15]。
农业机械化是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不仅能给农民带来较大的便利,也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我国农村农业机械持有量快速增长,潜在的安全隐患日益凸显。同时,由于农业机械的结构比较复杂,对于驾驶者的操作水平要求较高,加上山区作业环境复杂、驾驶员文化水平较低、操作技能不娴熟、操作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农机生产技术水平差等因素,导致农业机械作业过程中易出现重大安全事故。笔者通过对山区农机事故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措施,为山区农民进行农机作业的生产安全保障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