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栋张振宇赵劲松王瑞成龙飞
(1.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站,山西 太原 03000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新业态“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党中央指出要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实现人才振兴,夯实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国策。
2005年农业农村部文件首次提出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专项计划培养职业农民,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型农民的概念,2012年以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农村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培育乡土实用人才。
美国将新型职业农民定义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小于10a的生产经营者,并致力于培养其成为农业接班人[1]。中国界定新型职业农民为“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2]。新型职业农民不只是农业生产一线的体力劳动者,也是集技术推广、推广营销、经营管理为一体的新一代智力劳动者。此外,也有学者从生产性耕地的占有、主体时间用于农业生产、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3],跨区域、流动性、社会化和职业化[4],以及人员范围(不仅包括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管理人员,也包括一般的种养大户或家庭农场主)[5]等视角定义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1.2.1 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产业从业人员
传统农民多是政治学、社会学意义上的一种称谓,反映一种身份或秩序;职业农民是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一种职业分类。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不再以自给自足或果腹温饱为目的,而是将其作为一种产业类型、适宜的生产经营岗位[6]。
1.2.2 新型职业农民属于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现代农业要求从业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方法。因此,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具备知识、技术、经验等素质[7],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专职从业者。
1.2.3 新型职业农民具备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能力
新型职业农民具备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科学意识、创业意识,具备规模化、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经营技术和管理能力。
1.2.4 新型职业农民有社会责任感
新时代的职业农民不仅要有文化素质、生产经营能力,还要对生态环境、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4]。
1.3.1 生产型职业农民
生产型职业农民主要是指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长期从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产品加工、园艺等现代农业生产行业,可以产出较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农业生产者。其成员主要包括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者、雇用人员,有些学者将其称为“农业工人”。
1.3.2 经营型职业农民
经营型职业农民主要指具备一定的生产技术和创业资本,同时还掌握较高的新型农业经营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长期从事与农业产品生产经营相关的农业经营管理从业者。其成员主要包括各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负责人或农业企业的职业经理人。
1.3.3 服务型职业农民
服务型职业农民主要指掌握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和从业经验,并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生产链条全部或部分服务内容的农民。其成员主要包括从事农资产品销售、农作物植保、农机操作、物流、加工、销售等行业的农民。
在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新型职业农民不再是为生存而参与农业生产的传统小农,而是密切考虑投入产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专业人才。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资源,农民要适应新时代新业态需求充分实现现代化,由传统的自给自足小农身份转变为农业从业者身份。应对农民施行各类职业技能教学培训,使农民掌握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机械设备操作技能,革新观念和精神面貌,以便更加有效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各地农村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深化专业化职业分工,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
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双重冲击下,全球各国粮食安全问题突显。在此背景下,维护和鼓励农民对农业产业的热情和粮食种植的积极性,对于保障全国粮食生产安全,显得弥足珍贵。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只有培育出高素质的职业农民,让更多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获利,才能产生外溢效应,吸引更多的有留村意愿的农民建设新农村,从事农业产业,实现“藏粮于地,种粮于农,收粮于技”,稳定粮食基本盘、保障粮食安全。
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新产业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提升农业转型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农业高新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互动发展,农民需要增强生产经营技能适应农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近年来,农村兴起的农文旅产业、绿色循环农业等新产业,进一步加强了农业与康养、复健、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多层次、多维度快速发展。农民作为农村新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保障、智力支撑,对于新产业的萌芽、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农业向心力、专业传承性,能更好地维护和保护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的文化延续、经济发展、生态平衡。同时,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理念、创新思维均是新型职业农民基本素养,也是生产经营型农民未来的发展方向。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将在农业科技发展、职业培训推广中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或潜在主体,是构建“多元化、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市场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中坚力量。当前不少农村农业人才凋零,老人、妇女、儿童无力承担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任[8],迫切需要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接力传统小农家庭模式。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仅可以直接促进部分小农户成长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也夯实和拓宽了种养能手和乡土人才升级为农业企业、合作社“领头雁”的人才基础。
普通大众及小农户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认同感不高,参与职业培训的意义和价值挖掘不够显著。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及教育培训政策出台已逾10a,但老百姓对农业行业及专职农民的印象仍停留在收入低、工作环境差、投入产出效益不高等不理想状态。在留村农民普遍老弱妇孺化的背景下,职业农民培育教学中能积极参与、全程参与者寥寥无几[4]。此外,农村大学生、涉农职业学生、农业技术人员及从农人数呈“离农”“弃农”趋势,新型职业农民与农业传承人的内生动力不足。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对象主要有农村实用乡土人才、种养大户、农机大户、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等众多类型。理应根据培训人才农业种类结构、知识文化储备、历史技能经验、年龄的不同,对培训课程内容实施分类设置和差别教学。但当前培育方式大多为集中、大班教学,并未依照培育对象的特征和需求分类施教、分层次培训。需求层次不明晰的培训方式,容易导致教学内容单一、缺少吸引力,培训质量不高,受训农民学习积极低落,严重制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成效。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最有效的3种方式是专业技能培训,现场考察和同行交流,专家现场指导[9]。而实际中大多数培育方式为课题集中讲学,显然培育内容的供需存在较大偏差,严重制约了农民参与培育的效果。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及时性,地域特色定位精准度不高。职业教育的行业、技能、设备等要素特征,决定了培育内容应具备特色性、差异性、专属性。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由于当地地域、气候、人文等禀赋差异,其培育内容的针对性要求更高。但由于经费、师资、教材等对接问题,现实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的针对性往往差强人意,难以满足受训农民的需求。
理想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应是一个主体多元、机制完善的教育培育模式。而现实中,作为培育供给方的培训机构较多,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高校、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业技术培训学校等。而多方参与的市场化培育机制不完善、产学研用体系不健全,如缺少学校和企业合作、产业和教育融合等,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此外,由于农业教育培训分管部门较多,资源分散、权责不明,可能导致受训农民的意见建议不能及时准确反馈到相关部门,课程设置不能及时按需调整,不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有序健康发展。
加大农民职业化培训力度,加强机制建设、完善操作规范、严抓检测考核,实施好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农民、留村传统农民等分类培育计划。积极组织村民参与“三农”政策解读、农业生产政策宣传、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等文化素质提升活动,保障农业生产人员农业生产技能拓展、综合素质获得提升。乡、村两级党组织要积极协调和配合农业、科教、卫生、人社等部门的科教活动,树立知识兴农、科技兴农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典范。
利用好本地区位优势,整合区域内的农科教资源,组织各种类型的农技下乡活动,引导部门技术人员、高校科研机构专家、乡土人才等技术力量深入农村,服务农业生产一线,及时把农业生产新技术成果和市场供需信息传递给广大农民,指导和帮助其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农村职业教育要把有农业生产意愿的农民作为潜在新型职业农民的重点培育对象,缓解农村中的轻农偏见问题。职业教育内容要与当地主导产业紧密结合,要依照不同乡镇乡村产业布结构、产业发展阶段、培训农民特征,制定多层次、分批次、有重点的培育方案,及时、灵活地调整培育方式。
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生、种田能手、“领头雁”村干部对农民职业化培育的需求显然是不同的。因此,针对不同的培育对象,要教授不同的培训内容,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对于农业企业家,要重点培养产品营销、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将其培育为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管理者;对于返乡农民工,要帮助其重拾生疏的农业生产技能,同时发挥其非农技能娴熟的优势,将其培育为农村实用型人才;对于创业大学生,要结合其已有的丰富理论知识,补充其农业生产和社会经验不足的短板,帮助其发展成为新型经营主体新血液;对于种养大户、乡土能手,要帮助其锦上添花、稳中求进,在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寻求新的更大进步,帮助其提质增效。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应该采用创新的培育方式,这样才能提高职业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进而达到预期的培育目标。应根据当地农业特色和人才市场需求,合理制定培育方案,突出经济效益、体现农户意愿,重点培训实用性高、操作性强的技能,如品种选择、虫害防治、农产品深加工、电商营销等内容。此外,要丰富培育方式,创新课堂形式,以适应多元的职业农民创新就业需求。开设教师提升课堂,让技能全面、经验丰富的专家为初级教师传授知识、技术以及教学方法,提升初级教师的素养和教学能力;开展田野教学,广大农技推广部门、农业技术专家应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在田间地头进行教学培训,以提高农户培训效果;开展流动课堂,在新业职业农民较为集中的若干农村设置流动课堂,在典型经营主体或职业农民的田地里、大棚中现场讲学,并请部分职业农民现场演示,既提升其他农民模仿的可操作性,又可以起到督促农民熟练掌握技能作用;创新培育媒介,通过直播平台、微信小程序、QQ群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农业生产技能,可以更快捷地传递知识,也能为当地农民交流建立广阔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