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多人谈

2023-02-09 08:59丁安琪彭志红孙浩良吴中伟冯丽萍史有为许小颖
语言战略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华文华裔汉语

王 甬,丁安琪,彭志红,孙浩良,吴中伟,冯丽萍,史有为,许小颖

将中文打造为重要国际通用语言的四点思考

王 甬(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 中国是世界语言大国,这是由中国的超大人口规模、语言体量等因素决定的。但是,中国还不是世界语言强国,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中文还不是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特别是中文在国际组织、会议、新闻、学术、科技诸领域的使用现状,与世界重要通用语言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到21 世纪中叶,中国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之相适应,中国应该也必须建设成为世界语言强国。其中,中文成为重要国际通用语言虽然不是语言强国建设的全部内容,但肯定是其最重要的方面,甚至是最根本的标志。

学习和使用语言是人类的本能,外语教育是各国教育特别是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国际中文教育、配合支持各国中文教学,是推动中文成为重要国际通用语言的基本途径。多年来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虽然取得长足进展,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做的事情仍然很多。

首先,作为国家战略,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力,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长期坚持、持续推进,重点是加大支持保障。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的规模和市场还比较小,呼吁政府特别是财政退出的声音是不明智的,也不符合世界各国推广本国语言文化的国际惯例。其次,作为系统工程,要坚持“大中文”理念,以国际中文教育为龙头,国际中文教育、传播、应用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即教育之外的其他部门和领域也须肩负起推广中文的必要责任,特别是要为国际中文教育制造需求、培育市场、提供服务。再次,作为发展重点,要坚持有所作为、有所不为。区域上更加重视东南亚国家、中国周边国家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这里需求最旺盛,内容上更加重视发展“中文+专业、中文+职业”——这是中文实用价值和发展潜力的重要体现,方式上更加重视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这是未来人类教育甚至生存的重要方式。最后,作为形象构建,要坚持将国际中文教育作为国际语言文化公共产品,“请进来”和“走出去”多种方式相结合,促进语言双向交流和多元合作,简言之,就是要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大胸襟、大责任、大设计。

国际化与当地化: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建设的双向追求

丁安琪(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构建“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该体系的构建,不仅包含中国主导的标准建设,也包含海外主导的标准建设,两者分别体现出国际化与当地化的不同特征,成为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建设的双向追求。

中国主导的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应当强调全球视野、开放包容以及跨文化交际的教育理念;应当追求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适应全球化挑战的教育目标;应当兼顾世界各国对中文及中华文化中不同内容的不同看法,争取从国际视野出发选取全球不同文化都能接受的共性内容;应当设立统一的、权威的评估体系,以便对学生的中文水平、教师的教学能力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海外主导的标准需要充分考虑当地教育背景、文化特点和学生需求,使中文教育更符合实际情况;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当地环境中使用中文的能力,以及学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素质;需要强调与当地文化的融合,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使学生能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多元文化;需要根据当地特点和教师学生需求制定合适的评估方式,以便更好地反映师生的实际水平。

国际化的标准建设体现出通用性特点,当地化的标准建设具有针对性优势。国际中文教育标准的体系化建设,应注重国际化与当地化的结合。一方面大力加强国际化标准的建设,另一方面作为中文母语国,积极支持当地化标准的建设,为无力独自研制标准的国家提供国际化标准的蓝本,协助其制定当地化标准。各个国家和地区应当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探讨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需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用,共同构建体系化的中文教育标准,推动中文教育的建设,促进中文在国际上的发展。

以产业化模式推进海外华文教育

彭志红[元中文数字科技(武汉)有限责任公司/ 国际中文产业联盟] 华语是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随着海外华人的不断增加,对华文教育的质量和多元化需求也日渐增长。海外华文教育经过一代代华人的不懈努力,已在各国深入发展。但除了少数华校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技术能力,大多数华校小而分散、各自为政,且营收能力堪忧。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仅靠华校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

以中国的教育技术、教研能力、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各国本土的资源优势,包括市场渠道能力、内容本地化能力和本地精细化服务能力,设计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并与当地机构成立合资公司,形成联合运营主体,开展本地化运营,依据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与市场环境确定产品形态和切入路径,以产业化模式推动海外华文教育的深入持续发展,这是一条可行之路。

中国供给侧与海外本土力量融合的市场模式有利于深度运营。中国多年积淀的丰富高校资源及“双减”后的社会教培资源,通过平台技术进行商业化产品整合并进行本地化打磨后,可形成强有力的供给侧,有能力面向各国教育市场提供量身定制的多元化交付与服务支撑,并构建海外华文教育的区域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动海外华文教育的全面转型升级。

与海外本土力量的融合,还需要深入研究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教育体系、文化环境及政策法规,只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找到精准的进入路径,真实解决所在国的实际需求,才能实现平滑切入,平稳发展。

用产业化模式运营必然会涉及包括资本在内的多方资源,而资源的属性又决定了产业的属性和产业资产的归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海外华文教育的产业化发展方向。语言产品不是一种纯粹的商品,而是包含着价值观和文化特性,并且,海外华文教育的社会价值远大于商业价值。与很多成熟产业相比,华文教育本身的直接盈利空间并没有那么大,但在此过程中积淀的海外华侨华人全方位的真实动态数据,价值却非常可观。

海外华文教育的产业化及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是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需要得到国家的支持。应推动中国资本的早期介入,确保其底层是中国资本和中国力量,以掌握战略主动权,指引海外华文教育的稳健发展。

应重视海外华裔学生的中文教育

孙浩良(澳大利亚墨尔本新金山中文学校) 在我看来,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活在海外的华裔学生,另一类则是非华裔学生。熟悉或了解国际中文教育现状的人都很清楚,目前国外真正能坚持不懈学习中文、学好中文的,主要还是华裔学生。以我所在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为例,参加高考中文科目的非华裔学生不足考生的十分之一;在开设中文课程的高校里,能够自如运用中文的非华裔学生还是少之又少。

这种状况告诉我们,一方面要重视非华裔学生的中文学习,尤其是培养他们学习中文的兴趣和热情,改进老师的教学方法,吸引和鼓励越来越多的非华裔学生报读中文课程,争取培养出较多能够熟练掌握中文的非华裔人才。另一方面要注重华裔学生的中文学习。中文是华裔学生的本民族语言,虽然或许他们已经数代居住海外,中文已经成为其“祖语”,但是他们毕竟或多或少会受到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学习中文的客观条件较之非华裔学生还是要优越很多,动机和动力也强烈得多。让更多的华裔学生学好用好中文,不仅能使他们本人受益终身,也能带动和帮助非华裔学生的中文学习。

可是,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全日制学校并不重视华裔学生的中文学习。在一些学校看来,华裔学生可以去课外的华文学校学习中文,让他们在日校上中文课,会打击非华裔学生学习中文的积极性。因此,很多学校都存在华裔学生不上中文课的“怪现象”。如果说这种现象出现在国外学校尚不足为怪的话,那么,在我们的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有点奇怪了。我们知道,国际中文教育的前身是“对外汉语教学”,它的定位就是专门教非华裔学生,并不关注华裔学生的中文学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直到现在,海外华裔子女的中文教育都由中国政府的侨务部门负责。我的意思并不是侨务部门不应该管华文教育,而是说国际中文教育的主管部门也应当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我迫切希望看到中国政府的教育部门和侨务部门能够通力合作,把作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华文教育做得更好。

尤其令人忧心的是,在海外至少一半以上的华裔孩子既没有去周末华文学校学习中文,又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在自己的日校学习中文,他们的中文教育已处于缺失状态。如此下去,后果十分严重。为此,我们呼吁海内外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同行们赶快行动起来,为海外华裔学生的中文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学术汉语教学研究亟待加强

吴中伟(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专门用途语言教学反映了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中的功能主义理念,“是衡量一种语言作为外语教学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李泉)。参照英语二语教学的分类体系,汉语二语教学可分为一般用途汉语教学和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后者包括职业用途和学术用途两大类,其中学术用途(广义上的“学术汉语”)又包括通用性学术用途(狭义上的“学术汉语”)和专用性学术用途(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汉语”)两类,即:学术汉语(广义)=学术汉语(狭义)+专业汉语。

所谓“学术用途”,其实就是“学习用途”,特指“大学学习用途”。对来华留学生的学术汉语教学主要在两个层面:预科教育汉语课程和大学公共汉语课程。为提高我国高校学历留学生质量,有必要在预科教育中开设学术汉语课程,并在大学学历教育阶段“积极探索公共汉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为学历留学生开设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学术汉语和专业汉语课程”(曹贤文)。

学术汉语教学正日益受到汉语二语教学界的关注,但相关研究总体上还比较薄弱,以下几方面尤其值得关注。

(1)加强理论研究和标准建设,如学术汉语能力的界定及能力构成要素、学术技能和语言技能的关系、通用性学术汉语和专用性学术汉语教学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学术汉语能力等级标准研发。

(2)加强面向教学的基础建设和汉语本体研究,如汉语母语者学术口语/学术书面语语料库建设,汉语书面学术语篇和口头学术话语的词汇、语法、语篇特点研究及相关汉外对比研究,分项学术技能特征及其汉语表达形式的研究。

(3)加强汉语二语者学术汉语能力及其发展研究,如汉语二语者学术口语/学术书面语语料库建设,汉语二语者的学术汉语学习需求调研,学术汉语能力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4)加强学术汉语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如学术汉语课、专业汉语课、通用汉语课、专业课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待进一步厘清,学术汉语课教学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教学资源的研发,教学大纲和评估标准的制定等。

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冯丽萍(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 2022 年,国际中文教育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以0453 编号单列,《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2022)中指出,硕士、博士专业类别的设置,应“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重大需求”。这就需要学界及时关注、全面分析本领域的需求,准确研判学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中文进入多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国别化、区域化、领域化的中文标准制定、项目设计、资源研发,基础教育阶段中文学习者学习特点与规律的研究都成为当务之急。随着中文更多地服务于职业发展,中文与其他专业或技能如何有机融合以服务当地需求;随着智慧教育和移动学习的迅速普及,如何顺应新的学习方式研发学习资源;如何利用社交媒体等新的传播途径加强不同民众特别是青年人之间的文化交流……社会各领域的发展衍生出更多的需求,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需求的多样性和急迫性,要求我们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发展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创新模式,加快优化学科建设。在应用型、综合型人才的基础上,依托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类别下面不同的专业领域或研究方向设置,培养能有效胜任中小学中文教学或“中文+其他科目”教学的人才;培养了解教育管理理论、熟悉外语教育实践、能开展国别化或本土化中文项目设计与管理的人才。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组织科研团队协同研究,通过真实数据的获取、资源库的建设、大数据的分析、跨学科技术的结合,探究不同群体的学习规律、情感体验;依托学科建设中对关键问题的解决,服务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对于中文的多样化、精细化需求。

中文教学呼唤智能化“掌上课堂”

史有为(日本明海大学) 在国际中文教学方面,我们面临几大困难:国外教学缺少中文环境;弥补了国别化的缺项,却难以找到个性化教学的途径;面对学生时间碎片化的现状,又缺少应对的方法,也缺少课下的有效自学工具。两年前笔者就想到可以利用电子游戏理念,与手机、中文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解决上述困难。当下各种AI 大语言模型的出现证明了当初笔者构想的合理性。

电子游戏如今已更加智能化,并早已应用于教学。它具有如下特点:具有综合性、模拟性、娱乐性、艺术性、趣味性、激励性,可以增益大脑功能;具有人与电游设备之间的交互性以及双向的多选择性,可以满足教学的进阶式任务;可单人使用,具有私密性和个别性,适应更广泛的参与者;可随时中断随时继续,可应变式地重复或试错。这些特点对二语个别化教育十分适合。电游早已发展出掌上形式,更可以发展成手机的APP。

AI 大语言模型向中文二语教学提出了多种挑战,但也恰恰给了我们创新的机会,促使我们开发出新的教具。当我们利用大语言模型的自动搜索、答问以及翻译功能,与“电子游戏框架+手机形式+中文特种教材”四结合时,一种全新的智能教学工具就会横空出世。这种新型教具可以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帮助使用者随身自学,可以适应不同特点的个人、适合不同阶段,而且具有测评功能。这样形成的新教具就是“中文智能化掌上课堂”,甚至可以称之为“中文随身学”。它能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学事半功倍。它不但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也将成为中文走向世界的有力帮手。它不仅具有语言教学的战术意义,更是一个可见的科技增长点。

笔者并非技术人员,但也会有外行的灵感。此想法曾受到两种不同的“待遇”。有说我“想法相当超前”,是“纲领性的”,“完全有实现的可能”;也有人认为“似是而非”“不够实际”。这不禁使我想到:我们中国人真的太需要想象力和冒险精神了,太需要暂时没有应用可能的新想法了!新想法可以在研究中完善或推翻,新想法也可能蕴藏着理论创新或巨大使用空间。就像ChatGPT,从1.0 到2.0,看不到应用前景,直到3.0 和4.0 才让人惊叹不已。

推荐一种独特的中文教学方法

许小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 在美国的中文教学中,一些学校采用拼音教材教中文,放弃汉字教学,这虽然降低了教学难度,但以学生无法直接阅读汉字文本为代价。达拉斯一所高中的ZHL 老师另辟蹊径,在多年的中文教学中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打字认字教学法”,她的学生虽然也不会写汉字,但中文阅读写作(打字)能力样样令人赞叹。她的学生经过4年学习,绝大多数能拿到AP 中国语言与文化考试5 分(满分),多位学生获得美南八州州层次以上的“汉语桥比赛”冠军,有的还能上台做访谈记者,采访重要的公众人物。她的主要做法如下。

1.以打汉字替代写汉字

ZHL 认为,教学生写汉字,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和作业时间,而美国学生都有熟练的英语打字基础,用汉语拼音打汉字上手很快,学生有成就感,不会在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被汉字吓退,所以她采用以拼音打汉字替代写汉字的教学方法。

2.强调认字

ZHL 认为学习中文而不会用汉字阅读与写作,中文学习就失去了最本质的意义,她要确保学生有阅读汉字文本和用汉字写作的能力。因此,每节课她都安排学生认读一定数量的生字。她把生字打印在纸条上裁开并打乱顺序,让学生找到汉字排列成词。同样的方法重复4 次,学生基本上就能准确认读这些生字。这样教学,学生能在比较轻松的情况下认字,日积月累,就能快速阅读汉字文本;再结合计算机打字,就能胜任写作任务。

3.与中文教学其他原则的结合

“打字认字教学法”的成功,少不了与其他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恰当结合,如学习难度上“当前中文水平+ 1”原则和兴趣原则等。ZHL 刚成为中文教师时,也经历了学生对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阶段。在不断磨合的教学过程中,她发现学生感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学生对鲜活的、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最感兴趣。因此,ZHL 常常从当天的中国电视节目中剪辑适合学生水平的视频,其中的语料为学生“当前中文水平+ 1”的语句,包含丰富的情境信息。这样的视频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句子的同时了解丰富的中国社会文化,并确保他们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能快乐而高效地学习使用这些鲜活的中文。

这种放弃写汉字而不影响阅读写作的中文教学方法,很值得中文教学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华文华裔汉语
多措并举加强和改进华裔新生代工作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学汉语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