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类节目的创新表达与视野拓维
——以《新生万物》为例

2023-02-09 07:30陕西科技大学倪培苗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3年24期
关键词:杨澜技艺遗传

■陕西科技大学:倪培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活态流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佳体现、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是要加大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这是中华文脉的薪火延续。习近平同志曾对非遗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非遗传承已然成为社会热点关注话题,本文从新视角、新场景、新形式、新启示四个角度出发,融合多元视野,在“焕新”“焕活”非遗上进行破题,用年轻潮流的趋势,多维立体的角度,丰富深刻的表达,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既“活起来”又“火起来”,为文化节目的创新表达提供了新思路。

1. 新叙事视角:融合多元视野,阐释非遗鲜活生命

1.1 主观视角亲身体验,拜师学艺从零开始

《新生万物》发起人杨澜邀请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以及其他在文化上颇有造诣的老朋友化身学徒,探访并体验了全国的11个非遗项目,打破了以往简单的观摩采访,他们从旁观者变成亲历者、体验者,从主观视角出发,亲自拜师学艺,在真实、原味的活态场景下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呈现其制作打磨过程,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评论,让观众体验非遗发源地人们的生活状态,感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加深对非遗文化沉淀的民族情感、智慧和精神的理解与认同[1],直接有效地向观众展现了非遗技艺和背后的非遗“烟火味”。杨澜在学习白族扎染时才明白,四五十多亩的板蓝,最多也就够做一缸染料,而且她惊讶地发现,这一大缸的染料,是要“吃”东西的,像是“吃”麦芽糖、大米和葡萄酒,才能让它发酵。节目一路上伴随观众感受非遗技艺是怎样历经时间的传承而不朽。

1.2 同行者视角共探索,体会非遗传人热忱

节目还邀请新锐设计师和杨澜、单霁翔组成新生学徒团同行探索,以参与者和助力者的身份挖掘中华文化的精粹,用双手去体验创造的伟大,这不仅丰富了节目内容和形式同时也搭建起一座桥梁,让新锐设计师与中国古代伟大设计师们进行了一次灵魂对话,能够有机会细致深挖、亲自动手感受到非遗有韵味、有情感、有乐趣的文化传承故事以及匠人身上的热忱与坚守,这样一来设计师可以在每期节目最后呈现非遗文创时做到真正的“焕新”注入更多有意义、有思想的表达。如黑一烊在对花丝镶嵌进行了焕新设计,以“湖光山色”为主题,设计出一个香器,运用花丝镶嵌工艺设计的立体山峦与透明的琉璃壳相配合,尤为雅致。花丝镶嵌的美与当下的生活方式相融,让非遗技艺与追求品质生活的年轻人产生共鸣。

1.3 穿越者视角讲故事,展现丰富情感价值

节目既有主观视角的亲身体验、同行者视角的共同探索,同时还代入了穿越者的视角,在现实体验场景之外又叠加了时空线,以历史为线索,穿越时空揭秘传奇非遗,演绎了生动鲜活的非遗故事。如此独特的表现形式,让人更加深入透彻地了解非遗的“前世今生”,令古老的非遗栩栩如生起来,也让观众沉浸其中,展现了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劳动、匠心、热忱、责任感和使命感。观众们从穿越者身上便能够体会到,为什么在大浪淘沙的今天,这种纯真的心态,依然可以让传承者们不受任何干扰地将其发扬光大,这就是非遗的感情价值,它给这个节目带来了更多的温暖、艺术和人文,让它与现代的年轻人产生了一种心灵上的联系。

1.4 多维视角解读非遗,挖掘背后文化价值

传承人视角传非遗,主观视角深体验,同行者视角再创造,穿越者视角品历史,丰富的多维度视角构成了节目全新的骨架,整体展现了一件非遗物品是如何在文明的长河中绵延传承的,多重视角使观众不觉得枯燥乏味,同时融合了专业化、年轻化的看法及评论让节目内容更丰盈,带观众一同探访、一同走进非遗技艺,既全方位呈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也在多维度探索、多维度推动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发展,融汇古今,通过不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智库式的服务,为非遗新生赋能。

2. 新场景打造:挖掘典故传说,打破非遗古今边界

2.1 现实场景展现非遗传人使命担当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富春茶舍的厨房里、在白族人民的染缸里、在仙山蜀地的竹海里、在洋河独特的酒香里……学徒团一路学精湛技艺,品传承匠心,每到一处便有新的感悟、新的创造,还把“一切伟大皆由双手创造”的劳动哲学巧妙运用到节目内容中。他们亲自去到非遗文化发源地,切身体会非遗传人对传承技艺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和“择一业,终一生”的大国工匠精神,技艺的传承是师傅倾囊相授带徒弟,徒弟又成了师傅;是三丁包要包32个褶;翡翠烧卖要擀出荷叶皮;是“见人见物见生活”,这样才是真正的传承和保护,也是当今非遗传承发展的共识。

2.2 历史场景再现演绎动人非遗历史

节目运用电影级的画面、真实搭建的历史场景、精彩绝伦的演绎、共同完成特别打造的非遗小剧场,丰富了节目主线剧情,将有关非遗技艺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典故和传说幻化成故事,感受它们的生命力曾如何的澎湃鲜活,解决了综艺节目内容乏味单调的问题,打破古今边界,揭开非遗的神秘面纱。例如,在第一期中,年轻的徐永珍率领富春茶社漂洋过海,将中国茶点制作技术带入日本的西武百货,如今富春茶社虽已有百年的历史,但我们仍然能够看到时代缩影下,师傅们蕴藏在食物里的匠心,对品质的坚守。这剧场链接着一代又一代非遗传人的赤子之心,不知不觉,非遗文化的历史脉络跃然眼前,为节目赋予了更多的精神文明价值。

2.3 “有技、有人、有意”加强情感连接赋能非遗新生

传承人作为非遗的代表担当着非遗传播圆心的角色,非遗趣缘群体在传承人的辐射下聚集,非遗传播的参与者围绕圆心形成大小各异的同心圆,仪式就在这些同心圆之间发生,从而形成共振[2]。杨澜说:“非遗背后是中国人的世界观,连接着人与人的感情。”节目在内容呈现上涵盖非遗故事以及展现东方独有的美学文化。有技,既是传承人高潮精湛的技艺又是当代新锐设计师的新颖的设计以及当今的数字技术的发展与节目、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这都能让非遗技艺焕发生机;有人,既是十年如一日坚守的非遗传人,也应当是勇立时代潮头的青年、推动非遗传承的文化学者,是演员、歌手、舞者,是广大人民群众,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讲好传承故事,守护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只有连绵不断的赓续,才能使得文化发展赢得永续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习近平同志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3]。”节目制作上坚持内容品质,深度挖掘非遗背后的人和事,如,非遗中的父子情、师徒谊、匠心精神等,以此激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推动非遗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3. 新传播形式:提升艺术审美,激发非遗美育活力

3.1 深入浅出传文化,保障节目深层内涵

节目开播时#杨澜单霁翔的饭局文化含量超标#这一词条冲上微博热搜,网友们纷纷表示,他们吃饭吃出了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浪漫的诗词名句而我只会说:“再来一碗!”的确,《新生万物》深入到文化肌理中,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大族群里,品茶点、聊扎染、谈竹编、嵌花丝……在扬州体验富春茶点技艺时,单霁翔老师便给大家讲解扬州文化产生的根源;聊到白族扎染,就必然要讲到网状的茶马古道如何传播文化的历史;谈竹编,则需要在150米的高空看四川的山川竹海、地理面貌等。节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细节化、画面化、趣味化并且纯手工制作化,浅出传递,让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地走进更多人的心田。

3.2 全新设计再创造,非遗焕发时代光彩

与非遗传承人一同制作非遗激发了新锐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彼此双向奔赴,从“新”出发,助力非遗焕发时代光彩,这个跨越时空的共创不单单是包装上的新生,更是传播形式上的新生,是传统文化的再继承再改造。新中式点心创始人于进江从模具出发探寻当地的历史文化,挑选出叫“福禄寿喜财”五块模具制成特色中式点心;设计师成福提出“把大漆穿在身上”,运用战国时期的纹路制作鞋子、袜子,张国立开玩笑说他准备:“穿一双定制款袜子、鞋子,再去买两盒特色点心。”杨澜笑着说他真的把非遗融入了生活。这足以体现设计师正在用年轻化的视角激活传统文化日常化的表达以及更具时代感的设计,带给消费者多元体验,让观众们体验到了非遗工艺的精美绝伦和中国文化真正的当代价值。

3.3 增强观众互动性,延展节目长尾效应

节目中,杨澜和单霁翔两位老师,以分队竞赛的方式,用细节和工艺匠心向观众们展示非遗是如何制作的,一方面体现节目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又保障了节目内容主旨输出的有效性。该节目不追求厚重感、不说教而是融入了轻松、真诚让节目更具张力,在学习非遗技艺时,PK、互怼、接梗欢乐不停,幽默和反差感并行引人入胜。

在富春茶社学习完制作手艺之后,总经理还布置了额外的新任务,让杨澜老师亲自去给老食客送包子,有了更深入地了解扬州人传统美食的机会,食客向杨澜老师展示了特别的食材,这是一份她妈妈在2021年得知自己患癌症后不放心她而特意准备的9两绞的牛肉,虽然妈妈去世了但到今天这份特别的“爱”还是有被珍贵地保存。节目通过淡淡的讲述,让人不禁觉得眼眶湿润,更是感受到富春茶社、食材和食客之间经久不变的情感链接,具有可看性,同时通过节目还可以去寻找自己心仪的物品、美食等去购买、品尝,延展节目的长尾效应。

4. 新传承启示: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遗产资源

4.1 探寻非遗文化源流,呈现非遗制品魅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节目深入探寻每个非遗技艺的源头,聆听当代传人的想法,通过设计师、手艺人的再创造让“久居深闺”的非遗物品实现“自我造血”。设计师王猛涛以竹造物,提出了设计了理念——一款“君子杯”,从产品材质到外部包装,均采用竹炭、竹丝等材料,打开外盒就能闻到一阵竹香,是极具国风的好礼。网友们也在社交平台上纷纷点赞:“以前总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但节目让我们感受到它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习惯里,浓缩了朴素的人文内涵”。近年来,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术重新焕发了活力,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去年的“双11”购物节期间,非遗工艺在网上大受年轻人喜爱而销量激增,“老字号”正在成为“新网红”引领社会潮流。

4.2 焕新焕活传统技艺,助推青年探索延展

非遗要焕新也要赋活,随着越来越多的数字技术、融媒体平台深入我们的生活中,以往传承仅在师徒间展开的模式略显单一。《“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让非遗人才发展有平台有舞台。如今,大、中、幼儿园也将非遗技艺纳入美术课程和学前教育系统中,大学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客座教授,建立非遗研究基地,让孩子们都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用非遗情感价值唤醒年轻一代。与此同时,众多“90后”“00后”年轻人苦练本领,争当新生代非遗传承人,通过新的巧思、接地气的创意,青年群体与非遗双向奔赴,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历久弥新[4]。

4.3 丰富非遗传承形式,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如今科技赋能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以新的“认识结构”呈现关于文化的记忆在新的环境中吸收养分,中华传统文化也随着节目的新呈现获得更丰富的意义[5]。非遗技术从抢救性保护与展示传播的温室里,逐渐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实践与人生经验之中,此时,人们需要转变思想,适应新的处境,加强与非遗文化的连接,进行有机融合,而不是观望。非遗+文创、非遗+文旅、非遗+文娱等这种跨界的传承融合已渗透进我们的日常。例如,通过节目和媒体平台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去到云南专门体验蜡染;在西安大唐不夜城体验蜡染、皮影、剪纸等非遗工艺品制作,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春活力和时代创新。

5. 结束语

一个节目的“出圈”离不开多方合力,但归根结底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色和根基,在其基础上进行内容创新,永远不会失去文化应有的韵味[6]。《新生万物》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非遗背后的故事与传承,与观众产生深度的情感链接,在当今全球化视域下,我们更应该直观了解,生动理解非遗背后独特的文化标识,文化背后中国独特的思想智慧,讲好中国非遗文化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猜你喜欢
杨澜技艺遗传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非遗传承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什么叫金茂府?蔡澜、杨澜做客广州告诉你!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杨澜:形象永远走在能力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