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沈傲然
2016年,晋江文学城Priest原著、配音工作室729声工场出品的广播剧《杀破狼》以整季付费收听的形式上线猫耳FM。在此之后,大量网络小说被改编成广播剧,雨后春笋般登陆猫耳FM。其中,《魔道祖师》《撒野》《默读》等最早一批的“大IP”在被改编成广播剧后,播放量均突破一亿大关,《魔道祖师》更是斩获了总播放量破6亿,单季播放量超2亿的现象级成绩。在广播剧业务的助推下,猫耳FM这一综合性音频内容平台迎来了良好的业务增长机遇:2018年11月,B站全资收购猫耳FM[1]。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自2019年起,中国在线音频市场开始呈现翻倍增长趋势。用户规模方面,2018年至2020年共增长了1.4亿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其中年轻用户占比较高,未来业务增长仍有潜力。然而,在经过几年的稳定发展后,猫耳FM和其中的商业广播剧却遇到了发展瓶颈,不仅再难出现如《魔道祖师》般的现象级作品,其中的大多数广播剧更是仅有千万级的播放量。
欲探究广播剧式微现象的背后原因与解决办法,首先要向国产广播剧本身追根溯源,找到其发展停滞的症结所在,并结合网络商业广播剧的发展现状,对“国产网络商业广播剧如何突破瓶颈”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早期的国产广播剧主要由主流媒体制作,受众通过电台进行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1950年制作的《一万块夹板》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广播剧。200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广播剧逐渐崭露头角,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
2000年至2004年,是网络广播剧的论坛萌芽时期。1999年至2000年间,一批广播剧爱好者建立了E时代论坛,并自制了数十部有声书和数部广播剧。其中,《当心看车》(2000)、《其实我是爱你的》(2004)等几部作品均为原创剧本,且剧中的音乐均由创作者在家中录制,这一制作方式开创了网络广播剧先河。2004年,在参与者大多忙于工作的情况下,E时代遭遇了网络论坛整顿,最终关闭。网络上并未留存这批早期网络广播剧的音频资料,但网络广播剧的制作模式却由此奠定。
2005年至2016年,网络广播剧在E时代论坛的基础上进入了更具规模的社团自制时期。729配音工作组、翼之声、优声由色、决意同人等社团均成立于这段时间。从作品内容上来看,社团模式下的广播剧有原创内容,但总体上还是改编自网络小说,另有部分产出是由日本广播剧翻译而来。可惜的是,这些剧作本身并不盈利,创作者无法从中获得收益,因此,社团时期广播剧的制作周期和质量都难以得到保证,这也使网络广播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是小众文化“自娱自乐”的产物,难以实现破圈生长。
2016年前后,随着ACG文化在我国的发展,配音演员这一原本隐于幕后的行业也逐渐被大众所关注。在大众媒介和受众兴趣的共同助推下,边江、张杰、季冠霖等小有名气的影视剧配音员纷纷走到台前,打破“配音演员只能为电视剧、动画中的人物配音”这一刻板印象,转而积极打造起个人IP,以此为基础成立工作室进行广播剧的制作,并尝试从中盈利。自此,网络广播剧进入了平台与工作室联合生产的商业化时代。工作室制作下的广播剧有着专业的承制团队、稳定的播出周期和平台,这一符合市场运作的制播模式也使得国产网络广播剧开始突破圈层限制,行业蓝海逐渐得到开发。
自网络配音广播剧开启商业化时代以来,广播剧的制作就呈现出依赖原著和头部垄断的行业症候。在发展初期,这一特点是助力网络广播剧以高质量、高还原度为卖点吸引受众的关键,然而随着时间发展,这一特点却成为了掣肘网络广播剧进一步突破现有规模向上生长的枷锁。
广播剧产业的上中下游一般为:上游原创小说网站进行基础内容生产,中游专业工作室购买小说版权,进行内容开发并发售付费剧集,下游传媒公司举办线下声优见面会,出售广播剧周边等。其中,IP生产开发和广播剧制作这两个环节是重中之重。
从IP开发的角度看:自2016年商配广播剧时代开启至今,猫耳FM已上线了两百余部广播剧,其中大多数都改编自晋江文学城、长佩文学网的知名小说。事实上,搭上“网文”的快车,几乎已成为广播剧制作的标准。根据晋江文学城站内信息,2018年全年,晋江文学城广播剧签约作品为92部;2019年6月至8月,全站共签约91部网络小说版权开发协议,其中,广播剧版权开发项目50部,占比超过54%。从早期市场开发的角度来看:IP改编是一种高性价比的操作方法:在To B层面,拥有完整故事和一定受众积累的上游IP供给,能够有效地帮助承制工作室降低生产和宣发成本,从而快速高效地打开市场;在To C层面,广播能够给予受众充分的想象空间,仅由声音构成的广播剧可以轻松演绎出影视剧中难以还原的原著“名场面”,在满足原著粉丝期待的同时,又为受众留下了视觉感官的空白,间接保护了粉丝想象中的人物与故事。另外,与其它形式的版权改编作品相比,广播剧具有一定的审核优势,可以适当地进行大尺度的创作而不逾矩,这对于部分用户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一点,也是广播剧长尾效应的体现。
从工作室承制的角度看:目前,猫耳上线的广播剧均由光合积木、北斗企鹅、音熊联盟、艺海佳音、声音气球等头部配音工作室制作。这些工作室皆由知名配音演员成立,拥有专业的录音设备、场地、配音演员、录音师以及负责公司运营的团队,可以负责一个音频产品的全流程生产过程。例如:头部配音工作室729声工场,由业内著名配音演员张杰在2016年创立,其负责制作的《杀破狼》《三体》等IP改编广播剧均获得了破亿播放量,实现了口碑和销量的双丰收。头部工作室独占广播剧制作鳌头,已经成为了行业现状。
在商配广播剧发展初期,原著改编是广播剧吸引粉丝,开拓市场的关键。但这也引发了广播剧行业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过度依赖小说IP[3]。
2020年5月18日,知名配音演员路知行自编、自导、自演,由知行天地工作室出品的广播剧《普通市民历险记》在猫耳FM播出。作为纯原创剧本,《普通市民历险记》突破了IP局限,但热度和口碑却远不如大热IP改编的同期广播剧,第一季仅有421.7万次播放量。相比于同样经历过“超级IP”改编时代的影视行业,广播剧市场的受众对IP依赖更深,这也导致了广播剧与网文原著有着极强的共生乃至依附关系。这一现象为广播剧发展带来的困境主要有两个:
第一,上游资源的匮乏容易导致广播剧生产的断档。从2016年发展至今,晋江文学城等网站的知名作品几乎被改编殆尽。头部作品的版权被头部工作室争抢,小众作品也被瓜分,现存作品供不应求,工作室只能在5到10年前的作品中继续寻找合适改编的作品,因此出现了缺口。
第二,上游资源的匮乏使受众对广播剧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能够成为热门IP的小说,其质量有所保证,改编而成的广播剧在故事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而原创的广播剧很难与它们比拟。受众长时间欣赏优秀的故事,其胃口随之增大,一般的原创广播剧很难得到他们的肯定。
另外,过度依赖原著IP也意味着广播剧需要吸引原著粉丝作为首批受众。但受到制作技术、配音演员水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并非所有改编都能使原著粉丝满意。网络文学的受众圈层并不大,如果工作室制作的某一部改编作品不能令受众满意,那么该工作室在制作下一部作品时也会受到受众的抵制,从而影响工作室的口碑和作品的传播。除去对IP的依赖,网络广播剧制作同样依赖头部工作室:作为早期市场的开拓者,光合积木、北斗企鹅等配音工作室各自积累了一批粉丝,会通过见面会等形式加深与粉丝间的联系,维系粉丝情感黏度。各大工作室在招纳新的配音演员时,也将外貌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试图向日本的声优偶像化方向发展,培养属于自己的粉圈经济。
新的问题因此出现。粉圈化的运营一方面容易引起粉丝间的相互攻击,破坏行业生态;另一方面,在选角时,粉丝的观点也成为制作方难以忽略的考量因素,从一定程度上容易干扰作品的正常制作流程,影响作品质量。最关键的一点是,粉圈的形成意味着社群文化开始固定且整体上相对封闭,从而出现排斥效应,对新用户并不友好。
首先,从行业总体看,广播剧制作方并不缺乏由改编走向原创的变革动力和编剧人才储备,原创商配广播剧之所以难以发展,主要是缺乏文化生态的培养。因此,各大工作室在发展原创时,首先应坚持内容为王的生存逻辑,大量创作、寻找原创广播剧剧本,并筛选出精品,以优质内容为立足之本[4];同时创作者们要积极尝试创新,大胆地将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移植到广播剧创作中,通过穿越、悬疑、交互等多元形式的表达,建立醒目的剧目标识,打造多元的“声音景观”,推动网络商业广播剧创新性发展[5]。
其次,营销形式应当丰富化。原创剧本不同于自带受众的IP改编,只有工作室在营销引流方面下足功夫才能吸引到受众的关注。工作室可以扎根新媒体,利用好各新媒体平台形成营销矩阵,通过在微博等更加大众的平台上开通官方微博和超话的形式吸引、固定受众,形成社群运营,增强病毒式裂变传播的动力,也可以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放出制作花絮和内容片段,以短带长为剧作引流。最后,工作室应找准内容定位,避免出现目标受众不匹配的问题。(如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原创红色广播剧《英雄》曾在猫耳FM上播放,收听者寥寥。)经过官方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广播剧圈的原创氛围应当能够得到较好的培育。原创与经典IP结合发展的健康模式,也更加有利于广播剧市场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目前各大头部配音工作室的确能在广播剧制作中获得良好的受益,甚至趋近资源垄断:根据晋江文学城站内公开数据显示,《魔道祖师》广播剧收益超过千万,《破云》《默读》广播剧收益超过百万。但与之相反的是,不少腰部配音工作室及配音演员很难获得足够的市场关注。各大配音工作室在进行广播剧制作时,为保证质量、控制成本,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使用工作室内部的配音演员。然而,配音演员虽然可以适当进行声音化妆,来完成多位角色的配音,但人的声线变化终究有限,长此以往,容易使听众感到审美疲劳。许多工作室在推出新剧时都会收到听众们对配音演员“过于耳熟”的质疑。
因此,各大配音工作室应突破自我局限,积极挖掘行业新生力量,避免人才青黄不接,在为观众带来全新视听感受的同时,推动行业良性循环发展。
商业配音时代的开启,为广大配音演员谋得了一条更受瞩目、更易变现的发展道路。举办配音大赛、开办配音培训班、参加配音综艺——配音工作室及配音演员能够在各种商业活动中获得收入,本质上是有利于行业长期发展的好现象;配音演员们因其出众的业务能力和个人魅力得到受众的喜爱,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历史的经验证明,粉圈经济容易造神,也容易将造起来的神推下神坛。配音演员及其团队应充分吸取影视行业的前车之鉴,在打造个人IP、运营粉丝社群时注意引导,控制尺度,以公众人物的标准严格要求个人及团队自身的一言一行,避免陷入粉圈反噬的泥沼。
一个文娱行业的向好发展,离不开创作者们的通力合作。网络商业广播剧作为一个尚在起步阶段的新兴行业,在经历了曾经的爆发式发展与当下的瓶颈后,其中的从业者们更应当正视自身所面对的原著资源匮竭与受众需求升级之困境,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突破瓶颈的办法有很多,但无论是丰富营销手段,还是培养原创氛围,从业者们都应当时刻保持德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全心全意专注于作品,为广大粉丝树立榜样,从而推动广播剧乃至整个音频行业向下扎根、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