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下电视台摄像的画面构图技巧

2023-02-09 07:30天津市静海区融媒体中心张厚泽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3年24期
关键词:摄像师电视节目主体

■天津市静海区融媒体中心:张厚泽

随着融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电视节目制作水平不断提高,然而摄像画面构图技术的价值却被日渐忽略。事实上,摄像画面构图与后期制作关联密切,好的画面构图不仅能够丰富直观地表达节目的内容、情绪和价值,还能够让后期制作的视觉效果进一步提高。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摄像人员要加强对画面构图技巧的重视程度,充分考虑传媒行业的变化趋势和观众的审美诉求,不断对拍摄技巧、色调、光影等元素进行创新和突破。本文从电视摄像画面构图的作用和特征出发,深入分析了新时期电视摄像画面构图的优化技巧,旨在加强媒体从业者对电视节目画面构图的关注,优化摄像技巧,提高电视节目的视觉效果。

1. 电视台摄像注重画面构图的作用

1.1 传递节目信息

电视节目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不仅通过播音主持人的播报、旁白、字幕等语言形式进行展现,也通过画面构图来表达。例如,给某个人物、物品一个特写镜头,表明其在接下来的画面中的重要性;或者通过多种构图形式来展现人物的心理、情绪变化等等。在电视节目摄像中应用多种画面构图技巧,能够辅助文字和语言进行信息传达,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节目所要传递的信息和内涵,提升观众的观看体验。同时,画面构图还能更好地烘托情绪和气氛,让观众理解节目的“隐形语言”,实现情感上的共鸣。

1.2 优化节目效果

电视节目的制作包含多个流程,从前期的策划构思,到中期的拍摄制作,再到后期的剪辑、特效制作。从每个流程的工作内容来说,电视节目也是文字、画面、音效、特效等元素的组合和建构,每一个元素与节目的呈现效果都有直接的关联,其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画面构图能够有效展现策划方案中的设计思路,将节目的目标和结构以视觉的方式进行呈现;另一方面,画面构图能够配合后期制作,提升节目的艺术美感。

摄像人员在进行节目拍摄时,需要对画面的多种元素进行调节,包括取景、色调、对比、平衡、曝光等等,不同的参数和技巧将呈现出不同的画面视觉效果[1]。优秀的摄像人员能够根据电视节目的类别、特色、目标和需求对摄像的角度、参数进行选择和调整,将构图、光影、色彩充分利用起来,使节目画面清晰、细腻,内容丰富、生动。

1.3 提高收视率

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媒体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出现了收视率下滑、受众群体锐减等情况。为了稳固并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广播电视媒体必须着力提升节目的收视率,稳定收视人群。电视节目的品质是决定节目收视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节目的品质与摄像技术存在密切关联。一档电视节目,如果画面死板、粗制滥造,必然会影响观众的视听观感,导致收视率的下降。如果节目制作精美,画面充满了艺术美感,则能够显著提升节目的可观赏性,赢得观众的口碑。例如时下所流行的“慢综艺”,通常在情节设置和叙事节奏上较为平和,而将拍摄的重点放在了美食、美景等生活细节上,在这种节目中,摄像的重要性无可取代,画面的构图美感和审美效果能够展现慢综艺独特的心灵治愈效果,吸引观众持续观看。

2. 电视台摄像画面构图的特征

2.1 限定性特征

电视台摄像工作具有限定性的特点,其限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画面布局的限定性。一般来说,为了实现正常的横屏播放,电视节目在拍摄时,需要严格按照4:3或者16:9的画面比例来拍摄。进入融媒体时代后,广播电视媒体普遍实现了全媒体平台的运营机制,除了本身的电视端以外,还运营着网站、应用程序(移动客户端),以及各大新媒体平台,其中也包括各类长短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不同于一般屏幕,其画面比例相对特殊,由于大部分受众都是通过手机端进行观看,因此短视频的拍摄普遍采用竖屏形式。当前,电视台在制作短视频新闻时,需要考虑到其竖屏特性,调整拍摄的画面构图和后期剪辑制作的方式[2]。

2.2 连续性特征

通常而言,电视台摄像画面是由多个不同画面构成一段连续的画面,要保证画面能够充分体现电视节目策划的内容,还要考虑不同画面之间的连续性和衔接。这就要求摄像师在拍摄画面时,既要注重单一画面的构图,也要平衡不同画面之间的构图关系,确保整段画面在视觉效果上具有整体性。换言之,摄像师在画面构图时,既要强化局部处理,也必须具备整体思维[3]。

摄像师在拍摄电视节目素材之前,需要明确画面的主体,并构思好主体与周边环境、与构图之间的关联。一方面要避免构图布局上过大的变动所带来的突兀感;另一方面则要变换摄像角度来突出主体以及增强画面之间的衔接性。不同电视节目摄像需求不同,很多节目要求多视点拍摄,尽管拍摄主体相同,但视角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镜头语言和构图效果,对此摄像师需要构思好视点、景别之间的关系,确保最终的节目画面连贯流畅,不会给观众跳脱、突兀之感。

2.3 运动性特征

在拍摄电视节目时,无论是画面主体还是摄像机通常都处于运动状态之中,较少出现完全静止的拍摄状态,这就是摄像的运动性特征。这一特征对于摄像的视觉效果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要求摄像师需要对画面的光影、透视、构图等具有较强的掌控能力,能够在运动的过程中合理调整摄像机与画面主体、视觉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精密的布局保证构图的完整性和艺术性。

3. 融媒体时代电视台摄影的画面构图技巧

3.1 分析现场要素,做好前期准备

第一,明确摄像主体。拍摄主体是电视节目画面中的主角,是电视节目最重要的表现对象,承载了节目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摄像画面构图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着拍摄主体来开展。摄像师在拍摄之前,需要明确主体是什么,厘清主体与其他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在画面构图中突出主次、虚实关系,确保画面信息传递精准[4]。例如在拍摄乡村振兴题材时,当地的农民、乡镇企业家以及农产品就是节目的主题,摄像师需要在拍摄画面中展现乡村的新风貌,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乡村的巨大变化,增加大众对于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摄像师要根据主体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拍摄手法,帮助观众明确视觉焦点,提升观众对于画面主体的关注度。

第二,选择最佳拍摄点位。拍摄点位对于画面构图的影响是直接的,其拍摄视角决定了画面的透视关系,因此摄像师在拍摄时要根据节目内容的不同,选择最佳的拍摄机位。当前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大众对于画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视节目只有展现宏大、丰富、细腻的视觉效果,才能从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摄像师要处理好多个机位之间的关系,对画面主体进行多角度的拍摄,增加画面的丰富性。近年来,无人机航拍的运用越来越多,无人机适合处理开阔、壮观的画面,以俯摄的方式拓展空间,展现强烈的对比效果。

第三,选取合适的光线和色调。光线和色调不仅决定了观众观看电视节目时的视觉感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画面情感、氛围的传达[5]。仍然以乡村振兴题材为例,在拍摄乡村风光、当地的农业产业时,摄影师应当采取自然光线,展现风土原貌,利用阳光给观众以一种积极、向上、蓬勃之感;在拍摄农民、企业家时,可以利用布景补光的方式拍摄,既便于采访活动的开展,也能避免画面过于杂乱,误导观众视觉重点。在拍摄时,摄像师要精心考虑拍摄当天的天气状况、拍摄时间等因素,对光线进行合理把控。

3.2 均衡画面布局,突出立体层次

摄像师在拍摄电视节目时,需要运用到多种画面构图技巧,其中最重要的是画面的布局和层次。画面布局要注重其平衡性,如果画面过于突兀、杂乱,将会对观众的视觉感受产生负面影响,也很难准确表达出节目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摄像师在设计画面布局时,要充分把握画面中的多种元素,通过组合和重构的方式让布局尽可能地对称、平衡,给观众以和谐的美感。摄像师一方面要尽量做减法,达到均衡和稳定的效果。将对画面无用的元素尽量去除,降低观众的视觉负担,避免注意力转移。例如在拍摄人物访谈这一类较为静态的画面时,要将背景中的多余元素去除,使布景干净清爽,让观众的注意力始终放在人物身上。另一方面则要适当做加法,提升画面的均衡性和对比性。在画面中适当增加对比性元素,增强画面的反差性,不仅能够更好地活跃节目的画面效果,还能使拍摄主体更加突出。

电视节目的画面构图有其特殊性,由于服务的是普通的社会大众,因此在镜头语言上要尽量直白,避免过于晦涩的表达影响观众的信息接收。摄像师在构图时,要注意画面的层次性,明确主体,让观众能够一眼看出节目想要表达的内涵。如果电视画面层次不明,很容易影响观众的观感,甚至引发负面情绪。摄像师要着重表现和突出画面主体,形成较为立体的层次结构,尤其是当画面中的拍摄元素较多的时候,需要梳理元素之间的主从关系,调整各元素的透视关系和位置,保证主体的鲜明和清晰。摄像师可以充分利用好光影和色彩,对画面主体进行艺术渲染,增加主体的视觉权重。

3.3 关注画面色彩,正确运用线条

融媒体的发展模式推动了广播电视媒体的转型升级,电视节目的种类正在日益丰富,以满足不同观众的个性化需求。电视节目不仅种类增多,每个种类之中也出现了更加细致的划分,以综艺节目为例,出现了诸如真人秀、竞技类、歌舞类等诸多细分类别。电视节目种类的丰富也带动了电视摄像技术的丰富。除传统的摄像技术以外,无人机航拍、VR全景拍摄等诸多手段也越发常见。

为了更好地呈现节目的主题,摄像师要注意调节画面的色彩。科学研究证明,色彩对于人的情绪、心理影响很深,不同色彩的同一物体给人的视觉感受截然不同,因此,摄像师要结合拍摄的主体正确选择色彩。总体而言,色彩的选择需要遵循两大原则,即平衡和对比。从平衡角度来看,包括冷暖平衡、深浅平衡、(色彩)面积平衡等等。在提升画面平衡性之前,摄像师首先需要根据拍摄需要设定画面的主色调,接着适当地采用不同的平衡手法,能够有效提升画面质感,使观众有较为愉悦的观看体验。从对比角度来看,色彩对比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构图技巧,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冷暖对比。在暖色的画面主体之后,运用冷色背景来营造画面的故事感,能起到突出主体的作用。

除色彩外,线条也是画面构图的重要元素,例如常见的对称式构图,对称轴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线条;而在三角构图中,主体的外轮廓线能够呈现出稳定的三角形结构。线条处理不当很容易给观众以头重脚轻、重心不稳的视觉感受,降低观看时的舒适性。因此,摄像师在进行画面构图时,需要时刻把握画面的线条,对主体、背景进行提炼和概括,明确物体的运动轨迹和线条变化,在运动中呈现稳定性。例如,以工程竣工为主题的新闻拍摄中,摄像师在镜头运动的过程中,要时刻把握工程的中轴线,将直线作为画面的主线条,呈现挺拔、壮观的视觉效果。

3.4 协调动静关系,提升画面韵律

前文论述过,电视摄像画面构图具有运动性的特点,但在实际拍摄和后期制作时,所有的画面不能都是运动性的,不断变化的画面很容易给观众以眩晕之感,反而降低了视觉舒适性。摄像画面应当秉持动静结合的构图特点,增加画面节奏和韵律,提升画面的艺术美感。

在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的拍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摄像素材呈现出多端性的特点。以新闻节目为例,视频素材中既包括摄像拍摄的内容,如新闻现场、人物采访等,又包括了网络素材,如网友发帖的文字截图、目击者手机拍摄的视频画面等等。不同的素材如何在画面构图中呈现出和谐、鲜明的特点,是摄像师和后期工作人员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从拍摄角度来看,摄像师需要重点处理好摄像画面的动静关系,提升画面的美感。

一方面,将动态构图融入静态构图之中,能够提升画面的张力。例如在拍摄突发灾难性事件时,摄像师可以将灾难现场设计为静态构图,而对受害者的救援、逃生情况设计动态构图,通过强烈的对比展现灾难的紧张和残酷,调动观众的心理波动,引发情感共鸣。

另一方面,将静态构图穿插在动态构图之间,能够提升画面的节奏和韵律。利用静态构图进行转场是电视拍摄的常用手法。相较于动态构图的运动性和快节奏,静态构图的节奏平缓、柔和,在运动中适当插入静态画面,能够让整个节目的节奏相得益彰,给观众一种较为舒适的视觉感受。

4. 结束语

在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摄像技术的支持。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对画面构图技巧的优化和创新,充分重视影响画面构图的诸多元素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电视摄像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增强画面质感和视觉效果,满足大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视听需求。

猜你喜欢
摄像师电视节目主体
电视台摄像师画面捕捉能力的强化策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如何提升摄像师画面捕捉能力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电视台摄像师画面捕捉能力的优化解析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摄像师拍摄中的创造空间与技巧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