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的编辑意识和提升策略

2023-02-09 07:30安徽广播电视台曹晶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3年24期
关键词:视频新闻受众意识

■安徽广播电视台:曹晶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短视频新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根据《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40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

目前,短视频新闻是受众最广泛、最容易传播的传播形式之一,它可以通过声光影的形式去报道新闻,传播故事,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受众获得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自2019年起,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布局短视频新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网、新华社的移动客户端如今已极具社会影响力,主要央媒自有APP产品中,多款自有APP产品累计下载量过亿,短视频已成为新闻发布的主要方式。

1. 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生产传播特点

1.1 短视频新闻生产逐渐凸显新闻性

早期,短视频新闻的制作门槛较低,一些非专业用户对于社会“软新闻”关注较高,其中一些选题更贴近社会受众的心理需求。尽管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此类短视频在基本的新闻六要素上是残缺的,但它们仍然在平台上获得了极强的传播效果。

在中国新闻奖第31届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中,主流媒体创作的短视频新闻大多围绕灾难、环保、舆论监督等公众关切的、新闻性强的主题展开,记录时代风貌、主旋律的作品是短视频新闻行业的主流,反映时代的作品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1]。

2021年1月2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新修订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自2021年2月22日起施行,第十八条列举了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不得有十项违法违规行为,其中第三条备受关注——未经许可或者超越许可范围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等服务。《规定》所称新闻信息,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

此项规定同时明确了没有新闻资质的自媒体不能发新闻。在政策引领和激励下,主流媒体生产的短视频新闻和自媒体有了本质的不同,传统媒体广播电视在创作短视频新闻时,更加注重新闻价值的挖掘,更具有原创性,凸显新闻性的同时彰显了主流媒体在新闻短视频内容生产上的先天优势。

1.2 短视频新闻正在适应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

伴随着短视频新闻的发展,社交网络成为传播的重要载体,短视频新闻正在适应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在传播过程中也在探索兼顾与社交媒体传播的即时性、草根性、片段性、交叉链接性等特征的适配性,“群发”和“转发”逐渐常态化。

短视频新闻以声音与影像为传播符号,产生之初有着明显的电视化特征。传统电视新闻中播音语言和画面紧密结合,传递新闻信息。而短视频新闻注重以字幕强调新闻的关键信息,配合画面叙事,进行内容呈现,这更符合融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传播的具体环境。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多元化的内容被生产,用户可以各取所需,受众正在影响着内容生产者。所以,短视频新闻基于媒介特性生产新闻内容,同时社交化特征明显。

短视频新闻在强调某个新闻事件时,画面、文字、音效、BGM都要配合好,能够做到适当给观众听觉视觉上的刺激。同时,短视频平台、移动客户端通常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创作者可以利用评论、转发等功能,和观众进行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反馈意见。这样,受众观看时就会产生更强的代入感,缩短了内容与受众的距离。

1.3 短视频新闻创作者们正在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创新

技术赋能成为短视频新闻创新创优的基础。近年来,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为观众带来更丰富的视觉体验。5G、AI、VR、AR等技术,释放了主流媒体的短视频新闻生产力。新闻信息与技术的融合进一步细化、深化,在向受众传达新闻信息的同时,形成了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例如,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安徽台推出了“纪念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短视频新闻作品《只为记住您的样子》。该作品充分利用新技术赋能,通过智能语音、动画等技术的应用,让烈士穿越时空“活”起来,并实现隔空对话。短视频被多个平台转发,总浏览量近1000万,传播效果良好。

关于新闻类短视频的创新。现阶段看来,技术条件以外,新闻短视频的创新不是要做颠覆式的创作,而是要抓住每一部新闻短视频作品中人物、事件的变化、环境的更迭进行差异性的表达。

当然,从宏观上看,新闻短视频的创作和表现形式还将迎来很大的变化。从近几年的一些趋势来看,越来越多新闻短视频和传统媒体新闻报道正在产生化学反应,对于这些,我们也在积极关注探索,平衡内容科技与表达的关系。

2. 短视频新闻编辑需要具备一些特定意识

从新闻事件到新闻短视频不是一次简单的翻译,而是一次精细化创作,脱离不了专业的内容制作团队。我们深知,好作品的活力和创作力来源于每一个创作者,为此,我们应当培育更加专业的团队、更专业的编辑。创作者需具备一些特定的意识以确保信息准确有效地传递。

2.1 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始终是新闻工作者的首要意识,衡量一个编辑是否胜任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他懂不懂政治、讲不讲政治。讲政治,要时刻站在政治的高度,对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进行深刻领会,凝练有意义的选题。这需要不断深入地学习,练就一双政治慧眼,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增强政治辨别力和判断力。准确把握社会发展新特征、新趋势,找准方向、做好报道。

政治意识的提高要靠持之以恒地深入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各门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熟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中国的传统文化等等,理性研判编辑内容,扎扎实实地把政治意识落实在选题策划和编辑之中[2]。

2.2 法规意识

短视频新闻的主创、编辑需要关注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作为专业人士,编辑应该始终坚守新闻伦理,遵循职业道德准则,应该尊重事实,尊重个人隐私,避免侵犯他人权益。同时,编辑还应该关注社会问题,传递正能量,引导公众客观看待和理解事件。

编辑在制作和发布短视频新闻时,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但不限于版权法、隐私法和诽谤法等。这不仅能保护自身免受法律纠纷,也能确保新闻报道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2.3 内容质量意识

编辑短视频新闻需要关注事件内容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对于一个短视频新闻编辑来说,在创意和策划阶段就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根据事件性质与主题确定视频风格与表现形式,并确定讲述角度和选材范围。

编辑要有强烈的新闻价值意识,即能够识别并挑选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报道。这包括对事件的新颖性、重要性、影响力和公众关注度的判断。同时,编辑也需要理解新闻的价值并非只在于时效性,更在于其能否引发公众的思考,提供新的视角或深入解析某一问题。

在制作环节也需要非常注重细节。主创从拍摄到后期剪辑,要确保视频画面和音效质量达到最佳状态。在后期制作时,可以选用轻型剪辑软件进行精细剪辑、修剪;加入画面文案以增强氛围;运用配乐等手段进行营造声音氛围。同时,在上线发布前应严格审查内容合规性与技术运营规范。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信息充斥着网络空间。新闻是理性的殿堂,作为专业人士,编辑应该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确保所发布的短视频新闻内容真实可信,对待每一个新闻事件都要有公正的态度,避免因为个人的情感或者立场影响新闻的公正性。同时,也要尊重事实,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新闻的真实性[3]。

2.4 受众意识

在融媒体时代,受众对于新闻的获取方式和内容呈现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编辑应该了解受众的喜好和习惯,注重创新,采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段,提高短视频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这方面,短视频新闻的编辑需要注重信息的全面性和深度。由于短视频的时长限制,编辑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因此,编辑应该善于筛选和提炼新闻要点,将关键信息传达给观众。同时,编辑在“短平快”地创作之外还应该注重深度报道,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使观众对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

3. 短视频新闻编辑意识的提升策略

随着融合新闻日益精品化,推动了短视频新闻编辑在生产机制、生产流程方面的持续创新。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不断探索相应的提升策略,积累了一定的创作经验。

3.1 兼顾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

一定程度上,内容生产的质量决定着传播效果。创作者要选择具有新闻价值和社会关注度的事件作为拍摄主题,可以关注热点事件、突发事件、政策变动等方面的内容,确保选题具有时效性、新颖性和吸引力。

3.2 做好拍摄前后的各项工作

编辑在编写脚本时,要明确视频的主题、核心观点和关键信息,使观众在短时间内了解到事件的全貌,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避免使用空洞的套话。在拍摄前,团队需要对拍摄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进行充分了解,做好拍摄计划。同时,准备好拍摄设备,确保拍摄过程顺利进行。在拍摄过程中,要确保画面质量,避免抖动、失焦等问题。此外,合理运用镜头语言,如特写、切换等,增强视频的观赏性[4]。

3.3 严格审核新闻类短视频发布

新闻类短视频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记者要紧跟事件发展,及时更新视频内容。在发布前,要对视频进行多次检查,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这些工作不一定要编辑亲力亲为,但是最终生成的新闻一定会由编辑来审核。短视频新闻编辑是一份非常考验综合能力的工作,是对一个人思维的锤炼,它包含了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包含了对社会和人心的观照,需要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最终会在短视频作品中有所体现。

3.4 以新的视角挖掘新闻价值

近两年,短视频新闻仍然以策划性、主题性报道为主,这一类型的短视频新闻可以深入挖掘新闻价值,追求深度表达。编辑需要理解新闻的价值并非只在于时效性,更在于其能否引发公众的思考,提供新的视角或深入解析某一问题。

例如,2022年12月31日,安徽台推出了以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实施的重大水利工程--引江济淮工程为主题的两篇报道,短视频新闻《引江济淮,通了!》和广播新闻专题《西移一公里》。

这两篇报道在当年的省级新闻奖评选中分别获一、二等奖,同样的选题,几乎同样的制作团队,作为主创之一,笔者认为这两篇报道能够快速传递信息、引起公众关注和思考,得益于团队对深度表达的追求。

为了挖掘引江济淮工程中的生动故事,主创提前着手策划采访制作,历时一个月,踏访引江济淮工程沿线,先后到安庆枞阳、合肥庐江等地进行采访和拍摄,采访了多位设计人员、一线建设者、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的采访,让作品展现出丰满的故事细节,并于工程试通水当天推出这一作品。作品在宏观讲述这一历史性工程试通水试通航的同时,深刻阐释了这一工程的生态意义。

广播专题报道《西移一公里》呈现了为了保护菜子湖生态,河道向西移了一公里,这是该工程建设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典型事例,记者由此切入,讲述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所做的绿色文章。短视频新闻《引江济淮,通了!》在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了工程试通水通航的现场画面,凸显了新闻事件的现场性、即时性。报道引领受众现场感受了工程的壮美场景,体会了工程的历史意义。在前阶段素材的积累下,最后完成的作品显得更有深度、有价值。

以下是一些创作积累和深度表达的建议:

(1)深入调查和研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从多个来源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这样可以确保视频内容准确、全面,同时为深度评论提供坚实的基础。

(2)用故事来呈现:故事是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具体的案例来呈现事件的影响和背后的故事。

(3)注重分析:有独特的角度和深入的分析,这样才能引起受众的思考和共鸣。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对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提出有深度、有见地的观点和见解。

(4)通过视觉手段表达:视觉手段是新闻短视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画面、音乐和字幕等手段来表达观点和情感[5]。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注重画面的设计和音乐的选择,通过视觉和听觉的联合来深入表达观点和情感。

4. 结束语

短视频新闻编辑应具备政治意识、法规意识、内容质量意识、受众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专业能力,深入挖掘新闻价值,才能更好地满足融媒体时代受众的需求,发挥其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视频新闻受众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对移动新媒体时代网络短视频新闻的发展探索
短视频新闻如何把握视角、视觉、视野、视界——重大主题报道研修班培训心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共情——从一则视频新闻的传播看融媒体的变与不变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从媒介融合角度浅谈网络视频新闻的发展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