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网络微短剧的出圈
——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

2023-02-09 05:05:11赵子薇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2期
关键词:玉壶大英博物馆短剧

赵子薇

(作者单位: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1 研究背景

2020年8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继网络影视剧、网络电影、网络动画片后,在网络影视作品形态中新增“网络微短剧”备案类目。同年1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并将“网络微短剧”定义为单集时长不足10分钟的网络剧集作品。自此,网络微短剧开始步入大众视野,呈现高速发展趋势。第10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2021年至2022年期间,网络微短剧的上线数量显著增加,已经成为网络视听新势力。同时,平民化、自主化的自媒体创作者的不断加入,为网络微短剧市场增添了更多活力。2023年8月,自媒体网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在全网范围迅速走红,该剧以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为价值导向,讲述了文物出逃大英博物馆寻乡的故事,受到了广大网友的青睐,在哔哩哔哩与微博平台上播放量超千万,在抖音平台播放量更是过亿,官方媒体也纷纷为其点赞。本文通过对自媒体网络微短剧优秀样本《逃出大英博物馆》出圈的原因进行探析,为自媒体视听内容创作者创作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作品提供思路。

2 网络微短剧的兴起与发展

进入移动时代,人们的观剧习惯正在被移动终端改变。基于移动端的网络视频平台逐步成为视频内容生产者创作成果发布的新平台。随着视频生产与分享的深层次协同发展,为创造持续的吸引力和维系力,创作者在作品中添加了越来越多的“表演”与“戏剧化”成分。于是,在新一轮的用户生产中,网络视频平台出现了大量用户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短剧[1]。每集不超过10分钟的网络微短剧仅需要一顿饭的时间就可以看完,时长虽短但仍兼具剧情、反转与笑点,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1 网络微短剧的兴起

德国社会学家哈尔特穆特·罗萨提出著名的社会加速理论,他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加速”的社会,社会生活无时无刻不处于时间的“规训”之下[2]。科技进步、社会变迁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使身处新的信息传播技术下的人们觉得时间匮乏,并时刻感受到紧迫、忙碌与焦虑,他们只能不断加快节奏来充分利用“时间”这种稀缺性资源。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剧情拖沓、剧集冗长的影视剧已然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碎片化的观影需求,而单集不超过10分钟的网络微短剧就恰逢其时填补了人们紧凑社会活动中的时间缝隙,更适应当下受众的休闲娱乐需求。

与此同时,网络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网络文化业态,凭借其强叙事性、快节奏性、低成本性等特征,吸引着影视公司、新媒体公司、短视频平台及大量自媒体创作者的关注。各个平台相继推出短剧品牌,如快手的“星芒短剧”、抖音的“新番计划”、芒果TV的“大芒短剧”、腾讯视频的“十分剧场”以及哔哩哔哩的“轻剧场”等。随着平台资源的不断加持,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创作者也加入了网络微短剧的制作,网络微短剧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早期的搞笑故事,逐渐发展出古风、悬疑、现实、职场等多种题材,形成“百花齐放”之势。

2.2 网络微短剧的发展

网络微短剧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12年,搜狐视频推出单集时长15分钟的自制情景网络剧《屌丝男士》,该剧开播不到一个月便拿下全集播放量破亿的收视成绩。2013年,优酷推出单集时长5分钟的搞笑自制网络剧《万万没想到》,该剧在第一季收官时播放量就达到6亿。两部现象级作品凭借其新颖的题材和幽默的剧情以燎原之火的势头风靡网络,迅速出圈。此后,随着高速移动网络和设备的全面普及,各大平台正式进军网络微短剧领域。2018年,爱奇艺平台首次推出竖屏自制网络剧《生活对我下手了》,平均每集3至5分钟时长,用搞笑表演的方式演绎生活的酸甜百态。该剧打破了单集固定时长并运用了多元化场景,推动网络剧向“短剧”和“个性化”方向发展。2019年,快手短视频平台开通“快手小剧场”入口,将用户制作的网络微短剧作品在同一页面集中展示。2020年,快手推出“快手星芒计划”,提出“短剧”的概念与扶持政策,为创作者内容变现提供路径。2021年,抖音开启短剧“新番计划”,正式进军网络微短剧领域。

随着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头部平台的加入,网络微短剧的发展有了得以出圈的肥沃土壤。短视频平台的优质用户资源和庞大的用户基数,为网络微短剧的出圈提供了助益。一时之间,网络微短剧爆款层出不穷,比如2021年抖音上线的自制微短剧《做梦吧!晶晶》播放量超过1亿次、《为什么还要过年啊》播放量超过两亿次,快手上线的自制微短剧《这个男主有点冷》播放量更是超过了9亿次。2022年,《虚颜》《念念无明》《长公主在上》等作品,也都取得了不俗的热度和口碑。2023年,网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出圈,视频发布两个月便在抖音平台收获超4亿播放量,成为自媒体内容创作者中热度最高的网络微短剧。近年来,网络微短剧创作者数量不断增加,具有代表性的包括“慧慧周”“非非宇Fay”,以及虚拟数字人“柳夜熙”等,但其作品中真正能脱颖而出、播放破亿达到爆火出圈效果的作品寥寥无几,“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创作的《逃出大英博物馆》微短剧则是出圈作品中的典型代表。

3 网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出圈原因分析

网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由“90后”自媒体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共同拍摄,全剧共三集,采用文物拟人化手法,讲述了一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为人形逃出大英博物馆,偶遇海外工作的中国记者,并在记者的帮助下重回祖国,为无法归乡的文物带回家书的故事。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是大英博物馆2017年最新收录的藏品之一,是2011年由中国苏州玉雕省级非遗传承人俞挺创作的现代艺术品,相比于战火时期被掠夺的文物,它的来路和年代最为清晰,所以在剧中肩负着出逃回国为无法归乡的文物捎去家书的任务。该剧一经发布,便迅速在抖音、微博、哔哩哔哩等多平台走红出圈,在抖音平台收获千万点赞和破亿的播放量。

3.1 “微”而不弱:立足现实激发家国情怀

大英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市中心,是世界最著名、历史最悠久且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很多文物都是绝世珍藏,如乾隆皇帝“挚爱”的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3]。这些通过掠夺或非法交易流失在外的中国文物,一直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内心。在网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播出之前,大英博物馆就爆出多达2 000件藏品丢失的新闻。随着馆藏被盗事件在网络上的扩散,“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呼吁冲上微博热搜,人们开始对大英博物馆管理文物的能力受到质疑。在此背景下,网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所讲述和揭示的正是因家国破碎而被迫背井离乡的文物现状。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这些文物是祖先们智慧及精神的象征,是国家历史变迁的记载,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逃出大英博物馆》微短剧立足现实命题、紧扣价值表达,在大英博物馆文物被盗这一新闻热点的加持下,迅速出圈,剧中“玉壶出逃”的情节设置,呈现了流落海外文物的处境,这与受众内心深处对国家文物的情感深深相应。此外,剧中对主角“玉壶”进行了拟人化处理,赋予其情感和思想,“玉壶”在剧中所展现的归家之心与爱国之情让受众产生强烈的角色代入感,并从男主视角强化了对文物的怜惜之情,展现出青年一代在时代当下的所思所感,进一步激发了受众内心深沉的家国情怀。

3.2 “短”而不浅:共情传播重构集体记忆

共情是心理学层面的概念,最早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情感并在特定情景下作出反应,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一种能力,而共情传播则是面对群体情绪时,个体参与信息的接收、表达和分享的过程。《逃出大英博物馆》聚焦文物回归话题,内容恰到好处地应用了共情的力量,一盏小小的玉壶,是中国文物、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象征符号,承载的是中国人期盼文物回家的渴望。作为流落海外的中国文物的代表,玉壶出逃唤起受众心底的家国情怀,并因民族认同感紧密连接,引发了社交媒体上的共情传播。比如,受众参与到对文物回归的呼吁和围绕文物国宝话题的各类讨论中,通过互联网达成了超越时空限制的“情感共识”。

共情传播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构,并留存在互联网中得以延续。1925年,法国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将个体的记忆置于集体的框架中,首次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指出其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集体记忆可用以重建关于过去的意象[4]。保罗·康纳顿延续着莫里斯·哈布瓦赫的定义,总结出集体记忆的建构是借由各种仪式和个体身体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保罗·康纳顿的理论中,集体仪式中蕴含的文化基因会沉淀为某种集体意识,从而形塑这一时期的有关记忆[5]。网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中文物流亡海外的故事内容,激起的正是中国人在历史课本的学习中、在媒体的报道中关于战火、流离、屈辱与新生的集体记忆。一个时长仅几分钟的网络微短剧,通过一盏拟人化的玉壶,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媒介,将屈辱的历史、流离失所的中国文物等历史记忆唤醒,成为一个引发记忆又构建记忆的锚点,过去的记忆和当下的现实连接了起来。与此同时,无数的弹幕、评论等互联网社交元素又极大地促进了受众自身的参与,这种“参与”容易进行、容易完成,且相较于宏大的纪念日和教育活动,是更加积极主动的记忆唤醒。通过点击、观看、讨论,参与到简单的追忆仪式中,无论是线上的参与,还是线下的文物参观,都包含着属于受众自身的身体实践,种种方式让历史记忆得以稳固,社会集体记忆得以书写、延续。

3.3 “剧”有品质:制作精良创新叙事文本

网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不盲目追求流量热点,通过其精细化的制作赢得受众认可。为获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制作团队三人耗时三个月前往故事背景地英国实景拍摄,通过文物出逃的故事主线,用晓畅直白的语言,将中华民族深沉的情感表达出来。更重要的是,剧中赋予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生命,其娇俏可爱的少女形象把文物流落海外的抽象情绪,变成了可见可感的具象画面,一击即中受众心底的最柔软处。

内容上,剧情编排紧凑且尤其注重小细节的呈现。例如,女主角“玉壶”的拟人化形象是一个身着与玉壶同色的翠绿色汉服、头戴翠绿色发饰,脸上还带有出逃时留下的斑驳污迹的少女,其形象与“出逃的玉壶”的设定十分贴切;当撞坏男主相机时,玉壶用英文“I sorry”表达歉意,因为她不是本地人,英语不好,与他人沟通交流仅会简单的词汇。又如女主角玉壶在被记者带回住所时发现房间里只住了两个人而下意识感叹出的“这么大的柜子只住两个人”的情节,这源于大英博物馆中的许多中国文物都被挤放在一个柜子里的现实情况。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背后都透露着深意,引发受众思考的同时也科普了有关大英博物馆中中国文物的相关知识。此外,在措辞上,剧中人物对白简洁流畅、结构清晰,简单而又厚重的台词,金句频出,引发受众广泛讨论与传播。例如:“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黑眼睛,黄皮肤,能听得懂我说话的就是家人”,这些台词看似平常,但在特定故事情境中,却将文物流浪异乡的孤苦无依展现得淋漓尽致。

制作上,该剧处处体现着精益求精的赤诚之心。作为一部自制网络微短剧,在拍摄技术与资金投入上远不能与专业影视团队比肩,但其从创意到剧本,从妆造到动作、从构图到光影上的用心,还有远赴英国拍摄等台前幕后的付出都体现出满满诚意。尽管该剧也存在一些短视频普遍问题,即喜用背景音乐、慢镜头等,但总体上其画面结构和镜头语言都表现出了创作者对中国古典美学的遵循与追求,呈现出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4 结语

《逃出大英博物馆》站在热点话题的风口,通过叙事的创新、内容的精良构思,植根于民族情感,立意于家国情怀,为受众呈现出具有深刻价值的文艺作品,实现走红出圈,为自媒体创作者深耕网络微短剧提供了良好示范。未来,网络微短剧市场将从爆发增长进入精细运营阶段,创作者们要深耕内容、沉淀内涵,提高艺术创作的精品意识和对文化传播的价值坚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网络视听行业的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增光添彩。

猜你喜欢
玉壶大英博物馆短剧
微短剧飘红之后
新航空(2024年3期)2024-06-03 22:25:26
逃离大英博物馆
短剧暴富
藏在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房
张勇
书香两岸(2020年3期)2020-06-29 12:33:45
石维文
书香两岸(2020年3期)2020-06-29 12:33:45
巧用英语短剧,提升语用能力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7
玉壶
中华奇石(2017年3期)2017-04-11 17:42:56
大英博物馆国际培训项目培训报告
中国钱币(2016年6期)2016-06-15 20:29:56
大英博物馆藏西夏文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