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永锋
粒粒珍珠,如果缺乏合适的线,就穿缀不成美丽的项链。材料再好,如果缺乏恰当的线索,就不能连缀成篇。所以,在写作之前,我们要先确定文章线索,以便合理地组织和串联材料。巧设线索,是写好记叙文的法宝之一。设置线索的方法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的例文,感悟巧设线索的写法。
A.以时间为线索
【例文】
艰难的抉择
太阳刚冒头,我和邓欣欣就高兴地登上了开往县城的公共汽车,我们要去参加教育局组织的绘画大赛。车厢内人声嘈杂,我独自欣赏着随身听里的音乐,邓欣欣则把视线转向车窗外。
这次比赛对我们来说都非常重要,既事关学校年度“小画家”评选结果,更事关一年后谁更有资格成为美术特长保送生。谁不想进入省示范高中就读呢?
忽然,一股难闻的气味直冲鼻孔,原来是邓欣欣因为晕车而呕吐了。她小脸煞白,两手紧紧抓住前排座椅的靠背,衣襟衣袖上满是污秽。汽车已停在路边,乘务员一边清扫一边埋怨,乘客们则捂着口鼻纷纷躲避。怎么办?是上前安慰、帮着清理,还是坐着不动、假装不知?是就此一起下车,还是把邓欣欣一个人扔在半途?
“欣欣,你怎么了?”我轻轻地拍了拍她的后背。
“晕车了……很难受。”邓欣欣有气无力地说。
“咱们下车吧。”我用商量的口吻说。
“那比赛?……你还是去比赛吧……我下车……”邓欣欣摇摇晃晃地站起来。
“咱们一起下车。”我一手搀着她的右臂,一手拎起了两人的画具。
公共汽车一溜烟开走了,我怅然若失。坐在路边的邓欣欣此时清醒了许多,她一边擦拭着衣服上的污物一边说:“佳佳,离县城已经不远了,你赶快去参加比赛吧,看时间还来得及。”
“那你怎么办?”我担心地问。
“我再坐一会。比赛……只能放弃了。”邓欣欣的话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我知道自己太需要这次机会了,也渴望那大红的获奖证书、录取通知书。但邓欣欣怎么办?这里离学校少说也有二十公里!
太阳已经升到了树梢,清新而温暖的风吹在脸上,痒痒的。邓欣欣再次催促我赶快拦车去参赛,但我还是做出了最为艰难的一次抉择。
我站在路边,拦下了一辆开往学校方向的微型車,先把邓欣欣扶上车,然后自己也挤了上去:“师傅,能把车窗玻璃摇下来一点吗?我同学晕车了,谢谢您!”
写法点悟:同学晕车呕吐,是上前帮忙还是坐着无视?是一起下车,还是独自继续前行?同学再三催促,是独自去参赛,还是留下来陪伴?是抓住难得的机会,还是主动放弃?例文围绕着“抉择”这一中心来选材、组材,并通过精当的景物描写、真实的心理描写、与人物个性相符的语言描写等手法,把“抉择”的艰难客观准确地表现出来,而将如此丰富的内容有机串联成一个整体的,正是小作者巧妙设置的线索。细读例文不难发现,文中的“太阳刚冒头”“太阳已经升到了树梢”等语句,既是景物描写之笔,更是时间线索的“明示”,以时间为线索,既可彰显清晰的叙述顺序,又使故事情节更连贯、更紧凑。
B.以地点为线索
【例文】
红色之旅
——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参观记
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就坐落在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山上。春节过后,我们踏着残雪到那里参观。
博物馆分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上是一个大展厅,有对虎头要塞遗址的介绍,也有对当年各类武器和生活用品的展示。在一座表现中国劳工进行要塞施工的浮雕前,我驻足良久:低矮狭窄的洞穴只容人跪着爬行,两名中国劳工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正用简单的工具开凿着,赤裸的身体上伤痕累累,那凸出的肩胛骨和清晰可见的肋骨反映着他们遭受的非人折磨……旁边是倒下的劳工尸体和累累白骨。据当年的幸存者回忆,构筑虎头要塞共用了10多万劳工,他们每日被蒙着眼睛带到施工地点,进入洞穴后才允许摘下眼罩。在一整天的超强度劳作中,中国劳工稍有懈怠就遭到毒打,累死、饿死者不计其数。要塞建成后,日军以打“防疫针”为名,给劳工一人一剂毒针,杀人灭口。听了这些介绍,我心里堵得慌。
经过一条陡直、狭窄的“走廊”,我们来到了地下部分。尽管地下通道还算宽,且有20多人同行,但我还是感觉到阵阵寒气。打了一个寒战之后,我满身鸡皮疙瘩,头发似乎也立了起来。通道两侧是各种房间,有日军士兵的寝室、厨房、卫生间,还有武器库、弹药室……看着看着,我的脑海中不觉跳出了两个词:蓄谋已久、煞费苦心。
在猛虎山山顶,导游向我们介绍了虎头要塞的总体情况:要塞沿乌苏里江修建,长20多公里,纵深3公里,曾被日军称作“东方马其诺”;虽然苏联红军大进攻时把要塞炸毁了,但附近山上还有不少用混凝土浇筑的暗堡,也经常有人在山上发现尚未处理的炮弹。“呶,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2005年8月15日,以‘宣传和平,促进发展为主题的‘虎头国际和平论坛活动就是在虎头镇举行的。人类真应该以史为鉴,珍爱和平、面向未来啊!”
是啊,导游的话说出了所有爱好和平的人的心声。
写法点悟:文章具体叙写了一次“红色之旅”给“我”留下的难忘印象。小作者想通过这次红色之旅告诉我们什么呢?对!就是“人类真应该以史为鉴,珍爱和平、面向未来啊!”显然,导游这句话的直接引用,正是小作者观点的明确表达。小作者重点描写了浮雕前的所见所思、地下通道中的所见所感、猛虎山顶的所闻,其他内容则一笔带过,这样安排既便于“写真实”,又便于“写具体”。文章以地点为线索展开,这是参观记作文常用的结构安排方式,能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C.以动作行为为线索
【例文】
西行漫记
早就想到革命圣地延安去看看了,不为别的,只为寻找一个“答案”……
车过石家庄,转向西南,开始进入黄土高原腹地。车窗外汾河谷地的风景被窗框分割成一幅幅图画,有的以绿色为主色调,有的是黄色唱主角,更多的是黄绿相间。绿色的是树木、庄稼,黄色的便是千沟万壑高低起伏的黄土地。我禁不住想:那一幅幅图画是何等的相似啊!它们都与我有缘吗?前面车厢的乘客看到的场景,我也会在几秒钟之后看得到吗?也许在我回头的一刹那,就与它们擦肩而过了。于是,我目不转睛地看着窗外,直到把脖子看酸、眼睛看疼。
脚一踏上延安的土地,我顾不得拍掉满身的黄土,忘记了刚才在汽车上的“翻江倒海”,迫不及待地爬上了宝塔山。目光所及,满眼金黄,天地间似乎更亮了;耳边所闻,有欢歌笑语、鸡鸣犬吠。一切都是那样熟悉,跟书本上写的、电影电视里呈现的完全一样;一切又都是那样陌生,脚下的土地已不是随便抓一把就可以攥出油来的黑土地,黄土地反射的太阳光直逼人眼,身边的人群也变成了在穿戴、饮食、语言等方面与东北人截然不同的西北人。我在心里感叹: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枣园,在杨家岭,在南泥湾,在与当地人的交谈中,在各个纪念馆的陈列品上,在讲解员、导游员的解说词里,我不断地寻找着“问题的答案”。
沿延河顺流而下,我来到了黄河边。从地图上看,我所处的位置离壶口瀑布不远。导游指着远处的渡口对我们说:“看,那就是当年毛主席东渡黄河的地方,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中国革命的胜利一个接着一个……”
漫步在黄河岸边,我低头沉思:没有脚下的这片黄土地,哪来的“兵员”和“给养”?没有了“兵员”和“给养”,我们靠什么去组建人民军队?靠什么去打胜仗?陕北的这片黄土地哟,你不仅养育了人民军队,你还养育了中国革命!
“找到‘答案了?”不知什么时候,妈妈来到我的身边。
“有些感觉了。”
“再仔细地看一看脚下的黄河吧!你看它那奔流不息、一去不回的气势,你看它那吸纳百川的胸怀,这都是平凡、朴实的黄土地给予它的。不仅如此,它还把黄土地赋予它的本色一直带到了数千里之外的大海,并把一大片的海域变成了‘黄海!”
我的心不禁一颤:胸怀远大!勇往直前!朴实无华!永不变色!这不正是我要寻找的“问题的答案”吗?
太阳已经很高了,阳光照耀下的黄土高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司机把音响开得很大,极具地方特色和穿透力的“信天游”飞出车厢,引起了路人的注意,那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歌《黄土高坡》。
写法点悟:作文虽然写的是当代的事情,但《西行漫记》这个标题还是很自然地引起了读者对那个年代、那个区域、那个人群、那段生活的回忆,这篇作文因此有了厚重感。文章以动作行为为线索展开:开篇的“早就想……寻找一个‘答案”,接下来的“在枣园……在讲解员、导游员的解说词里,我不断地寻找着‘问题的答案”,以及“漫步在黄河岸边”时妈妈的询问,最后以“我的心不禁一颤……这不正是我要寻找的‘问题的答案吗”自然收束全文。显然,“寻找答案”这一行为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层次更加清晰。
D.以情感变化为线索
【例文】
面对“缺陷”
不知道是命运的安排,还是老天故意作弄,在不满周岁的时候,我不慎从炕上掉下来,跟炉子贴了一个脸。从那时起,我的脸上就留下了一块疤。虽然四处求医,五年级时还做过一次手术,但一条蚯蚓似的疤痕还是留在了我的脸上。
从懂事起,我就知道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上街时,行人会向我投来异样的目光;入幼儿园后,小朋友们都说我“真吓人”“好恶心”。有一次,妈妈让我去商店买东西,我磨磨蹭蹭不想去。当我戴着口罩走进商店时,女店主阴阳怪气地对我说:“大热天的,戴个口罩干吗?莫非得了什么传染病?”我觉得自己的头突然间变大了,脸上也像被打了几个耳光一样火辣辣的。我气愤地摘下口罩:“不就是嫌我脸上有疤痕、恶心人吗?我偏要亮给你看……”要不是一位老奶奶把我劝回家,那天还不知道要闹出什么大事来呢。
终于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但新的烦恼也随之而来,因为个别同学给我起了个外号——“蚯蚓”。那真是一场一做就是几年的噩梦啊!我开始变得独来独往,几乎不参加任何同学以任何理由组织的聚会,也很少参加班级、学校的大型文体活动,我封闭了自己。
进入中学后,我继续奉行着“独来独往,互不干涉”的政策,仍然讨厌抬头走路、讨厌照镜子、讨厌照相。但是我渐渐地发现,同学们已不再关注我脸上的疤痕,也很少有人提到那个外号。
转变出现在上个学期。一天,语文老师指导我们阅读一篇课外文章,题目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你遇到这些不如意时,不必怨天尤人,更不能自暴自弃,顶好的办法,就是像那个老师那样去自励自慰:我們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不过上帝特别喜欢我,所以咬的这一口更大罢了。”是啊,连自己都不敢正视自己的缺陷,又怎能赢得他人的理解与尊重呢?
原来,我也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那天晚上我睡得很香……
第二天,我开始昂着头走路了。
写法点悟:小作者选取自己生活中的一段痛苦经历,使文章内容有了与众不同之处。这样不仅使选材变得容易,也为写真实、写具体提供了可能。文章以情感变化为线索,不但把自己由无奈、自卑、烦恼而一步步走向自我封闭的过程交代得非常清楚,而且用“那天晚上我睡得很香”“第二天,我开始昂着头走路了”等含义丰富的语句,把自己面对缺陷的情感变化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文章先后表达了多种情感,每一种情感都是真实客观、直击心灵的。
E.以一物为线索
【例文】
一本《格林童话集》
在我的书柜里,有上百本几乎被翻破了的青少年读物,但只有一本例外,那是一本《格林童话集》。
在我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春节刚过,班上转来了一个新同学。她叫林芳,家住农村,看样子家里挺困难,十二三岁的女孩子了还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每当看到我换上什么新衣服、带上什么新文具,她都是流露出羡慕的目光。林芳学习成绩很好,已经在三次小考中获得全班第一了。
有一天,我把爸爸刚为我买回来的《格林童话集》带到学校,准备在“阅读课”上读。可下午一到校,就发现书不见了。我搜遍了桌上桌下,翻遍了书包,问遍了周围同学,仍然没有一点踪迹。我急得哭了,心疼一本好书一眼没看就不翼而飞。同学们议论纷纷,几个要好的同学主张去告诉老师,体育委员则主张“翻书包”,我一时也没有主意。
正在这时,林芳走进教室。怪了,她怎么把书包背回家了?要不怎么又背回来了呢?还没等林芳说什么,小丽快人快语地先开了口:“芳,萍的书丢了,你看见了吗?”“是那本《格林童话集》吗?”“是。你看见了?”“没……没看见。”林芳的声音小得让人听不清,脸红红的。我止住了哭声,注视着这一切,一个想法涌上心头:是林芳偷了我的书!
一连几天我都没找到那本书,而林芳也在有意地回避我。
“五一”放假,林芳要回乡下去。临走那天,我把她送到汽车站,因为心里有些“隔膜”,我们没怎么说话,只是互相挥了挥手。开学后,林芳始终没有到校。快放暑假的时候,爸爸收到了一个转交给我的邮包,一看那上面的字就知道是林芳邮来的。我迫不及待地打开邮包,只见层层包裹的中间是一本崭新的《格林童话集》,书里还夹着一封信:“……我也很爱读童话,那天没跟你打招呼就把那本书带回姑妈家了。本想下午再向你解释,可是进入教室后我觉得任何解释都没有用了。……我不是个坏女孩……这是我卖草药得的钱买的。你那本就送给我做个纪念吧。……卖草药买书那天,真想到学校去看看你,但家里活儿太多、太忙……很困难……弟弟还得上学,我不打算念书了……记住咱们之间的友情,记住那些令人难忘的日子。”看完信,我眼前一片模糊。
事情虽然过去好几年了,但我还时时记起。每当拿起那本《格林童话集》,我仿佛看到林芳瘦小的身影,她现在在干什么呢?她还好吗?
写法点悟:小作者叙述了一件发生在“我”与同学之间并让“我”“时时记起”的事情,具体刻画了人物语言、神态、心理以及场面等,既丰富了故事内容,又饱满了人物形象。开头写“我”有一本因为没有被“翻破”而显得有点“例外”的《格林童话集》,设置悬念;接着写“我”带书到校并莫名其妙“丢失”,然后重点叙写了同学们在书“丢失”之后的种种表现;最后以补叙的方式交代了那本有点“例外”的《格林童话集》的由来,并抒发了“我”见书思人的真挚情感。这篇作文以《格林童话集》为线索,将时间跨度较大、头绪较繁杂的诸多内容有机地串联在一起,构成一篇内容丰富、结构清晰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