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娟娟,于亚男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42000)
“独立的流动性”在1990年由希尔曼等学者首次提出,在没有成年人监督的情况下,孩子们有更多的自由在附近玩耍和旅行。1994年,特兰特和怀特列格等将此概念的学术定义界定为“年龄在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没有家长陪伴的情况下可以独自到户外学校、公园、操场等进行活动的能力”。
随着近几十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体力活动和独立活动能力下降的现象不断报道。自2002年以来,只有约40%的7至13岁英国儿童被允许无人陪伴上学。随着室内活动(如电脑、电子游戏)吸引力增加,儿童对户外活动参与程度也逐渐减少,以及部分父母对儿童空间的限制。
研究表明,儿童独立性活动能够通过提高儿童的体力活动从而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提高同伴交往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研究的外文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主题词为“Children”、“Independent mobility ”,时间设置为1990~2021年,共检索出1012篇文献。在CiteSpace软件中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并对精读文献研究方法、测度、影响因素进行表格归类汇总。
本研究的中文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建成环境”、“独立性活动”和“儿童”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时间设置为1990~2021年。由于国内相关研究较少,只检索出18篇相关文献。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文献结果,导入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中进行文献分析,对文献发表时间、作者、关键词及演进脉络进行可视化分析,共包括2个可视化图谱的制作,关键词网络图谱和分布时间序列图谱。
国内最早研究儿童独立性活动的文章是卡罗琳·威兹曼撰写的《促进儿童独立活动性的政策与实践》,提出儿童独立活动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国外采取了哪些政策和进行了相关实践[2]。曾鹏[12]介绍了儿童友好城市视角下荷兰的安全街区及出行路径的实践案例。孟雪[11]梳理了国外儿童独立性活动的研究进展,对相关影像因素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研究并得出启示。胡肖涵[13]对深圳红荔社区儿童独立活动性进行实证研究,探究其特征与环境影响效用。
梳理儿童户外活动水平限制因素相关文献发现,西方对于该领域研究起步较早且成果较多,我国的相关研究大多来自西方发达国家。
最早开始研究儿童独立性活动的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之后这项研究逐渐趋于稳定,直到21世纪数量开始持续递增。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儿童独立性活动”的概念被明确提出,研究者们开始大范围调查儿童的独立活动状况,研究不同家庭、地区、社区、父母态度之间的差异对儿童独立性活动结果的影响。到21世纪开始,对儿童独立性活动的研究逐步上升,关注度逐渐提高,研究方向扩散到环境因素、公共健康、邻里交往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儿童户外体力活动之间的影响因素[8-9]。研究显示,儿童健康水平、居住环境与其独立性活动有着明显的关系,其中儿童独立性活动越高,儿童健康水平越高。
到21世纪10年代往后,从社会生态模型方面的研究开始逐渐增多,主要从建成环境方面来解释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居住环境、邻里环境等成为主要方向。
对儿童独立性活动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发现当前该领域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的西方发达国家,因为在过去几十年中儿童独立性活动的许可程度正在减弱。下面研究的儿童独立性活动的影响因素均为对文献的梳理总结,调研对象大多为儿童及家长或结合二者综合数据,相关文献中提到的儿童独立性活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人口因素、家长感知、家庭因素、邻里安全、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研究方法为数据统计分析法。
图1 国内儿童独立性活动分布时间序列图谱
图2 国外儿童独立性活动分布时间序列图谱
4.1.1 人口因素
研究表明,儿童独立活动性的程度与儿童的年龄、性别以及成熟度有很大的关系。孩子的独立活动范围与他们的年龄呈正相关,研究发现如果孩子年龄较大,而且是男性,他们的自主性会更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又与儿童的性别产生联系,男孩似乎比同龄女孩更有自主独立活动的行为,有证据表明,从幼儿时期开始,父母对女儿的保护就比对儿子要多,由于担心受到骚扰或攻击,对女儿独立行动的限制比男孩更普遍。另一个衡量标准是是否有哥哥或姐姐,事实上,不是第一胎的孩子或者独生子女开始独立活动会稍早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非正式的看护,如较其更为年长的孩子。
4.1.2 父母感知
家长所在环境的评判形成了养育儿童的实际情况。一方面,社会越来越强调儿童的脆弱性和保护,另一方面,促进儿童的独立性,这使父母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需要在儿童的安全和自主性之间找到复杂的平衡。家长决定孩子活动的自由度不仅取决于对孩子能力的评估和环境的限制,也取决于自己的恐惧和在没有家长的陪伴可能遇到危险的主观评价。父母限制孩子在户外自由玩耍的时间以及认为家庭对孩子来说是最安全、最舒适的地方。成年人往往认为城市是一个危险的地方,从而大大增加了他们对孩子的保护行为,有时甚至过度保护。
4.1.3 邻里安全
邻里安全也是影响儿童独立性活动的重要因素。主要指居民对犯罪的恐惧和对安全的感知。例如,交通、社会危险和社会环境退化(例如遇到危险的陌生人、犯罪、毒品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这些可能影响孩子安全的风险因素。
研究表明,强大的邻里关系使更广泛的控制成为可能,再加上归属感和社区意识,可以帮助父母建立邻里关系对孩子更安全的看法。因此,增强邻里安全以及与邻居的互动交往,健康主动地出行方式都是提升儿童独立性活动的重要措施。
4.1.4 环境因素
建成环境是指人为建设改造的环境,包括居住、学校、商业设计以及街道、绿化、步行道等设计[8、20、21]。结果表明,街道终端、居住用地百分比、商业用地百分比、居住区位类型四个因子与城市公共交通具有正相关关系;交通量具有中性关联;其余8个因素(车辆街道宽度、道路密度、交叉口密度、主要道路比例、土地使用组合、休闲设施的可用性、居住密度、到目的地的距离)具有负相关。
城市交通和污染指数增长是主要因素之一,是儿童户外活动和玩耍自由变化的原因。对儿童的交通危险与交通强度、道路类型(如快速道路、危险的十字路口)和无视交通法规(如在人行道上停车、不尊重红绿灯)有关。例如,交通量的指数增长和危险;交通密度与城市拥堵。因此,年轻人有更少的可能性进行交互,与别人玩耍和交流在他们周围的空间。然而,环境的物理特征可以促进儿童的户外自主性,例如较小的城市环境、家庭附近存在可用的游戏区域、较低的城市化程度。与城市相比,农村城镇提供了儿童在社交和创造性游戏的场所(水、藏身之处、攀爬的东西)。另一个影响父母对孩子户外活动时间评估的因素是居住地区是否有公园。这些绿色区域允许孩子从事广泛的活动,接触到各种材料和生物体,促进了创造性的游戏和社会互动。
国外儿童独立性活动研究概况
在社区环境方面,社会经济水平、学校服务设施、家庭空间因素以及土地利用程度都对儿童独立性活动会产生一定影响。居住在高密度区域和低密度区域的儿童进行比较会跟儿童独立性活动有关,因为土地利用混合度的不同,增加了家庭私家车的使用,导致儿童独立性活动大大下降。
梳理儿童户外活动水平限制因素相关文献发现,西方对于该领域研究起步较早且成果较多,我国的相关研究大多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儿童独立性活动的研究应该基于我国的国情下,进行调查访谈、建立研究框架、分析影响因素,为我国的儿童独立性相关研究打下基础和积累经验。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缺少对儿童独立性活动的规划与一些设计方法、设计实践以及一系列相关改进措施。即便提出了相关实践研究,但是在后期的用户评估以及用户反馈上存在欠缺。因此,在我国的研究过程中,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和连贯性。
就目前对于其他国家的相关研究发现,西方各国都开展了一些各种形式的活动措施来鼓励儿童独立出行。虽然各个国家采取的一些措施和项目形式各异,但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各个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对于我国来说,也应该积极尝试与社会各机构、组织和团体进行密切的配合与协作。
积极探索与政府组织、社区机构、学术团体等多方协调合作,以推动儿童自主活动性及相关行动和教育项目的开展。注重社会和家庭环境以及教育领域,包括大范围的社区,以便为儿童和青年创造可持续的城市环境作出贡献。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儿童独立性的相关研究都是在基于国家政策以及引导的条件下开展研究,推出相关政策,采取教育和宣传的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对于儿童安全意识和独立出行能力的培养。因此国家的政策和资源支持以及积极的引导具有良好的保障作用。我国应该在此基础上,吸取相关经验,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