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
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曾营建过无数传统建筑,至今仍有超过26 万余处散布中华大地。它们中的大多数或建于平地,或建于坡度相对较缓的山地,但总有建筑“不走寻常路”,比如,下面这些“悬”在空中的地理奇迹。
山西恒山悬空寺:中国第一“空中楼阁”
我国“五岳”中,“北岳”恒山并没有东岳和西岳的名气大,但在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有一座“空中楼阁”,兀然“悬挂”于崖壁之上,格外“显眼”。
它就是被称为中国第一空中楼阁的“悬空寺”。作为恒山十八景中的“第一胜景”,游恒山实质上就是看悬空寺。
悬空寺原名“玄空阁”,取道家之“玄”,佛家之“空”,形似楼阁而得名。后称悬空寺,是因“悬”与“玄”谐音,以及寺庙是脱离地面悬在半空,远远望去偌大一组寺庙建筑群,像贴画一样粘贴在如斧劈刀削般的悬崖峭壁上。
这看似超出常人智慧的建筑,其中最难的部分就是如何才能将这一间间的寺庙,悬挂到山体上。
因为翠屏峰的半山腰并非直上直下,而是一处天然的凹槽,古代工匠们从高处悬下,利用石锤等工具扩大凹槽,凿出一个可以施展的平台。再在平台上向纵深处凿出巨大的石孔,用桐油浸泡的铁杉木(每根能承受数吨重量)插入其中,便形成了一根根支起的“横梁”。
有了“横梁”,工匠们再次展开“悬空作业”,将建筑材料运上山崖,再悬吊至“横梁”处。利用中国传统的榫卯梁架组合,将建筑材料拼接为一体。类似搭积木一样层层叠加,一个完整的框架便成型了。
有了“框架”之后,屋顶、门窗、栏杆接连铺设,一层层殿阁跃然而出。而在殿阁内部,为了获取更大的空间,工匠们向山体一侧继续挖掘出石窟,窟连殿,殿连窟,最终形成了这独特的高空木结构摩崖建筑。
于是,包括寺院、禅房、佛堂、鼓楼、钟楼在内的大大小小40 间殿堂呈南北错落排列。殿堂之间则用栈道连接,后世更是加建为上下两层栈道,形成一个闭环。人们行走其上,楼梯或明或暗、曲折迂回,犹如攀登天梯。
即使在拥有高科技的当下,悬空寺依旧堪称奇迹,是中国唯一入选“世界十大最奇险的建筑”。
三峡悬棺:绝壁上的千古谜团
从商周至汉朝年间,长江三峡流域曾流行过一种十分奇特的葬式:古人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峭壁悬崖,将逝者的棺材高高地悬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这被称之为“悬棺葬”。
悬棺葬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入土为安”,也不同于西藏和蒙古的天葬习俗。这种“上不登天,下不入地”的丧葬传统,显得格外神秘。
在重庆境内,长江三峡的悬棺从奉节到巫山、巫溪沿线多达百余处,而巫山——巫溪大宁河小三峡一带的悬棺数量最多,保存也最为完好。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三峡一带的气候条件。从现存的悬棺来看,选择的位置大多在日照短(每天约2 小时)的峡江绝壁之上,而且,放置棺材的岩穴向下倾斜度大都在20°左右。这样的山势能使悬棺既不积水,也能通风、避雨,長久保持干燥。
若是选择从奉节坐船沿江而下,在两岸猿声和青山绿水的广阔意境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悬棺在距离水面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的绝壁上。惊讶于志怪或盗墓小说照进现实的同时,最大的疑问便是:在科技水平有限的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将悬棺搁置到极高的峭壁上去的?
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据现已发现的三峡地区的悬棺来看,有专家认为:这些悬棺在放置方法上采用“悬索法”的痕迹十分明显。而现代一些进入三峡悬棺中的“盗宝”者,均采用从崖上悬绳索下吊入洞而取得了成功, 也可以作为佐证。还有一点值得重视,那就是“悬索法”是三峡山民们惯用的古老传统作业技术,至今,山民们在悬崖峭壁间采药、砍柴和劈岩筑路时,仍普遍使用。
除了“悬索法”之外,“栈道法”(即在岩上凿孔架木作栈道)亦有数例。为此,有学者推断:瞿塘峡南岸的“孟良梯”(现存65 个方形凿孔)可能就是通往悬棺葬洞穴的栈道,因为在这些三峡古栈道附近有吊槽、粉壁堂、盔甲洞等多处悬棺葬。
此外,也还有“堆物”说(即在悬棺下堆积石土或它物以升高)、“云梯”说(类似古代战争之攻城)、“地貌变迁”说(认为古代江河水位高于现代,距悬棺葬处距离非常近)等。无论哪种说法,对于悬棺究竟是如何“飞”上峭壁的答案都还只是推测。
河南郭亮村:隐匿绝壁的“太行明珠”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西北60 千米的太行山深处,依山顺势坐落着一座田园村庄,它建在1700 米的山崖之上,几乎与世隔绝,出入仅靠一条陡峭山路,这里就是被称为“太行明珠”的郭亮村。
之所以叫郭亮村,是因为东汉末年有个叫郭亮的人率领部分饥民在太行山区起义,后因寡不敌众退守到绝壁之上。后来,人们为纪念郭亮的反抗精神,在建村时便将村名取为“郭亮村”。
出入郭亮村只有一条通道。之前是一条开凿于石崖上的台阶,共720 级,异常陡峭,最宽的地方有1.2米,最窄处仅0.4 米,仅容一人通行。因为过于危险而被当地人称之为“天梯”。
现如今,进出村庄的是一条挂壁公路。顾名思义,挂壁,就是悬挂在崖壁上的意思,挂壁公路就是在峭壁上开凿而出的奇险公路。
时间回到1972 年。为了让农民走出大山,甩掉贫穷的帽子,全村人在村支书申明信的带领下卖掉山羊、山药,集资购买钢锤 、钢钎,由13 位村民在无电力、无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全凭双手,历时五年,在绝壁中间凿出一条高5 米、宽4 米,全长1250 米的挂壁公路。
这条挂壁公路于1977 年5 月1 日正式通车,又被称为“郭亮洞”,因其修建时间早,被誉为“太行隧道之父”。1976 年,日本裕田影视公司、日本名古屋电视台开拍专题片《开拓太行山的人们》,惊奇地把这里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此后,越来越多的剧组看中郭亮村的地理环境,在这里先后拍摄了《清凉寺钟声》《走出地平线》《战争角落》《举起手来》《天高地厚》等40 多部影视片,一时名声大噪,成为“中国第一影视村”。